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东西出击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63,592

  因为事态紧急,齐硕也没敢在船上呆太久的时间,等到秦四勇带着两队军卒来到,把他们安顿下来,齐硕就走了。

  不过临走时,他把秦四勇和柔娘她们叫道一边,偷偷告诉三人,要提防一下今天刚上船来的一名水手,就是那个叫蔡炳千的。齐硕说,看他的表现,可能和柔娘有什么交集,这人像对柔娘很关心。是好是歹,要他们务必留心。如果不是急缺这种能干的操帆手,齐硕真不放心把这家伙留在船上。

  不过他授权,如果这家伙作出危害柔娘她们的事情来,秦四勇可以对其当场格杀。

  对两女的安排稍感放心的齐硕,第二天就带着御营水师出战长江,执行计划中的航路先期扫荡作战。他要对元军残存的水上力量施行进一步的打击,最终使他们消失在长江水面。

  从运河进了长江,御营水师向东,扬州水师向西,兵分两路开始清剿元军在长江沿线的残存水面力量。两艘新炮船被齐硕作为主力,带着御营水师新整编完成的兵船,直奔200里外的江阴军。

  御营水师去年战败后,退入扬州的溃兵有七千多人,大小船只300多艘。扬州重立朝廷后,御营水师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又收拢了几千溃兵,整修了船只,成了一支堪堪能战的军力。

  这次齐硕接手,又整出了闹饷事件,朝廷大为震怒。连刘师勇也不敢被牵涉其中,不仅不帮着自己手下申诉,反而配合朝堂强力弹压了闹事的兵痞们,杀了一批,赶走一批,总算把这事压了下来。齐硕干脆借势进行了整编,撤换提拔了一批基层官佐,给他们换了遍血。军中摄于他的手段,这才变得整肃起来。

  这次的出击计划,东西两府的意思是先一步抢在张弘范水师回援之前,打掉江阴军元军的立足点,派兵占领之,堵住张弘范回援的要点。之后,御营水师回返扬州,接应朝廷和官家入江东下,直趋通州上岸。

  当初制定内外夹击张弘范回援船队的计划,是那天在阅舰式后的小朝会上,齐硕脑子里突发的一种想象方案。因为当时参会的,除了他和刘师勇外,都是些文臣。而且刘师勇当天的心思也在怎么争夺新炮船的使用权上,大家对他的计划是否可行,是否贴合当下的战局,都没有深究,便在朝会上匆匆定了下来。

  等齐硕回去翻阅了一下舆图,这才知道他犯了个想当然的大错误,因为他把这时候的长江江口的地理形态想象成了后世的样子。

  这时候的长江口,南北相距竟有百里之距的宽阔水面,崇明岛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沙洲,比建康城外的燕子矶大不了多少。江阴也不是以后的江阴那样,凭借此处江面狭窄的地利优势,能锁控大江。

  这时江阴的江面最窄处也有三四公里宽,一出江阴刘闻,长江口就剧变成宽30多里40宽的水面,向两岸呈喇叭口展开,一直到陆地的尽头,宽阔竟然超过百里。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长江口,在江阴以外,基本上就是海天一色的大洋了。面积之广,漫说是张弘范的一支船队,就是十支船队过来,都有充裕的腾挪空间。 原来想自己躲在外海伏击张弘范的想法,显然是不成立了。若真是张弘范进了江口,光是他回航搜索敌踪,都要大费周章,很可能就因为此,让扬州水师独立抵抗元军的船队,陷入危机当中。

  红着脸又上了奏折,坦承了自己的错误,附带地把原定的计划做了修改。即,原定的内外夹击来敌的战术方针不变,但口袋阵布置的地点,改为了外以通州做底砧,取防守反击之势。而策应的扬州水师,则以江阴军作为攻击出发点,拊敌侧后,配合御营水师,尽量歼灭元军的海上武装。

  好在近来朝廷对他们期望值爆棚,先是扬子桥大胜,近来又是真州城水陆大捷,已经把他们看做是救难的神佛,架海金梁一般的人物,并没有责怪他的大意。反倒是李庭芝把刘师勇找来一阵责骂,说他不尽心辅佐齐硕,没有事先说明长江的情势,搞得刘师勇心里恼火了一阵子,觉得自己冤枉无比。

  这次御营水师率先出击,就是要先期攻占江阴这个战役要点,策应扬州水师,顺长江过来后,在此建立出发基地。江阴军作为预设战场的关键点,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了江阴军在手,扬州水师进退都居于主动,不至于被元军水师堵在长江以内。

  齐硕这边选定了进攻的方向,而罗承鹰这里,也在几天前确定了下轮的攻击方向,就等着扬州水师过来,装载部队启航,向西进发。

  在他的认知里,最好的殿后作战,就是把敌军背后搅得一塌糊涂,击碎他们的后勤体系,扯住他们追击我军的步伐,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前方我军大队的安全。而这时,在他面前,就有这么一个机会,能把他的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那就是配属给他的扬州水师,能带着武锐军在江面上飘忽走位,任意打击地方的后方目标,而不受陆上元军的阻碍。

  当然,他也不是因为打了两次胜仗,就狂妄的没边了。如果是蒙古人为主的骑军和他做对手,他是绝对不敢这么干的。因为蒙古人最擅长的战术,就是不要后勤,不要后方,朝着他的目标连续突进,直至把对手完全打垮。

  可惜的是,西线的元军集团中,唯一有着这种作战能力和战术素养的部队,就是忽罗剌斯率领的蒙古骑军,却被他在真州防御战中歼灭了。现在除了淮河北面,元军在长江沿岸都没有这样的部队了,主力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汉军,和南宋的降军。而他们作战,就需要稳定输出的后勤保障,和相互间不能缺少的支援协助。于是这正好就成了他的目标。

  基本上受过后世军事教育出身的军官,绝大部分人,都有着对于速度的迷恋和执着追求。要打垮对手的军事体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瞬间破坏对手体系的平衡,从中觅得战机,取得胜利。

  有了能在江面上日行百里运载能力,罗承鹰就把他的目标定在了金陵上游一百里的太平州(今安徽马鞍山)。太平州素有金陵锁钥,江东屏障之称,足见在古代,这地方对于江东地区的安全有着绝大的关系。

  苗再成也赞成他不过江去打建康府,而是去攻打降将夏贵的地盘。因为这样,更能直接减除西线元军的威胁。

  建康府(今南京)实际上才是南宋的都城,而不是皇帝驻跸的杭州临安。在南宋之前,杭州几乎从没有做过都城(除了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这样的省级地方割据政权外)。金陵好歹是六朝古都,王气蔚然,南宋高宗赵构南渡时,为了表示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将金陵设为国家陪都,也就是首都。就是想告诉天下的臣民,他赵构立马扬子江畔,北望中原,志在收复河山。

  可笑的是,这个怂货为了躲避金军南进的锋芒,方便能随时出海逃遁,赵构便长期驻跸杭州,所以把杭州改称临安,称为行在,意思就是临时驻跸的地方。后来战争时间长了,皇帝和文武大臣渐渐消磨了进取的锐气,便一直赖在杭州了。

  蒙元攻破临安后,再次把江南的统治中心迁回了金陵,江淮行省的中书衙门治所,就放在了金陵城里。如果罗承鹰真的要迈出一步,渡江去打金陵,那必然就会把四周的元军全部吸引到这里来。江南膏腴之地,财赋根本,一旦金陵城受到攻击,不由得元军不四面来救。

  本就是一次殿后作战,真犯不着把过多的元军吸引过来,压缩了自己的战略空间,还会间接造成扬州那边被尾追的风险。

  离南京最近的,还有一股元军,正在元将李恒的率领下,在江西攻略。本来淮扬整体军力,对付西、北两路元军就够吃力了。再把江西的元军引过来,在兵力计算上,扬州就更困难了。所以放弃攻击金陵,不给江西元军东进驰援的理由,也是罗承鹰置建康府城于不顾,而是趋兵百里开外,攻击太平州的理由。

  淮西的夏贵降元之后,有心凭实力和叛宋攻宋的功绩,在元庭那里秀一波忠诚,彰显自己的分量。这次应阿里海牙的要求,出兵协助元军西线兵团,攻击淮扬西面,作出压迫宋国小朝廷的动作,也无非基于此。

  夏贵今年已经八十高龄,降元之前为南宋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无数,累功从一个刺颊配军,擢升为方面统帅,身居淮西制置使高位,武勇智识自是不差。派了自己最擅军事的孙子夏泽孙领兵,助蒙古万户忽罗剌斯攻击真州,就是想让夏泽孙在蒙古人面前立下功勋,为家族后世几代人的富贵打下基础。

  没想到,真州一战,夏泽孙部遭遇了扬州武锐军革命性的新战法,被打的大败亏输,不仅没有挣下一丝一毫的功劳,还让蒙古大将忽罗剌斯殒命真州。这样一来,他夏家今后被元庭事后清算的可能性就变得极高了。夏贵自己知道,若是不能将功补过,重获元庭的好感,他的家族子孙,就只有等着被蒙古人严苛追究的结果了。

  所以,武锐军这边一提军西进,屯住在金陵城的江对面,夏贵就找到了他想要的赎罪机会。

  当然,让他去对战武锐军,他可不想触这个霉头。夏泽孙回去后,告诉他爷爷,说是武锐军如今的战法,绝对是奇绝,所倚仗的火器战术,能轻易击败天下任何一支军队,那怕是号称最善战的蒙古人也不能幸免。忽罗剌斯没有在第一时间回避武锐军的攻击锋芒,最后全军尽墨,自己丧命疆场,就是明证。

  所以,夏贵这回采取的补救手段就是:回避武锐军的锋芒,后退收缩兵力至庐州、无为军一线,固守坚城,不与宋军浪战。而自己则亲率精锐2万人,偷偷从太平州渡江,支援金陵城防卫,当面卖好元军南线的主帅阿塔海。

  他是想用这招,表现出卖力维护蒙古人的姿态,重新获得蒙古人的好感,对之前真州大败的责任,进行救赎。

  所以,罗承鹰和苗再成商量后,便决定将夏贵军作为这次殿后作战的主要目标。舟船装载武锐军西进百里,趁夏贵军半渡的时机,猝然发动攻击,打垮这支敌军,让蒙古人的西线的攻击体系失去平衡,阻止他们快速加入淮东战场。

继续阅读:第99章 扩军的欲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