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掠过光秃秃的稻田,卷起阵阵尘土。陈远跟着母亲走在田埂上,脚下的泥土已经板结,像极了他此刻毫无生机的心。李秀兰弯腰拾起一根稻茬,摩挲着粗糙的秸秆:“远儿,还记得小时候插秧吗?你总嫌秧苗歪歪扭扭,可只要根扎得稳,到了秋天照样能结出饱满的稻穗。”
陈远沉默不语,目光呆滞地望着远处的山峦。这些日子,他把自己封闭在老屋,拒绝见任何人,手机也早已关机。债务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都化作了无尽的迷茫与绝望。
李秀兰停下脚步,指着田地里翻土的老农:“你看王大爷,七十多岁了还在种地。去年洪水把他的庄稼全毁了,可他愣是重新翻土、播种。现在呢,新种的冬小麦长得多好。”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回到家,李秀兰从柜子里翻出个铁盒,里面装满了泛黄的旧照片。“这张是你考上大学那天拍的,你笑得比啥都灿烂。” 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那时候咱们家穷得叮当响,可你从来没放弃过。” 陈远看着照片里意气风发的自己,眼眶渐渐湿润。
夜幕降临,煤油灯在桌上滋滋作响。李秀兰坐在陈远对面,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那是她这些年记的账本。“你看,” 她翻开本子,“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有借有还,日子再难也能熬过去。” 陈远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母亲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坚韧。
“远儿,” 李秀兰突然握住儿子的手,“妈不懂什么大道理,可妈知道,地里的庄稼今年种不好,明年还能再种。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坎儿?” 她的手很凉,却让陈远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深夜,陈远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母亲的话在耳边回响,田间的景象、老照片、旧账本,这些平凡的事物却像星星之火,渐渐点燃了他心中熄灭已久的希望。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突然想起创业初期的日子,那时虽然艰难,但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第二天一早,陈远主动帮母亲生火做饭。看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他的眼神逐渐有了神采。“妈,我想明白了。” 他转头对正在切菜的母亲说,“我不能就这么倒下,我要重新开始。” 李秀兰的手微微颤抖,泪水夺眶而出,却笑着点头:“好,妈就知道我儿子行!”
接下来的日子,陈远开始四处调研,分析市场。他在院子里支起一张木桌,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写在纸上。母亲默默地在一旁帮忙,给他端茶倒水,偶尔插上几句朴实的建议。当第一缕春风吹来时,陈远带着新的创业方案,再次踏上了征程。而身后,母亲站在村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眼神中满是骄傲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