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巡天无私照。星河列宿各有光。
人心本如原上壤。善恶随风化其疆。
春风化雨滋兰蕙。朔雪严霜凋梓桑。
圣王治国太极图。上善若水润百业。
百工协作成大器。万邦归一化无疆。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基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州风土本无差。人性如苗随境发。
沃野千里生嘉木。瘠山孤岭长恶花。
圣王治国如理水。疏导百川归海涯。
更筑高台引凤至。芝兰之室满京华。
百工协作如山峙。万商流通似河车。
此之上善若水功。中道显化弓乙图。
此章则以上善若水比喻中道对事物的演化关系,因此只需要明白上善,与水的演化状态即可。
上善是一种状态,也就是上与下,内与外的演化,善分为三类,分别是上中下,此章所用的是上善,也就是高至低的三种演化。既上上里面的
上上,上中,上下的关系。君王与百姓的演化关系就像是水一样。
而水有多少种状态呢?
水在低温环境下会凝固成固态,如冰、雪、霜、冰雹等。其中每个状态的变化也都是无穷无尽的,有大小,高低,轻重,冷热。
水在常温下下的常见状态,如我们日常使用的饮用水、河流、湖泊中的水等。而这些状态也都是无穷变化的,如湍急缓慢,甘甜苦涩,清秀浑浊等。
当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或在特定压力条件下,会蒸发或沸腾变成气态,即水蒸气。这些状态也会有很多变化,如强弱,冷热,大小等。
水还有一种特殊的就是被压缩的时候。既不是固态也不是液态与气态,因压缩不同,温度亦随之改变,性状也是如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基于道。也就是说,山有三类,水有多态,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过渡期,或者说是政策等待落实期。
上善若水本无一。演化周流利万灵。
高下相倾君与民。内外相应道乃成。
凝为冰霜分万状。散作溪流纳百川。
蒸腾为气成霖雨。善政之功亦复然。
上善若水的这种行为很接近道。道有三类,分别是两仪与中道中立之道这三个大类,上善若水接近的那种道呢?后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也就是管理者平衡臣下,内外,落实政策的时候,均一个存在一个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有些事情可以暂缓,有些需立即执行,甚至难以执行,到基层就会千奇百怪,形色各异了。
此章文字之意乃以上予下,以水喻君王对百姓的关系。
深意乃以上予下,依民所需不同,则事物调和取用不同,不能仅守无为一个理,像水的多变一样,比如以武力法律强弱相欺为震慑,以道德感化,文化教育人性,人人平等,从根本解决问题。改革教育宗教,形成良好的教育大环境,继而提升整体,减少强欺弱种族歧视 文化敌对的现象,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则基层百姓连门都进不去,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涉及管理者,最后也就没有最后了。这就形成了上善跟水变化时候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过渡期。
上施仁德因民需。下安其业报君恩。
浮生百岁终须尽。不朽功业在人间。
莫愁此身归尘土。愿以微躯济世繁。
结合第七章所言,人的寿命是短暂的,死亡后什么也不会带走,趁着生命的有限,去做利国利民的无限。虽然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后继者可以继续去做这些事情。用个人生命有限的平凡,为大众为后世留下不平凡。
为政者,何以明中道之心哉?譬如水焉。水无常形,心无分别,平等育养万物,而呈万千之象。或为江河,或为湖海;或咸或淡,或柔或刚;或为雨露霜雪,或为湿气蒸腾;或上或下,或内或外。皆随物之所需,应缘而化,未尝私择。此般应物无心,随缘化形,近于中道两仪四象演化之境矣。
人生在世,当如水之多变,境遇顺逆,皆为我用。不执于一形,不囿于一念,方能圆融无碍,游刃有余。强则折,弱则存,唯变通者,可长存于天地之间。
夫此心境,如水之德,润泽万物而不与之争,包容善恶净秽而无有拣择。其利万物,皆因其需而显,未尝杂以私情好恶。此普利众生而心无偏倚之态,近乎天地自然运转之中道也。
为政法上善。无常育万方。
随方成圆器。应缘化无常。
人生亦如斯。顺逆皆良方。
不执一念心。普利无私好。此即天地中。
中道之妙,在于善用万物之长,有为无为,交相为用,故使天地万物得以昌盛。水之德,博大无私,普惠众生,然水功德不可具称,其不足乃是未能善用众物之长,故水乃大爱之奉献者是也,而非中道之本体。其状近于中道,而未至也。
水可救命亦能伤。水德无私普惠广。
润泽众生难称量。其状虽近中道境,
究非本体之中央。所缺未善用物长,
但能奉献大爱方。堪为德行之上品,
善有真伪。有为之善,如水之利,虽广博而有限;无为之善,如中道之行,不仅施与,更能成就。故圣人不独善其身,更当善用众人之才,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长,此方为经世之大善。
复以人性言之,人本无善恶,遇善则善,遇恶则恶,水亦犹是。若人居于上善之境,彼此砥砺,各展其长,则心性亦随境而迁,日臻于善。此所谓“遇善则善”也。其本源在于善境之化育,乃教育的根本是也。
居善地,心善渊,环境塑人,德行染人。故君子必慎其居,择其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欲修其身,先正其境;欲正其境,先聚其贤。善境既立,则百业可兴。若百业之间,能和谐共处,相辅相成,各显其能,互济其短,亦“遇善则善”之理也。譬如言行,以实应实,以伪应伪。汝以诚待之,其必以诚报;汝以伪交之,其必以伪应。此即“遇恶则恶”之验也,乃教育会形成良好的大环境,人人都在大环境中作用国家,国家作用个体,民族大同,道德大同,宗教大同,又怎会有人愿意去独居呢?
有为善法如流水。广博利物有其功。
人性本无善恶念。善恶随境化育中。
心处无为行有为。有为复归无为心。
与善仁,言善信,言行乃心之镜,亦世之应,欲得他人之信,必先施之,方能得之,舍得之间则如世间一切因果,皆由己造,怨天尤人,实无有益也。
故为政者,必明此理。善治国者,先营善境,以固其本。境善则民信,民信则业兴,业兴则民安,民安则境愈善。此乃生生不息之循环也。由是,新机迭现,万民乐业,各取所需,天下大同。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万事万物,皆有其本。治国之本在民心,民心之本在德政,德政之本在善境。善境之根在宗教,之本在教育是也。本立而道生,源远则流长。舍本逐末,则有表面繁荣,然则人心相残相杀,食品,教育,医疗,养老,此民之基本皆千疮百孔是也。
为政者若能深察水之万化,效其博爱之德,因材施教,因物付物,则近于道矣。水有动静、刚柔、粗细、冷暖、高下、内外之别,皆因所遇而变,未尝固执。故知百业本无善恶,善恶由境。境之善恶,皆系于为政者之一心。善用之,则善多恶少;不善用,则恶多善少。其理一也,大小皆然。天下无不可用之才,只有不善用之人。明者因势利导,使顽石亦成美玉;昧者逆天行事,令良木亦为枯薪。故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其关键在“善用”二字。
夫水之性,动则汇为江海,静则清澈无波。过静则生机绝,过动则形体耗。其所以不亡者,以其能纳百川,兼容并蓄也。为政者亦然。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相宜,方合中道。善用此道,则政通人和,国祚绵长。乃夫唯不争,故无尤之意是也。不争乃是水之恩惠润泽众生,不图众生之回报,管理者与之相同,没有两异。
圣王临朝观水德。因材付物化万方。
一念兴善境由造。百业善系系君王。
恩威并济安朝堂。润泽苍生功不彰。
为政当观水万化。博爱因物付物心。
善恶本由境所化。其枢在君一念差。
因势利导顽成玉。逆理行事良为柴。
上善若水不争功。政通人和国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