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著名论断
道克2023-12-05 17:212,263

   “大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方才是君子持正之道。”

   刘虔明明感觉到姜维有些心意动摇,可这老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差点把刘虔当场气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是因为不可为,是没办法。可现在根本没有到那种地步啊!明明有更好的办法去做事,非要去学二杆子愣头青一样去撞南墙,这不是神经病么!

   刘虔深吸两口气,冷空气大口地吸入肺中,才让他稍微冷静了一下。

   他觑了一眼姜维,姜维也正好看过来,两人目光一碰,又瞬间各自散开。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刘虔恍然大悟,刚才我的那组对比,已经成功说服了姜维。他现在还嘴硬,这是单纯地不信任我而已。不过想想,这也是理所当然,一个混吃等死、养鹅泡妞的纨绔皇子,突然跑来说这么一大通道理,谁不会怀疑别有用心?

   “大将军,今年可有打算返回军中,再出师北伐?”

   “尚在两可之间。”

   “是朝中无人支持,大将军担忧后方不安,所以犹豫不决?”刘虔问道,“我有一计,可以助大将军安然返回军中。”

   “哦?何计?”姜维明显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大将军,可知道阎宇?”

   “永安都督阎文平,自是知道。”

   “阎宇与黄皓交好,大将军不妨写一封奏章,推阎宇为汉中都督,再私信一封与阎宇,让阎宇转告黄皓,您无意与之为敌,如此,大将军自然就能返回军中。”

   刘虔说完,看姜维低头不语,继续说道:“阎宇之才干不逊于胡济,让二人对调,并无不妥。刚则易折,大将军能退这一步,黄皓自然就能够与你和平相处了。”

   ----------

   “父亲,七王所言,我在门边都已经听到,甚是有道理啊。”姜试送走来访的刘虔二人,折回府中,对着姜维说道。

   “嗯。”姜维捋着胡须,点点头。

   “那父亲为何还是愁容不展?”

   姜维看了儿子一眼,压低声音说道:“朝中局势,上党王洞若观火,让为父很是担忧。”

   “担忧什么?”

   “陛下仁弱,太子亦是宽和,七王如此多谋又擅隐忍,恐怕将来非社稷之福啊。”姜维感叹道。

   “父亲是怕七王觊觎大位?”姜试不以为然,“父亲,我倒觉得,这没什么不好。”

   姜维扭头看了儿子一眼。

   “三国之中,唯我季汉国小兵寡,这么多年,要不是父亲苦苦支撑,益州早就被夺了。”姜试凑近父亲,低声言道,“若是上天能赐予我们一个高祖、光武那样多谋能断的英主,难道不是社稷之福吗?”

   “父亲,我观太子,绝类陛下,我若到时候出仕,可是有得辛苦了。”姜试抱怨道。

   “胡说什么。”姜维嘴上训斥,可是脸上却满是赞同之色,“唉,若我姜维能逢明主,莫说陇西,就算是雍凉,也早就拿下了。”

   “那自然是,有高祖之主才能任韩信之才,父亲不闻曹魏、孙吴都说父亲是天水麒麟儿么?”

   “哦?有这说法?”姜维一喜。

   “是的,还都说父亲是诸葛丞相的嫡传弟子呢。”

   “丞相......”姜维感慨,他的眼前又浮现那位手摇羽扇、坐在四轮车中的男人,那是他一生都在追逐的身影。

   我姜维为了大汉基业,为了丞相遗志,死且不怕,暂时与宵小之辈虚与委蛇又算得了什么。

   “小子,来,与为父研墨,我要给阎文平去信。”

   ----------

   “天色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这晃悠?”刘虔自姜维府中归来,用过饭再次回到书房,看到关彝居然还没走。

   “大王,我......”关彝有些手足无措。

   “用过晚饭了吗?”刘虔问道。

   “用过了,在厨房随便吃了点。”

   “来,坐下说。”

   两个人并排而坐,一齐面对着外面的夜色。

   说实话,这个时期的这种小凳子是真坐不习惯。刘虔已经决定,得空得去打造些正常桌椅,不然会影响身高的吧。

   “大王今日在大将军府,让彝呆若木鸡。”关彝说道,“我原以为大王是个不问朝政的纨绔子,今日听到大王所说,让我感佩莫名。”

   “怎么,有王霸之气?”

   “......”关彝沉思片刻,用力点了点头。“我与大王自小长大,俱是不被看中的庶子,我也原想就这样平安一生,今日见到大王这般谋略,才知道大王是韬光养晦,胸有沟壑万千。”

   “是啊,不过也没办法。你我处在这样的时代,是幸也是不幸。”刘虔说道,“如果可以,平安一生当是福气。只不过,平安与否,三分天注定,七分要打拼了。”

   “大王!”关彝侧过身,拜倒在地,“大王可知,我季汉所有有志男儿心中所念?”

   刘虔一时动容,眼眶也不禁湿润。

   他怎么会不知道季汉男儿仰望的那几个身影: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云长,屡败屡战、仁义无匹的刘玄德,还有鞠躬尽瘁、壮志未酬的诸葛孔明。

   天下大乱之时,曹操英雄一世,可斑斑史书俱是他的军队动辄屠城的暴虐,最后这货还假惺惺发出什么“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哀叹。曹操不以德而以利得势,是天下道德的堕落和中华文明的悲哀。

   至于孙权,若不是仗着父兄、周瑜,他可什么都不是。打一个合肥,打了一辈子,“孙十万”的本事就是个笑话。而后,孙吴就是凭借地理优势和背刺盟友苟且于江南,江东尽鼠辈可不是浪得虚名。

   只有季汉,这帮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阶层的人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站在了一起,可惜,囿于天时、地利,最后的结局只剩下了悲壮二字。

   理想主义,真的只是冰冷现实的祭品么?

   “关彝,你想说什么?”刘虔幽幽地问道。

   “大王,我想说,大汉如果再不改弦更张,国祚恐怕不久矣。”

   刘虔闻言,哑然失笑,他当然知道这个事实,因为他是穿越而来,知道很长一段的历史走向。可是关彝这位当世之人也知道吗?

   “你为何这么说?”刘虔也颇有些好奇。

   “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关彝说完眼中沉痛,“这是东吴使者薛珝(音许)之言,吾兄有旧友在吴,故而能够知道。”

   “旁观者清。”刘虔也不由叹息,他当然知道这段记载于史册的评断。薛珝发出这个著名评断的时间,刘虔更是知道,那是公元261年,是去年。

   “大王但有吩咐,彝万死不辞!”关彝再拜。

   “......”

  

继续阅读:第四章 朝堂人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季汉演义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