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车行,韩三儿立即把外出的黄毛叫了回来。
他在宋新月面前那副从善如流的样子,已荡然无存。
沈长河到底为什么针对宋新月,他不想深究。
让沈长河不敢再找宋新月麻烦,才是他想要的结果。
黄毛回来后,两人商量许久。
决定由黄毛去找卢长青,再拱一把火,帮卢长青下决心找沈长河算账。
这事儿不是三五天能办成的,需要恰当的时机。
日子一天天过去。
仲秋时节,宋新月已恢复忙碌的工作。
她对韩三儿那边的事一无所知。
宋新月几次想打个电话过去,嘱咐他别管沈长河的事,好好打理车行。
可惜,她最近遇到一个绝佳的机会,连日来忙得不可开交。
前些日子,宋新月接到一个电话,是从打来的。
对方自称,是国漫电影《斗战胜佛》的导演,想请她制作一幅巨型剪纸海报,在首映礼现场用。
一开始,宋新月以为对方是骗子,便没好气儿地损了他几句。
她正准备挂电话,那位年轻导演突然大笑着说“去年我在你直播间定制过剪纸作品”。
这下宋新月才相信,他真是那部预热度很高的国漫电影导演。
新晋导演对处女作的要求,自然是精益求精。
所以就连首映式海报,也要亲力亲为。
能参与到电影首映礼,对宋新月和关东剪纸来说,都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机会。
她感到高兴,却没像去年直播间刚火,以及受邀去俄罗斯参展时,那么受宠若惊。
艺术手工业,是个凭实力说话的行业。
宋新月为自己数年努力的成果自豪。
她在不骄不馁的状态中,迎来真正的成熟期。
经过数次沟通,宋新月和导演敲定这次合作。
作品内容,是一次全新且有相当难度的挑战。
这幅巨型作品,仅耗时一个月就完成了。
宋新月让林成栋把乡镇那边拔尖的剪纸师接到绥海,十几个人一起赶制出这幅作品。
商用作品,自然有其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
秋末冬初,国漫电影《斗战胜佛》首映爆火。
随之,首映礼上的巨幅剪纸也跟着吃了一波红利。
绥海关东剪纸,再次引起一些网友的关注。
水能覆舟,亦能重新载舟。
凭借这波网络热度,宋新月在绥海当地名声鹊起。
她竟然收到教育局的邀请,这倒挺让人意外的。
教育局打算以关东剪纸,作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范例。
在试点学校开设剪纸课,请宋新月任课外辅导员。
教学生们剪纸当然没问题,她犯愁的是还要发表演讲。
一份演讲稿,三哥帮她修改好几遍,删删减减,最后保留1500字。
这样的话,演讲大概十分钟就能搞定。
落雪前的初冬,阳光淡淡的,洒进明亮的教室。
宋新月站在讲台前,看着满脸好奇的小学生们,心里那份紧张,竟然缓缓地散了。
年轻的班主任站在几步外,带头鼓掌:“这位是咱们学校请来的剪纸老师宋新月,同学们鼓掌欢迎宋老师吧!”
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正是介于孩提向青春期迈进的阶段。
他们天真犹存,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异常充沛。
“欢迎宋老师!”孩子们清脆悦耳的声音,伴着热烈的掌声,开启了宋新月人生的新篇章。
“同学们好,第一次被叫老师,还真有点不习惯。”她笑得和煦而真诚,不但忘了进门前的紧张,也忘了那份演讲稿。
她以聊天的口吻,为孩子们讲述着关东剪纸的前世今生。
孩子们被她手中托着的剪纸作品吸引,教室中,充满童真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哇!真好看呀!”
“我奶剪的窗花咋没这么好看呢!”
“老师!男生也能学会剪纸吗?我手贼笨!”
“宋老师,这小画是你剪出来的吗?太漂亮啦!”
“手笨也没关系,只要多练习谁都能学会,熟能生巧嘛。”宋新月目光温柔地看着孩子们,耐心回答着他们的提问,“嗯,这小画是我的作品。”
课时有限,班主任让班干部开始分发剪纸材料和工具。
同学们对实际操作兴趣盎然,纷纷拿起小手工剪,准备小试牛刀。
宋新月悉心为孩子们示范,从把彩纸折成几叠,到下剪力度,每个细节都讲得认真到位。
做完示范,她走下讲台,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重新示范。
手工课对孩子们来说,和体育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时间,教室里满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
当人沉浸在欢乐的情绪里,时间过得格外快。
宋新月的第一节剪纸辅导课,在孩子们求表扬的笑闹声中结束。
几天后,另外两所学校,也慕名打来电话,请她去开设剪纸课。
只要学生们喜欢,不管多忙,宋新月都愿意挤时间去教他们剪纸。
对她来说,这是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
表面看,剪纸课不过是同学们的课外活动。
宋新月想到更深一层,叫做“传承”。
她教的这些学生里,有一部分对剪纸兴致并不高。
无非是不用上主科的课,在手工活动里放松一下。
宋新月理解他们,也不会强迫他们如何认真学习剪纸。
但是她觉得,这么多孩子,其中只要有很少一部分,因为她的剪纸课,而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那就未尝不是一种薪火相传。
这样,绥海剪纸才不至于因后继无人,湮灭于未来的岁月之中。
前两年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各学校开设剪纸活动班一段日子之后,宋新月深深体会了这句话。
只不过,她体验的角度不同。
“现实很骨感”对她来说,是分身乏术,忙不过来。
最近,有影视圈的人联系宋新月,因为觉得《斗战胜佛》巨幅海报不错,想找她合作。
这是一条能打响绥海剪纸名头的途径,她理所当然要接住这次机会。
如此一来,新合作加之两项出口订单、一部分国内常规订单,就算宋新月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规模有限的“剪爱”工作室,已无法承载这个业务量。
这便是所谓的大势所趋,想解决业务量超负荷的问题,唯一的途径是扩大规模。
宋新月思来想去,又找三哥商量,最终决定,把“剪爱”工作室升级为“剪爱剪纸文化有限公司”。
失去“宋家关东剪纸文化有限公司”,一直是藏在她心里的隐痛。
她想以这种方式,让“宋家关东剪纸文化有限公司”获得重生。
不再为曾失去的东西而遗憾,凭自己的努力,重新开辟一条弘扬剪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