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人污蔑或许会很麻烦,可是隆安帝若要污蔑那实在再简单不过了。
玉玺、龙袍这些谋反的罪证早就备好,当朝亮出,以坐实襄王谋反的罪名。
而隆安帝恨襄王的真实原因,他是不愿意当众摆出来。圣贤太子是他心头的痛,也是不不想触及的伤口。
谋反,这个罪名就太玄妙了。首先,历朝历代都将谋反定性为大罪。若非襄王是皇族中人,诛九族都不为过。其次,谋反罪太敏感了,事出一般人也不敢为其喊冤,以免被怀疑是否参与其中。即便那位御史大夫对襄王之事产生质疑,也仅仅只是说了有疑点,而不敢公然说襄王无罪。
果然,罪证一拿出,这些大臣们对这些证据无可指摘。
这时,徐国公站了出来,“陛下,此次前去只派了李英一人,那李英乃是太监出身,非正统官员,行事难免草率。襄王府即便发现这些大逆不道的东西,可襄王完全可以上京为自己辩白。假若臣是襄王,大可以说东西是别人栽赃嫁祸。即便可信度不高,可也让事情有缓解的余地。完全没有必要自焚。”
隆安帝心中冷笑:果然,你这个老狐狸发声了。
“李英虽然是太监出生,但是朕已经授予了他官品,那就是我大周的官员。这些年朕也屡次派他出去办事,没有因为太监就不成事的!徐国公此言,实在是武断!”
隆安帝倒也不好惹的,上来就用了“武断”二字先给徐国公扣了大帽子。
隆安帝又接着道:“朕也未想到萧光裕居然如此刚烈,竟直接就自焚了。可如此也正说明他畏罪心理,否则如何不敢入京见朕?”
他冷哼一声:“只怕是无颜见朕!这些年来,朕待他不薄,每年朝中给襄王的赏赐都是最为丰盛的!襄王手上握有最多的藩地,还拥有几支兵力雄厚的军队。除了朕之外,整个大周朝就数他最尊贵!怎奈,人心不足!人心不足啊!朕一度想将他的儿子立为太子,哪知他居然连这点时间都等不住!就盼着朕死吗?”
隆安帝的火气说来就来,拍着龙案吼着:“襄王乃是朕最最亲密的手足!若非是谋反之罪,朕怎么可能对他下手?他居然连进京见朕一面都不敢!弄得朕倒像是残害手足的罪人,还要你们一个个,一个个的来当朝质问朕!”
帝王一怒,群臣皆跪伏一片,山呼:“陛下息怒!”
就连徐国公也只能无奈地跪下跟着喊。没办法,这就是帝王,这就是王权。
可越是这样,越是说明隆安帝心里头有鬼。
事情如何,隆安帝心中知道,徐国公也知道。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
隆安帝震慑了朝堂之后,又叹息了一声,道:“原本谋逆乃是大罪,朕念在同为先帝血脉的份上没有诛杀他的家眷,只将其家眷贬为庶人。甚至,听闻嘉禾郡主心仪萧景辰,就干脆成全了他们。只是考虑到郡主年岁不小,才让他们早早完婚。如此难道还不算宽容?遍观历史,朕难道不算宽容?”
“陛下!”徐国公虽然是跪着的,可是背脊笔挺,眼神坚定地望着隆安帝:“老臣认为单凭玉玺和龙袍而没有人证,襄王也没有亲口承人,更没有作乱的迹象。如此单薄的证据,就要为一个藩王定罪,实在有些勉强。恳请陛下重新审理此案!”
说罢重重地磕下一头。
在徐国公的身后,几十位文武大臣也在高呼:“恳请陛下重新审理此案!”
“恳请陛下重新审理此案!”
“恳请陛下重新审理此案!”
……
大臣们的声音一波接一波,每一声都在挑衅着隆安帝的耐心。
“好!好!好!你们一个个都要造反吗?”
隆安帝的目光恨恨地落在徐国公身上,徐国公似有所感,慢慢地抬起了头,毫不畏惧地迎视着帝王的目光。
昔日,隆安帝还是皇子之时。徐国公身居高位,他一心想扶持襄王为帝,是看不上没什么势力的隆安帝。
那时候的隆安帝对徐国公面前礼遇有加。
有此,徐国公和隆安帝、襄王一同外出狩猎。徐国公的衣裳不慎被荆棘刮破,隆安帝立刻脱下外赏给他披上,还说:“与君同袍,一生不负。”
也是那件衣裳,改变了徐国公的心意,决定与襄王一起辅助隆安帝登位。
隆安帝上位之后,确实也算对徐国公不错。不仅封了国公之位,还将丞相之职相托。
一开始徐国公还庆幸自己没有选错人。可是现在,徐国公真是无比后悔。
人心易变啊!
他再也不是那个礼贤下士,愿意为人披衣的孱弱皇子了。而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连手足都可以轻易残害的帝王!
事已至此,徐国公知道,自己已和当年一样,选择了就无路可退。身居高位,在享受至高权力的同时,也往往面临的风险。
如今,徐国公选择了萧景辰,就必须要和隆安帝杠到底。
无畏无惧,哪怕万劫不复。
“陛下,臣一生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希望陛下勿要让臣子寒心!毕竟当年,是襄王在先帝面前力荐您为新君!如今,却得落尸骨无存之地,且其子还要奉旨在热孝期间成婚,令其亡灵难安!”
这些年,隆安帝的上位过程众臣子都是心中有数。徐国公轻易并不多提,以免让隆安帝觉得襄王是在挟恩图报。
如今,徐国公也是第一次公然在朝堂上提及。至于隆安帝会如何想,已然不重要。
在徐国公说完之后,底下众臣齐齐道:“希望陛下勿要让臣子寒心!”
徐国公作为文官之首,这些年在朝堂上没少培植自己的势力。可以说,如今的朝官里,至少有一半的官员是他栽培起来的。而另一半,即便有其他的想法,但是轻易也不敢开罪徐国公。在徐国公和皇帝神仙打架的时刻,也只能噤声不语以免被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