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吹牛吧?就这么个小玩意儿
盈盈一水间2025-11-19 16:232,164

结果,梁卫国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比手术室还干净的实验室里。实验室中央,静静地摆放着一个只有冰柜大小,通体银白色的金属方块。

“这是什么?模型?”刘建军疑惑地问。

“这是‘魔鬼一号’真空悬浮感应熔炼炉。”梁卫国拍了拍这个“冰柜”,脸上满是自豪,“全自动控制,可以实现百万分之一的真空度,和千分之一的温控精度。一次只能炼一百公斤,不过对我们来说,足够了。”

周志新和他的团队成员全都围了上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真空悬浮熔炼,这只存在于西方最前沿的论文里,国内连理论研究都还在摸索阶段,这里竟然已经有了成品设备?

“吹牛吧?就这么个小玩意儿?”刘建军下意识地反驳,他伸手想去摸一下,被梁卫国一把打开。

“别乱动,这玩意儿比你都贵。”梁卫国瞪了他一眼,然后开始在控制面板上输入指令。

配比好的各种贵金属原料,通过自动上料口被送入炉内。随着程序启动,炉体发出一阵轻微的蜂鸣声,控制屏上,各项数据开始飞速跳动。

透过小小的观察窗,可以看到炉膛内,金属原料在无形的电磁力场中悬浮起来,没有接触任何容器,就这么在真空中被迅速加热,融化成一团刺目的液态金属球。

整个过程,安静,高效,充满了科幻色彩。

刘建军和一众专家们,全都看傻了。他们搞了一辈子材料,何曾见过如此“优雅”的冶炼方式?这颠覆了他们对“炼钢”这个词的所有认知。

半个小时后,程序结束。机械臂自动将冷却成型的圆柱形合金锭取出。

合金锭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暗金色,表面光滑得像镜子。

“拿去检测吧。”陈昂不知何时出现在他们身后。

检测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当看到光谱分析仪和电子显微镜打出的数据时,整个国家队团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合金成分,完美无瑕,杂质含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金相结构,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完整而均匀的单晶结构。没有一丝一毫的气孔、疏松和偏析。

“这……这不可能……”刘建军拿着那份薄薄的报告,手都在抖,“根据我们的计算,这种级别的单晶合金,定向凝固的成品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五。你们……你们这是第一次炼吧?”

“是啊。”梁卫国说得云淡风轻,“这炉子我们也是第一次用,参数都是陈总给的,没想到一次就成了,运气好。”

运气好?

刘建军想吐血。这要是运气好,那他们过去十几年,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熬白了头发,最后搞出来一堆废品,算什么?天谴吗?

这一天,对周志新团队来说,是三观重塑的一天。

他们看到了神乎其技的水刀,见识了匪夷所思的熔炉。他们过去引以为傲的知识和经验,在这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当天晚上,刘建军主动找到了陈昂的办公室。

他没敲门,直接推门进去,看见陈昂正在白板上画着什么复杂的结构图。

“陈总。”刘建军的声音有些沙哑。

“有事?”陈昂没有回头。

刘建军走到他身边,深深地鞠了一躬:“陈总,我为我白天的无知和冒犯,向您道歉。我请求……请求您让我加入‘创世纪’计划的核心团队。”

他指的是陈昂正在整合德国专家和荷兰专家,正在攻关的下一代光刻机工件台项目。

陈昂转过身,有些意外地看着他:“那是光刻机项目,跟你的专业不搭边。”

“我知道!”刘建军的眼睛里燃烧着一团火,“但是,我想学!我想知道,支撑起这一切的,到底是什么!材料、加工,这些都只是表象。您……您掌握着一套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论。我想学这个!只要能学到东西,让我去打杂,去扫地都行!”

他像一个虔诚的求道者,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圣地”。

陈昂看着他,忽然笑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不需要一群因循守旧、抱着老黄历不放的“专家”,他需要的是一群被打碎了所有骄傲和偏见,愿意从零开始,疯狂吸收新知识的“学徒”。

用绝对领先的技术,击溃他们的自信,再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往神殿的道路,从而在他们的思想里,烙下属于未来科技的“钢印”。

“打杂就不必了。”陈昂递给他一支笔,“燃烧室的设计,我有一个新的想法。传统的涡轮环片式结构,热效率太低了。我想试试……离心燃气雾化和回热循环。你来看看这个模型。”

陈昂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燃烧室结构。

刘建军只看了一眼,整个人就像被雷电击中,瞬间僵在了原地。他的大脑,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起来。

时间在耶拿基地仿佛失去了意义。

“龙芯一号”项目组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爆肝”模式。

周志新和刘建军带领的国家队专家,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和迷茫后,迅速融入了未来科技的研发节奏。或者说,是被陈昂描绘的科技蓝图,强行拖拽着往前狂奔。

他们从未经历过如此高效的研发。

当梁卫国团队利用水刀和新的单晶合金,在三天之内就制造出强度和耐高温性能比原设计高出几个数量级的全新涡轮叶片时,他们麻木了。

当陈昂抛出颠覆性的燃烧室设计,并用计算机模拟出其热效率将提升百分之三十的结果时,他们震惊了。

当陈昂最终拿出他压箱底的王牌——【量子AI金融分析核心】的“工程版”,用来对整个发动机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热力学进行全系统耦合优化时,他们彻底陷入了呆滞。

没有人能理解那台被陈昂称为“乾坤”的超级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他们只看到,数以万计的原始设计参数被输入进去,屏幕上,无数条数据流如同瀑布般滚落。发动机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不断地自行演化、变形、重组。

原本臃肿复杂的十一级压气机,被优化成了结构更紧凑的九级。

原本需要几十个冷却管路的涡轮盘,被重新设计了内部结构,实现了更高效的自冷却。

甚至连每一片叶片的曲率,每一个气膜孔的角度,都被AI以微米为单位进行了重新修正。

继续阅读:第127章 龙吟与阴影中的窥探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跨越400年:我把未来搬回1982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