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宫门外的,赫然是小太子。
看见李程到来,小太子兴高采烈地迎上前去,在他面前站定伸出手。
似乎是发现自己身高不够,小太子垫了垫脚,却还是够不到。
见状,李程笑了笑,主动蹲下身子,和小太子身子平齐。
“李程,你这次干得不错,就该让燕王那老匹夫好好地吃次亏!”
小太子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摆出一副小大人的姿态,给予了李程夸赞。
“多谢太子殿下。”
李程哭笑不得,有些好奇地问道:“太子殿下很讨厌燕王吗?”
太子耸了耸鼻子,稚气的脸蛋上露出不满的神色:“以前每次燕王进宫,看本宫都是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根本不把本宫放在眼里,还经常让母后生气,本宫早就想让他受点教训了。”
说着,又抬头看向李程,满面赞赏之色:“你这次干得就很不错,等日后本宫当了皇帝,一定提拔你,到时候你好好帮我教训教训燕王!”
虽然燕王和太子算是有血缘关系,但真要论亲近程度,太子很显然更加亲近李程。
听到太子的话,李程哑然失笑,再度行礼拜下:“那微臣便在这里先多谢殿下了。”
太子大度地摆了摆手:“没事,只要你好好效忠,本宫不会亏待你的。”
“母后已经在御书房等你了,随本宫来吧。”
说罢,转身往宫中走去。
跟在其身边的太监苦笑着冲李程行礼,这才上前去带着小太子往里走。
看着小太子那副竭力保持成熟稳重的模样,李程摇头笑了笑。
太子啊太子,这天下是皇上的,也是你的。
但最后,终究会是我的。
就冲你现在的话,到时候我李程肯定不会亏待你的!
“李程,你干什么呢?快跟我来啊!”
“哎,太子殿下,微臣来啦。”
眼见小太子开始催促,李程应了一声,快步赶上,从太监手里接过小太子的手掌。
太监都不敢直视李程,低头退后两步,毕恭毕敬地伺候着。
只是偷眼望去的目光里,满是羡慕的味道。
这就是如今大夏王朝最当红的太监啊!
连太子殿下都亲自来宫门前迎接,这可是天大的殊荣,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一步。
到了御书房,小太子停在屋外,有模有样地行礼后,高声道:“启禀母后,李程到啦。”
屋里,传来夏雨淑清冷的声音:“知道了,让他进来吧。”
李程刚要迈步走进去,身旁的小太子却忽然扯了扯他,低声道:“李程,你快些汇报完事情,本宫还等着你授课呢。”
李程笑道:“殿下,这微臣可不敢保证,这得看圣上要微臣汇报多长时间。”
闻言,小太子撇了撇嘴,虽然有些不满,但还是委屈吧啦道:“那……好吧。”
看着他这幅模样,李程都有些乐了,心头亦是生出一股暖意。
他伸手拍了拍太子的脑袋,压低了声音道:“太子殿下放心,等过几日微臣空了,一定来给太子殿下授课,到时候带太子殿下出宫去学习。”
“出宫?!”
小太子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就差把欢呼雀跃四个字写脸上了。
“那……我们拉钩!”
他眼珠子转了转,似乎是担心李程耍赖,把右手小拇指神到了李程面前。
李程算是看明白了。
别看小太子平日里总是一副假装成熟的模样,但实际上终究只是孩子心性。
自幼长在深宫中,鲜少离宫,对外头的世界自然颇为向往。
虽然小太子平日里是不被允许离开皇宫的,但想来如果是自己向夏雨淑提出请求,想来夏雨淑应该是会答应的。
虽然没有当过父亲,但小太子这幅可爱的模样,让李程也生出一股怜爱。
而且对方的母亲都已经是自己的人了,自己当个后爹照顾一下怎么了?
和李程拉钩后,小太子心满意足,转身蹦蹦跳跳地离去。
望着那个活泼的背影,李程背负双手,满是感慨的摇摇头。
看看,小孩子才是最快乐的时候,要是继承了皇位,只怕是你再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快乐了!
所以太子殿下莫要怪我觊觎你王朝,微臣只是希望太子你永远保持这样开心快乐的笑容啊!
我可真是个伟大的人!
李程在心中夸赞了自己几秒钟,随即大步走进御书房中。
房内,夏雨淑正坐在桌后,翻阅着奏章。
听到声响,她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李程:“先坐吧,朕先处理一下这些奏折。”
李程也不见外,大家都坦诚相见过好几次了,没什么好拘谨的。
只是刚准备坐下,夏雨淑却猛地一拍桌子,满面怒色。
“混账东西,这些人简直无法无天!”
李程顿时好奇起来,起身凑到夏雨淑的身后:“圣上何故发这么大的火啊?”
夏雨淑满面怒色,将手里的奏折递给李程。
李程也没有什么君臣之别的念头,接过奏折翻阅以后,顿时明白了夏雨淑为什么如此愤怒。
奏折是一名御史呈递的,言称京中的读书人最近在大肆宣扬女子为帝的不妥之处,话语中多有贬低看轻。
简单说,就是觉得夏雨淑根本没资格当皇帝,应当主动让贤,让更加有能力的皇室宗亲。
看完后,李程冷笑两声,这种言论用脚趾头猜也知道是谁搞出来的。
不是燕王,就是其他的皇室宗亲。
当然,不排除这些读书人自己想说这些话,毕竟大夏王朝的言论管辖并没有多么地严厉。
太 祖皇帝曾有眼,开言路而得先进,故而对读书人的言论并无禁止。
“不过为什么这些读书人会忽然聚集到京城来?”李程有些不解。
夏雨淑抬头看了他一眼,皱眉道:“马上就是秋试,你忘了吗?”
秋试?
李程恍然大悟,挠了挠头解释道:“最近忙于公务,都忘了马上便是天底下读书人最重要的事情了。”
大夏王朝和历史上的王朝如出一辙,都开设了科考。
书生们寒窗苦读,只要有才学者,都能通过科考入朝为官。
正是靠着这种方法,才让大夏王朝不断在各种思想碰撞中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