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健计划”,陷入了停摆
盈盈一水间2025-11-19 16:202,159

这番话,看似憨直,却如同一团棉花,让藤原健介势大力沉的一拳,打了个空。他无法从陈昂的脸上,读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个年轻人,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平静无波。

藤原健介眼中的笑意,淡了几分。他知道,自己小看了这个东方对手。

礼节性的拜访,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但真正的攻击,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一封封措辞礼貌却态度坚决的邮件和传真,接连不断地发到了“卡尔·恩斯特”的采购部。

德国最顶尖的特种陶瓷供应商,以“生产线年度检修”为由,宣布将“女娲计划”订购的陶瓷部件,无限期延迟交付。

欧洲最大的高纯度石英玻璃制造商,以“接到政府优先订单”为由,单方面取消了供货合同。

甚至连一家提供特种润滑油的瑞士公司,都声称他们的配方师“意外摔伤”,短期内无法恢复生产。

一时间,风声鹤唳。这些供应商,都是“日电光工”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合作伙伴或间接控股公司。一张由日本半导体巨头编织的无形大网,正从四面八方收紧,试图将刚刚点燃炉火的“女娲计划”,活活扼死在摇篮里。

这不再是商业竞争,这是产业绞杀。

赫尔曼的“稳健计划”,瞬间陷入了停摆。没有了那些特种材料,他们连最基础的部件都无法制造。埃里克的实验室虽然受影响较小,但他们很快也发现,订购的一批高频功率控制器,也被卡在了海关,理由是“需要进行额外的技术安全审查”。

项目,面临着启动以来最严峻的外部危机。

傍晚,梁卫国拿着一沓厚厚的合同终止函,脸色煞白地冲进了陈昂的办公室,声音都有些颤抖。

“陈总,他们……他们这是要断我们的粮啊!”

陈昂从文件中抬起头,接过那份名单,平静地看了一遍。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传来的一两声鸟鸣。

片刻后,他放下名单,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那双总是古井无波的眼睛里,却闪过了一丝冰冷的寒芒。

“断我们的粮?”他轻声重复了一句,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那就让他们看看,我们自己,是怎么种出粮食的。”

危机降临,整个“女娲计划”基地都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阴云之下。

紧急召开的核心会议上,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卑鄙!无耻!”赫尔曼·施耐德这位一向沉稳严谨的德国绅士,此刻气得满脸通红,花白的胡子都在颤抖,“这是对自由市场精神的公然践踏!他们不敢在技术上与我们正面竞争,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我要向德国工业联合会申诉!”

埃里克·詹森这次难得地没有反驳赫尔曼,他烦躁地抓着自己的金发,在会议室里走来走去。“申诉?等那些官僚走完流程,我们的项目早就凉了!现在怎么办?有些核心部件,我们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中国的工程师们个个义愤填膺,攥紧了拳头。这不仅仅是技术封锁,更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

孙建业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他娘的!这帮小鬼子,坏到骨子里了!陈昂,跟他们干!咱们现在有钱,我还不信了,钱砸下去,就买不到东西?”

“现在不是钱的问题。”陈昂的声音不大,却瞬间让嘈杂的会议室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他,这个项目真正的主心骨。

“藤原健介这一招,叫‘釜底抽薪’。他看准了我们根基不稳,所有的技术都建立在别人的供应链之上。他现在抽掉的,就是我们这锅炉底下的柴火。”陈昂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平静而深邃。

“向政府申诉,太慢,而且会把我们推到政治的风口浪尖,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用钱去砸,只会陷入无休止的竞价,正中他们的下怀,拖慢我们的脚步。”

他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在德国和日本的位置上,画了两个圈。

“他们在枝叶上跟我们斗,我们就不能只盯着枝叶。”他顿了顿,手中的笔,在地图上画出了一道横跨欧亚大陆的弧线,最终,点在了日本的本土。

“我们要做的,也是釜底抽薪。不过,我们抽的,是他们藤原健介的薪。”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陈昂的意思。

陈昂没有过多解释,他开始下达一道道指令,每一道,都显得那么的……不合常理。

“梁总工,”他看向梁卫国,“我需要你立刻组织我们所有的中国工程师,以及‘卡尔·恩斯特’的材料学专家,成立一个‘新材料攻关小组’。”

“攻关?”梁卫国一愣,“可我们没有配方,没有工艺路线……”

“很快就会有的。”陈昂的语气不容置疑。

“德米特里,”他拿起电话,拨给了远在欧洲金融中心的德米特里,“我需要你动用未来资本的全部力量,立刻开始在期货市场上,做多巴西的咖啡豆。”

电话那头的德米特里,虽然满心疑惑,但出于对陈昂的绝对信任,还是立刻回答:“明白,老板!”

咖啡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孙建业,都懵了。我们这边芯片的火都快灭了,你去炒咖啡?这是什么打法?

只有陈昂自己清楚,他在布一个什么样的局。

当天深夜,陈昂将自己锁在办公室里,启动了【跨时空交易系统】。

这一次,他没有寻找那些拥有尖端科技的文明。他联系上了一个来自两百年后,一个叫【盖亚废土资源回收站】的拾荒者。那个时代的地球,经历过一次文明的自我净化,对资源的使用达到了极致,他们的“垃圾”,往往是经过高度提纯和分类的基础工业原料。

陈昂用三箱五三年的茅台酒,和一大批在他这个时代平平无奇,但在未来已经绝迹的动植物标本,从那位拾荒者手里,换来了他口中的一堆“毫无用处的废料”。

那是一份被淘汰的,“第三代增材陶瓷复合粉末”的化学式和制备工艺流程图。

还有一块人头大小,被用作压舱物,通体漆黑,散发着金属光泽的“碳化硅晶体生长基座”的残骸。

这些在两百年后被视为工业废料的东西,在这个时代,不啻于神迹。

继续阅读:第112章 釜底抽薪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跨越400年:我把未来搬回1982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