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梦推开实验室的门,脚步没有一点停顿。
房间中央是一排并列的试验台,上面摆着最新送来的病毒样本和仪器。
窗边的长桌后一左一右坐着陈教授和周博士,两人之间堆着几份打印的基因测序图。
陈教授头也不抬地整理自己的纸笔,低声道:“既然资料都齐全了,还是要从病毒结构解析起。不能怎么急,叶梦梦,这种复杂病毒需要按传统流程逐步拆分研究。”
周博士拿起桌上的样本瓶,眉头皱成一团,声音没有半分让步:“如果我们只靠常规路径,做完全套分步、动物实验再到数据收集,不出一年,别说成果,恐怕连关键弱点都摸不到。可是这个病毒变异规律根本不遵循常理。就算实验全按规定来,也未必能卡住它。”
叶梦梦坐在对面,没立刻插话。她用手轻轻抚过桌角的材料,把两人的分歧记进本本。
气氛有点僵,陈教授拿起仪器操作,动作一板一眼:“一步不能少,数据要完整才靠谱。周博士,咱们不能只凭猜想就冒进。”
周博士摘下手上的一次性手套,指着一组本地测序报告,声音高一点:“常规流程在普通疾病上有效,可遇到超高速变异的病原体,束手束脚反而容易错过最佳窗口。
我建议立刻跳到壳体蛋白变异分析段落,即便三天三夜不睡,也能率先筛查它的动态脆弱点!”
实验台安静下来。叶梦梦看着陈教授,拿笔在实验记录上写下双方各自的技术路线。
陈教授捏了捏眉骨,叹了口气:“那就分组同步推进。你用你的办法,小样本先跑分析。我这里按全流程走软件测序,到关键节点共享一次。”
周博士点点头,马上拿自己的笔记本翻到关键页面,“好,我先提取病毒壳体样品,直接进蛋白剖析线。”
一句话没完,他就撸起袖子上手操作,动作飞快。
陈教授冷着脸,自顾自地筛查数据,手里不停在电子屏上来回按,“叶梦梦,别只看他们瞎忙。你记录好每项实验,用日志分段,等会细致收录所有实时表现。任何突发型反应都写清楚。”
叶梦梦顺从地整理仪器操作表,又分门别类写下两条路线的进展。
整间实验室连夜都没有熄过灯。她盯着计时器,时不时抬头看两个科学家争论时的动作,又注视着试管里液体一轮轮改变的颜色。
三天过去。没人出过门,甚至水和面包都在桌面随手抓着填肚子。
周博士连夜换轮组分离器时,终于大叫一声:“快!
陈教授你过来看!”他把一张图谱推到屏幕中央,用手指头一点,“这个蛋白质结构——你看——壳体的变异带动下,其实有个稳定区间,这一小块区域在数据里特别活跃,却一直保持着高应激但低迁移!这正是它的致命弱点!”
陈教授推过来凑近,盯了许久,样本曲线和前后控制组做对比。
他低声道:“数据确实有连续异常,壳体蛋白峰值反常地单向变动。我先做核查。”
周博士按捺不住,连忙操作仪器,加测了两组辅助试剂。
最终,屏幕上的曲线一条直冲而上,稳定地卡在异常值上。
他一下把资料丢给陈教授,“如果用针对性的蛋白酶做靶向攻击,抑制效果理论上比所有现有血清都强十倍不止!”
叶梦梦立刻坐正,把实验记录翻到最新,边写边问:“步骤从哪开始精调整配?我需要把每一步都清楚记下来,江川那边也要同步推进。”
陈教授刚摘下手套,侧头:“江川是谁?你每天都提两三次。”
叶梦梦没正面答,轻轻拿起一张空白试验纸,笑着把所有试剂编号又写了一遍,“就是一个研究合作者。他们要很快上手整个流程。”
两位专家对视一眼,陈教授也没问下去,打开下一批试剂柜,取出酶抑制剂递过去,“既然点找到了,我们就直接试做新一版血清。你记住,全部操作标准最严,别暴露新配方的具体分子部分。”
叶梦梦戴好手套,把试剂一组组分类。周博士指导她调配时不忘细说每步要点,他按下离心机的开关,“这个速度记住,端口不能黏连。
其实即使到了器材简陋的末世环境,只要你明白提取和分相原理,临时凑用的离心筒、酒精消毒、甚至家用取暖器都能顶部分作用。”
叶梦梦拿着分装后的样本瓶,仔细标注出每一组协同配比的编号,又边做边小声问:“蛋白酶抑制剂是不是只要温度和稳定性达标,保存就不难?万一遇到电力失败,有什么备选办法?”
周博士想了想,从抽屉里翻出几张老式的保存装置草图,“最经济的是化学冷包和三层保温瓶,废旧泡沫板、冰袋间填吸水颗粒,能保证有效期延展几倍。”
陈教授看她一边练习一边用笔在旧笔记本上写,“你要学会全部实验基础。不能光会用机器,还得明白一旦缺仪器怎么手动分离。生物反应任何一个点出错,配方都会作废。”
叶梦梦把实验最后一组液体慢慢倒进防爆管中,懵懂地点点头,把每个操作细节都录进自己的随身设备。
她问:“那些最新的组分温度反馈数据有吗?不同成分分解时的极限是什么?”
周博士翻出数据图表,把重要区段的数据念给她。
她又写下每一种组分的易损参数,并试着在一份草图上画了两个应急冷藏器的结构出来。
改良血清调配完成之后,陈教授和周博士开始轮流监控实验室的样本反应。
到了第三天,陀螺仪屏幕上的示意灯亮了,一组数据投射到主屏。
叶梦梦翻看前后对比,陈教授声音里带了一丝惊讶:“试管A的反应周期拉长到了二十小时。持效较原装配方整整多了两倍。”
周博士盯着输出统计数据,一口气说完,“如果再拿到不同阶段的流行株样本,我们甚至能在一两个月内拼组合出稳定解药体系。”
叶梦梦把所有样本编号整理进档案袋,“样本来源我会想办法。只要有进展,江川和其他团队都能同步学习制作工艺。”
她抽出一个简单的冷冻管,边动手用旧材料模拟保温结构,边补充记录,“这种血清成分的稳定性的确提升不少。再加低温和分层存放,就算没有完备条件也能保存。”
两位专家默契地分头整理数据。周博士又交代一句:“你还得学会察看原液是否变色、分层。哪怕条件再困难,只要能判断出反应区温控,血清都能应急。”
叶梦梦低头操作试管,重复了两遍这个操作。
陈教授递来刚整理好的实验流程表,“你把这些都带着,多记几遍。下次再有改款设备,直接调给你用。”
记录结束时,周博士看了看统计表,“理论上照这个步骤重复,每轮只要多拿一点不同变异时期的样本,方案能很快推进。叶梦梦,如果你有渠道,第一时间送来。”
叶梦梦只是简单记在本本上,没有多解释,收好文件,准备下楼继续安排样本采集和工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