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中土之地,幅员万万里,处无尽未名大陆,生灵其中,鲜有能遍观此大陆者。
既不知其大,故而,未有命名!
中土处天地正位,东临海,西靠漠,南部是遮天翳日的原始森林,北方是望之无涯的冻土高原。
无尽大陆虽不能遍观,中土却是生机盎然。
亿万生灵繁衍其中,他们移山动岳,建城开河,依附自然,改造自然。
无尽大陆未有命名,中土之地却非如此。
其名为——神州!
中土神州,生灵亿万,朝代更迭,天道使然。
自数十年前,统御神州达三百年之久的九泱王朝陡然分崩离析。
顷刻之间,天下大乱,乱世之中,群雄并起!
历数十载征伐吞并,至当今时日,尚有三国并处:
其一,南国梁朝;其二,北部魏国;其三,东方晋域。
此三国共处于神州中土,互为毗邻,故而相互之间便也少不得那开疆扩土之事,谋伐征战多年,大大小小不下百战!
然,三足鼎立之势既成,若无天道眷顾,只凭其一,断难大统。
中土分三国,晋、梁、魏;神州有三教,儒、墨、道。
一姓之国,区区百年;三教九流,悠悠千载!
儒家,久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疏离百家,独尊一术。
以,圣贤之道教化万民;借,浩然正气永世长存!
道家,游于宇宙洪荒。代天巡狩,惩恶扬善,游方历世,暗窥阴阳。
凭,一身道法济世救民;受,众生因果得证仙位!
墨家,长存天地四方。天工鬼斧,举世无双,机关术数,一时无两。
兴,六合之利天志明鬼;除,万民之恶兼爱非攻!
此三教,久存于神州中土,理念教义,深入人心,时天下混乱,三教亦是借此机会蓬勃发展。
儒家抢占庙堂,左右天下大势。
道家游方历世,参透世间因果。
墨家扎根万民,惠及四方百姓。
而基于各自理念的不同,三教之间自然时常也会产生摩擦。
儒、墨、道虽不似梁、晋、魏那般的仇深似海,但彼此之间,却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中,尤以儒墨二教较为突出。
儒家信天命,不近鬼神。墨家信鬼神,不近天命。
墨家反对儒家推崇的“亲疏尊卑之异”、“古服古言”、“重义轻利”、“重官轻商”、“繁饰礼乐”、“久丧伪哀”、“身死厚葬”、“滥施敌人以仁义”和“畏天命”。
认为儒者大多心术不正,缺少节制,喜欢过度严厉的苛责别人,但其本身却并不在意自己责问他人的理由到底正不正当。
除此之外,墨家更是批评儒家有“四政足以丧天下”。
其一,儒家不重天、不信鬼,导致社会上的恶人毫无宗教敬畏感,民众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的武器。
其二,厚葬久丧,既耽误生产,又靡财费时,加剧生活贫困。
其三,弦歌鼓舞,助长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贵族们的一顿饭“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如果再沉溺于弦歌乐舞之中,奢侈之风将会更加兴盛。
其四,宣扬“命定论”,使贵族与平民各安其位,泯灭了民众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斗志。
墨家认为,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其根源在于儒家“仁”说。
“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家庭宗族、邻里乡党、朋友君臣中次第展开。
墨家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对待自己亲人的方式对待他人。
鉴于此,墨家便提出了“兼爱”的主张。
如果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那么,天下就会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而与“仁”相比,“义”是针对非本血缘宗族之人的关爱。墨家推行“兼爱”,以利天下百姓的理念践行天下大义。
只有打破狭隘的宗法观念与本位主义,才可以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君主行义,惠及民生;百姓行义,兼爱交利;天下之人行义,社会和谐安定。
加之儒家试图借助帝王之力推行圣贤教化,将读书做官标榜为万般上品,其思想教义多服务于庙堂帝王,严重损害到了植根于百姓的墨家的利益。
故而,墨家一直都视儒家为社稷蛆虫,欲除之后快。
反观儒家,则对于墨家所主张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机关术数、兼爱非攻”等极为抵触。
在鬼神之辨上,儒家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们却在观念上采用“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还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而在战争方面,儒家虽以仁政为要,但却赞成战争有所谓“义战”和“不义之战”的分别。
这一点,亦是与那墨家的“非攻”思想大相径庭。
至于丧葬方面,儒家则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
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的方式获得。
但墨家既然承认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之爱,又认为这种爱可以用语言与推论的方式施于他人。
由此可见,墨家所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
儒家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如此“兼爱”,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人。
不仅如此,儒家还在圣贤文章中指出:墨家所行天工鬼斧、机关术数,不过是些匠人之作、奇技淫巧,难登大雅之堂!
儒墨之间,虽不至于刀兵相见,但私下里,亦是暗流汹涌,纷争不断!
至于第三方的道家!
道门中人,多重修仙问道,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以自然无为为宗旨,倒是也极少参与到世俗的争斗中去。
不过道家的暗窥阴阳、顺应天道、行事由心、少沾因果,却是引起了墨家的诸多不满。
至于其“庙堂之上不拜帝王,身拥道术藐视礼法”,则亦是使得儒家对其冷眼视之。
时天下大势,中土三分,祸乱百生,教派纷争,人心浮沉。
故事,恰恰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神州无主的混乱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