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两仪之生
紫薇圣人2024-03-25 09:402,766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斯章援天地为喻,以明诸相。前六章已备述其理,此则另辟一解,以释前章之义也。

  或问:天地何以能长久?究其实,天地之寿甚促。短者昼夜而已;长者四时之往复耳。然则何以言其长久乎?盖因万物于其往复之中,蕃息昌盛,传承不绝,乃天地之所为也。天地孕育万物化形无数,万物作用天地亦与无异。

  道德七章论天地,

  天长地久有其方。

  世人皆言寿无疆,

  谁知朝暮即其常。

  四时轮转为一岁,

  万物生灭于其藏。

  繁荣昌盛非为己,

  传承不息道乃光。

  大道无言化万方。

  此章所言是用天地比喻,其以中道中立之道居无为而善有为,又以有为作用无为的关系。

  圣人也就是贤明的管理者,效仿天地的这种行为,使天下万物皆能繁荣昌盛的行为。我们都是管理者,大者大治,小者小治,天地与人都是一理,人之内外,皮肤毛发,五官情绪,骨肉相连,虚实空有,大小上下,莫不如是,此之所谓众生万物都有区别,也都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形体个体相貌,没区别的都是这些状态关系,而这些状态关系,很像是太极八卦图的演化一样。

  天地于白天内,展阳物之长,故阳类蕃息于内。暮月至,白昼终,天地亦以无为而善有为,尽阴类之能,故阴物繁衍于中。由是昼夜更迭,万物并育而不息。

  夫天地之心,无分阴阳,无辨黑白,无是非之见。惟以无为之心,善用万物之长,使谐和共生,传承不绝,是故天地方能长久。

  今日之天,已非昨日之天也。阴晴雨雪,寒暑交替,瞬息万变,未尝暂住。大地亦然,高下燥湿,刚柔色味,亦复如是。众生万物处其上,取用行止,今昔各异。

  众生之寿,亦犹是也。春生夏死,朝生暮死,少壮老死,生灭无常。然万物何以能长久?其理一也,皆赖传承不绝之功。

  白日升阳万物昌,

  暮月引阴百物荣

  无为而运有为功,

  并育蕃息道之光。

  今日之天非昨时。

  雨雪寒暑瞬息变,

  高下刚柔总相异。

  众生寿促亦如斯,

  春生夏死朝暮期。

  传承不绝唯一理,

  此脉绵绵道之宗。

  此传承之道,非天地所造,亦非大道所生。乃物与物交,与大道有为无为相合,演化不息之果也。复与万象相生相化,而成此传承之脉。

  譬若无男,则女孤而不能育,其种遂绝。众生无食,则万物不存。万物去天地,则天地亦无生机。天地之能存,其理亦然。盖其外有物以成之,非独生而独立,是故能长生。乃道德经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吾人所见之天地,若永存不灭,然其寿实止于昼夜之间,因传承不息,故其变不易察。譬如人生,自阴阳二气相合,变化已然萌动,因其所变甚微,故难察也。然回视婴孩之身,与今日之我,形貌心智,迥然有别。虽为一人,实则非故我矣。

  天地覆载,为万物生成之境。万物各展其能,以益此大公之宇。终则各得其所,各取所需。若天常暴烈,地常震溢,万物尚能存乎?

  是以圣人明此至理,持中道之心,以无为善有为,待百工百业。顺其时,随其性,因材施教,补其阙,济其乏。使万民协和,共臻繁荣。

  亦因明万物演化之律,故能以中道之心,尽百业之长,协和万邦,利于长久。终则万民亦各得其所。乃道德经所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真实之意是也。乃效仿其以中道中立之道居无为而善有为,又以有为作用无为的关系的实践应用。此正如前喻。圣人洞明天地万物演化之状,无分彼此,以中道之心,尽百工之利,推陈出新,故能相生相养,各取所需,传承不息。

  男女相为偶,食以养万方。

  万物赖天地,天地亦相将。

  其寿在旦暮,变化人难明。

  圣人悟玄理,持心守中道。

  无为驭有为,补阙济其耗。

  万邦皆协和,万物得其所。

  不为一己利,终成天下功。

  于万物蕃盛传承之际,圣人甘为牛马刍狗,以利众生。其所成者,世人所难及也,然究其本,亦不过苟全性命而已。身死之后,万般皆空,于己何用?惟圣人明此,故性命存活之时,真心为民,创制新法,营造生生不息之佳境。境安而道立,万物乃各取所需。然世人难明其心,反谓其于民疾苦,若无所为。实则君王所行之权与天地之道不相背离,同等无异,道之所行乃臣之所为,臣之所行,又乃民之各行业繁荣之基,所行不同,民之走向亦不同,或埋藏祸患,或奠定后繁荣之基,君王需时而紧,时而松,调和臣下,由内至外,从上到下,从大至小,从高至低莫不如是,其以效仿天地中道中立之道居无为而善有为,又以有为作用无为的关系。

  埋于祸患虽表繁荣,然实于内则千疮百孔,如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管理者所行所为,莫不如是。然欲改此根本之疾,需教化人性人心,需普及教育,普及品德,普及宗教知识,以道德而规范其所行所为。此之谓大小之道。不以己私而损国之利,民之创新是也。

  教育之本同如两仪是也,一者立身安命,二者立德有道。

  圣为牛,利众生。

  身后空,为民境。

  万物安,各取需。

  世人昧,谓君闲。

  法天地,

  臣为基。君调衡,

  守中道。有无辅,

  荣有患。基已伤,

  先化心。正言行,

  教如仪。

  立身本,立德基。

  天地寿几何?其久可恃乎?

  其寿在昼夜。然内承续不绝,外孕育相因,故其寿不可量。

  天虚,故昼夜、雨雪、风云、禽兽幻变。

  地实,故高下、刚柔、寒暑、燥湿殊异。

  天地虚实相生,尚且如是,而况众生乎?

  众生亦然,昼夜代谢,四时往复,生生死死,传承不息。

  人生亦如是。阴阳和而成胎,胎中具识,出而生焉。生则心动,心动引识,识复导行,行成其事。然世事无常,故心念亦无时或定。是故生之初,即死之始也。何以故?胎可堕,生则灾随,长则苦伴,老则病侵,孤独谤辱,直至命终。然死,岂人绝乎?非也。有传承,故不绝。天地万物,莫不皆然。

  管理者效天地,思其因,甘为众生作马牛。

  持续创新,百业皆利。

  人生苦短,非为苟活所需。

  命终归无,带之不去。

  不如常法天地,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为众生皆离苦。

  民兴业旺,甘为牛马。

  世人怎知君王情?但看日月曜天地。

  夫两仪之生,自然之道也。人生于世,亦禀此律。然人智日开,渐有格物致知、改造乾坤之能,以百工之智,创盛世之基。然术愈精,愈不可忘两仪之本。当法天地,不以己为中心,而以众生为念,以民族,以国为念,忧众生之忧,乐众生之乐,方能臻人类之盛景。

  两仪之生,示吾辈以生命之可贵与须臾。当惜寸阴,行有为之事。勇对困厄,超脱自我,以成其志。是故,圣明贤能的管理者当效天地,不为一己之安乐,但为众生之离苦。

  恒以格物百业之智,创安宁之境,使万物共享太平。如此,方能成就人伦之进,令生命更有其义。

  故知两仪之生,乃论性命、德行、治世、天人之际的至理。劝吾辈于物用昌盛之时,亦不忘文德之修,以期个人、社会、自然之协和。当怀德,畏天地,重传承。人生无常,莫为私利所囿,当为众生之福而谋。人人皆当与闻世事,恤他人之难,容异见之殊,共建和谐、公义、繁荣之邦。

  人生苦短非为己,

  身死万事皆成空。

  人智日开格物力,

  改造乾坤创盛基。

  术愈精时不忘本,

  以民为念邦国兴。

  两仪示我命须臾,

  当惜寸阴行有为。

  物用昌盛文德修,

  共建和谐万邦宁。

继续阅读:第9章 中道之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弓乙图版道德经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