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暴风雨之前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33,387

  李庭芝和一众宰执对新炮有了信心,回去禀报全皇后。全皇后也是大喜,只是不便出宫,到现场观摩感受,颇为遗憾。接下来便是皇室对武锐军给予了大量的补充,对罗承鹰提出的,给武锐军增加运载马车的要求,完全满足。

  罗承鹰给出的理由是,武锐军可能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要在战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全军的机动能力。再者,今后武锐军作战,对后勤的依赖,要远远大过其他的冷兵器军队,一仗下来,光是炮弹火药就海了去了。

  武锐军需要的挽马驮马就从扬子桥缴获的大量军马中给选送过来了,有了马,罗承鹰就要齐硕给他造偏厢战车。这种车是戚家军发明的马拉战车,实际上是一种架上炮的马车。有了偏厢车,罗承鹰估计,武锐军在野战当中,也不怵蒙元的骑军马队了。

  三月份扬州宋军截了赵宋皇室的事情传回了大都,忽必烈闻讯大怒,立刻下旨到江南,褫夺了阿术的官职,把他押回大都囚禁。同时调京湖方向的阿里海牙带着一万蒙古精骑和三万汉军,奔赴淮扬战场,誓要荡平扬州宋军,抢回自己灭宋的最大战利品。

  恰在这时,被忽必烈派到西亚镇守的嫡末子那木罕,被蒙哥汗的儿子昔里吉伙同一些叛王给绑架了,还带着人马投奔了窝阔台汗国的首领海都。

  薛禅汗汗忽必烈继承其兄蒙哥汗的大位时,就遭到蒙古内部各汗王的诘难,说他是自立为汗,并未经过蒙古正统的汗位继承程序,也没有召开忽勒台大会经过众王推举,正统性存在很大争议。

  散居在欧亚大陆各地的蒙古亲王贵族,早就对忽必烈接受汉化有意见了,认为他违背了蒙古的传统。所以忽必烈一登上汗位,便引发了中亚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叛乱。窝阔台汗海都曾率先发难,直接起兵支持忽必烈的幼弟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汗位。阿里不哥败亡之后,海都仍然不肯承认忽必烈的汗位,经常提兵东进,扰乱帝国的边疆。

  那木罕作为忽必烈的幼子,最受忽必烈重视,所以被派到西域驻防,抵挡海都向东的征伐,同时也隔绝东道蒙古宗王的响应。不想这次因为内部争斗,一同驻防西域的蒙哥汗的儿子昔里吉叛变,绑了那木罕,把他送给了海都。

  忽必烈得位不正,最在乎蒙古内部宗王对他的态度,对于反叛的人,都是要除之而后快的。为此,他不惜与亲弟弟大战几年,来巩固汗位。这次昔里吉叛乱,绑架了他的爱子,不仅是狠狠抽了他一耳光,而且还极大增强了对头海都的力量。

  海都力量一旦坐大,很可能纠集一帮对忽必烈不满的蒙古宗王开一次忽勒台大会,另立一位新的大汗。形势一旦发展到那一步,成吉思汗创建的庞大的帝国不仅会分崩离析,而且,整个大帝国的统治权还很可能从托雷家族再转回窝阔台家族手中。他忽必烈极有可能由一个统治天下的大汗,变成一个可怜的部落酋长。

  所以,忽必烈面对如此局势,不得不做出权衡选择,那就是暂时停止对残宋用兵,调集主力到中亚,打败胆大妄为的海都,巩固汗庭在那里的威望。不过,对于淮扬的宋军,也不能任由他们疯狂反扑。丞相伯颜需要率攻占临安的元军主力北上漠北,参加平叛。而充当京湖占领军的阿里海牙部,则必须东进,扑灭扬州的赵宋小朝廷。

  同样的,江南元军也需按照诏令紧守地方,不使淮扬宋廷趁势反扑过江,让这些新占领的地方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攻入南宋境内差不多两年时间了,荆湖和江南地方的反抗力量已基本被敉平,很多地方也划给了蒙古贵族当了领地,到嘴的胜果,忽必烈是不容许再出现反复的。

  只是这位大元皇帝、大蒙古国名义上的大汗的疆域太大了,一来一回的诏令传递,以及各地元军接受指令开始行动,这时间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当各地元军都统一了下次作战的目标时,时间就到了盛夏的5月间。蒙古军和北方的蛮族仆从军们,都是北地寒冷地域出来的,极难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溽热和酷暑,各军只好放慢节奏,等待秋凉再出兵。

  再加上今年黄河大汛,夺淮入海的黄河发了大水,让淮北的元军强渡淮河出现了没法逾越的困难,北路担任副攻的部队也动弹不得。但这路元军也将所部各军,集中到淮河北面的各州县,作出随时强渡的姿态,威压淮扬,希图扰乱对面的安稳。

  这么大的动静,惊动了南中国的各处,当各路元军动员的消息传过来,汇集到一起时,就把扬州宋廷吓得目瞪口呆。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时刻,苦守着自家摇摇欲坠的破屋农夫,惊惧而又无力的可怜相,让人嗟叹无奈。

  李庭芝这时在没有当初扬子桥大捷后那股豪情了,也变得心急如焚,慌得一批。三月份之前,只是阿术带着一支偏师攻略扬州,用的还是围城的心理战术,对淮扬的侵袭没有那么炽烈。但现在不同了,截了皇帝和太后,惹恼忽必烈动了滔天大怒,接下来淮扬要承受的,便是几十万敌军的四面围攻,真可谓危如累卵了!

  他很庆幸自己当初接受了罗齐两个海外人的劝谏,同意保着朝廷南撤,不然留在扬州,必是身陷死地无疑。可现在就南撤,诸多的条件还不允许,一是长江航路还没廓清,水师还没整顿好。二是通州的船主们来人劝说,说是现在这两个月,海上多有台风,到了海上,不用元军来攻,遇到大风,船毁人亡就是必然的事情。必须等待入秋后才行,那时台风的频率降低,或有机会可以逃脱覆没的可能。

  被全皇后催逼不过,要他赶紧商议,拿出走和留的最后决策,他只得召集朝臣商议。可是议了几次,最后的结果却是:走,大家都赞同,可现在走怎样保证官家大臣,还有军民百姓安全到达福建,谁都没法保证。

  李庭芝心里一阵阵发苦,放眼朝中,竟没有一人能为朝廷保驾护航的。文臣就不要指望了,连武将如姜才这等能战的,对接受这等任务,也是大有难色,不敢出头。水师将领就更不堪了,连进长江对战元军偏师的勇气都不敢有,更遑论博风打浪,护驾到福建了。

  李庭芝姜才不是没有想到武锐军和两个来历不明的家伙,只是最近因为一些事,双方闹得有些不愉快。

  他是亲眼看到过武锐军新炮试验的少数重臣之一,从那刻起,也把武锐军看成是接下来宋蒙大战的奇兵,寄望于他们能出其不意,挫败元军。因此,前段时间,政事堂和枢密院不仅同意给武锐军配备大量的马匹,批下款项修造车辆。而且在兵员上也进一步补充。从各军中抽调原武锐军的人,回归建制,要将武锐军的人数补够万人规模。

  对此,罗承鹰和齐硕却不领情。一来两人刚接手武锐军,又不熟悉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大兵团指挥。冷热兵器混编,怎样使用和指挥,两人还处在摸索阶段,实在不宜一味扩大编制,搞得手忙脚乱的。

  二来就是有柔娘之前的提醒,武锐军曾是李庭芝创建的私军,现在两人通过大量提拔基层军官,又通过火器的引入,暂时算是控制住了这支军队。若是再接收武锐军原先的人马归建,无疑是让李庭芝向武锐新军掺沙子,稀释自己的领导权威,于今后的部队管理不利。

  还有一个原因却不能说,那就是齐硕要和康欣回未来一趟,暂时离开这世界。编制内需要的火炮手榴弹等热兵器,当下缺数尚有大半没有到位。如果后期生产上遇到问题,罗承鹰自己是不能解决的。盲目扩军的话,没有火器加持,就跟原来的武锐军是没什么两样的,战斗力可能还不如保持现状的好。

  就因为这,两人和李庭芝之间的关系好像出现了些裂隙。方思猷代表政事堂来交割马匹,隐晦地提醒罗承鹰,说是李相公心里有了误会,以为两人成了天子亲信,就甩开了他,老李心里不爽。实际上,它是通过方思猷的嘴,来表达对两人主动去投靠皇太后的不满。

  他还是有那种大宋文臣的尿性,见不得武将脱离文人的掌控。给武锐军补充人员,未必他是出自私心,只是对武锐军寄望太大而已。对两人的推脱,他是不理解的,打仗还怕自己人多,岂有此理!不是想向皇太后表明忠心,怎会拒绝老武锐军的健卒归建呢。

  双方的解释和理解都过于简单,因此便心里有了疙瘩,齐硕出任水师统制的事情,更被搁置不提。不等到合适的时候,李庭芝原想着就这么晾着两人,等事情不济了,再把齐硕当成救急的人选。

  但现在不行了,元军四面调动,要来围攻淮东的消息传的满天都是,淮扬也是人心惶惶,一日三惊。还有,前几日听说,铁范铸造大炮也成功了,那炮重达几千斤,体型大过壮汉。水师的将领都去看了,却没有人能明白怎个原理,更不知怎样使用来攻击敌船。这样看来,让齐硕出任水师统制官的事情,就不能再拖了。

  扬州行宫的紫宸殿内,通常的小朝会,也就是内朝的常会都在这里举行。今天全皇后带着赵显坐殿,除了召集宰辅大臣外,特地召来齐硕入宫觐见,就是要说齐硕任职的事情。

  全皇后因为收了武锐军做亲军,心里有了倚靠,对罗承鹰和齐硕就更亲近了,连着几次要赏赐财宝美女,表达对两人的信重。幸亏被康欣在背后给劝止了,说再加赏赐,肯定会让两人更受文臣们猜忌,造成文武不和,于国事不利,全皇后这才作罢。

继续阅读:第50章 画饼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