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扩军的欲望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72,976

  “‘夏旗儿’这老匹夫,年少时好勇斗狠,从军后托庇于吕家,虽有微末战功,但性格狡黠,上下钻营,最后被吕家保举为一路统帅。对上元寇,却从无胜绩,枉称名将!

  云飞你则不然,从扬子桥到真州,屡克元贼,杀的真鞑子不下万人,声震海内,怕是和孟吉公(孟珙)当面,这番功绩也不遑多让。此番我军进袭太平州,料他夏旗儿也不是对手,何必忧虑过甚!”

  在旗舰“扬州号”的船楼上,苗再成背着手,望着背后月光映照下显得略微发亮的江面,絮絮叨叨地在为罗承鹰打气。他把罗承鹰接下来将要面对的对手做了简要的介绍,但口气里却有一种对夏贵的鄙屑,仿佛文臣对武将的那种轻视。就连对夏贵的称呼,都是用的民间俚俗称谓——夏旗儿。

  夏贵年少时犯过,面上被刺了两面小旗,成名后民间便有人称他“夏旗儿”。当然这种诨名是上不了台面的,尤其不被文人士大夫喜欢。所以苗再成对这样一个起自草莽,后又降敌叛国的武将,连一丝好话都欠奉,不管他之前为大宋立了多大的功绩。

  “当年襄阳被围,朝廷敕令他统帅大军解围。那吕文焕也算是他的恩主,朝廷是想他会不计代价,拼死救援的。那厮也选好的时机,趁汉水洪水大涨之时,乘舟攻击元贼营寨。

  不想这厮,一遇元军抵抗,前队损失些兵船,便擅自撤兵,置朝廷严令于不顾,连一粒粮,一队兵都没给襄阳送进去。后来襄阳陷落,不无他畏敌不进,虚耗国力的责任。

  再后来的丁家洲大战,前队稍挫,他就带了淮西水军不战自逃,让战局登时糜烂,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的事情,你该是知道的,拱卫行在的禁军泰半溃丧于此战。临安空虚,才被元军一鼓而下,覆没了我皇宋的。

  当时,中枢奉了太皇太后的旨意,要调他的淮西军入卫勤王,还许了枢密使的高位相酬。这厮却不思国家危难,推辞不去,坐看临安陷落,天子蒙尘。每想到这贼子屡屡误了国家大事,却只为自家保命,不顾忠信大义,我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

  爆了夏贵的黑料,苗再成是希望激起罗承鹰这个海外归人对国贼的愤慨之情,和夏贵接战时,能毫不留情,像击灭蒙元骑军时那样下手狠辣。

  那一仗被俘的蒙古兵有上千个,战后罗承鹰让俘虏之间相互指认,只要在长城以内有过虐杀**汉民的俘虏,事后都当众斩首,以儆效尤。

  作为参知政事的苗再成,本是可以据中枢的政令,有权约束武锐军的。但他却没有出面制止武锐军的杀俘行为,也没有听从帐下慕客们以“杀俘不祥”的劝诫。杀的都是那些异族的凶手,他认同罗承鹰的说法:正义虽会迟到,但绝不能缺席!

  苗再成当下的意思,就是想让罗承鹰秉持那句“正义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的话,遇上夏贵这个叛国投敌的家伙,也来次武装审判,让夏贵为他的叛国罪行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次西进战役,苗再成就是贵为朝廷的参知政事,副相之尊,却没有履行为朝廷监军的职责。一来他知道罗齐两人和李庭芝的约定,不往军中派监军的文臣。二来,自己今后有心接掌枢密院,成为武臣在中枢的代表,争取和维护武将的应有权力和尊严。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和那些宿将结成同盟,特别是罗承鹰这种被他看好的将官,布置上下人脉基础。

  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今后在朝中能顺利上位,也需要几次显赫的军功,来佐证他是个知兵儒臣,积累资望。所以他这次主动岁武锐军出战,根本就不提对武锐军最终战役计划的决策权,一切都任由罗承鹰施为。自己只当个随军参谋,半点也不干涉罗承鹰的指挥。

  苗再成可是在夏贵年初降元后,被淮西军攻击了多次,左支右绌,付出重大代价,才堪堪抵住淮西降军的攻势,保了淮扬西线的暂时平静。所以,苗再成对夏贵的恨,那是真的深如大海,唯想杀之而后快。他今晚唯一想的就是,罗承鹰能帮他出了这口恶气。

  罗承鹰当然理解老苗的心情了,放到什么时代,对家贼的痛恨永远是超出了外敌的那份。像夏贵这样身负自己人的万千信重,却只考虑私利,干出背后捅刀,叛国降敌的人,他也非常不齿。

  但对于那些随着将领们投敌的普通军士,他则有着另一番的考量,和朝中的文臣们,就有着不小的分歧。

  那些激进的爱国者,对于任何投敌行为都抱着零容忍的态度,从将领到底层兵卒,都想通通杀了,或者重重的惩处,才称心快意。而他则不然,接手武锐军以后,他发现,宋朝的军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完全是国家政策或文臣们对武人的轻慢,造成了遗毒,腐烂了军队的躯体。

  自宋朝以后的历代王朝,只要文人占了绝对的优势政治地位,防范武人便成了他们总是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事情。后来的明清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执行的是防民甚于防川的政策,而防武人更甚于防民,最终让军队和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对立。这也让军队出于对政权的厌憎,轻易就降了外敌,反成为埋葬旧政权的主力军。这点正确的史观,罗承鹰可是轻易不会被苗再成一番说辞就给带偏的。

  或许,那些军中的高层,投敌时很多是出于私利和没有国家信念所致。而那些基层的士卒,自家的前途安危,经济生计都被军队的高层将领掌控,自然把效忠的目标放在了将领们身上,完全没有为国而战的觉悟。所以,处在战或降的关键时刻,士兵们也只能听从将领的号令行事,是出于保全性命考虑也好,还是继续吃粮当兵维持生计的生存算计也好,都是听令而行,也不能太过苛责。

  所以,宋末,或者后来的明末王朝更替时期,经常是一将降敌,便是一军降敌,一路降敌。战局一旦不利,倒戈投敌,献城纳图的比比皆是。细究其中的原因,有国策的错误,财政的困乏,但文武高层的腐败,肯定是直接导致军队士气低迷关键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文臣们对武将的防范、打压和欺凌,军人被整个文人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歧视,也肯定算是一个重大的原因。反之,只要将领们有着基本的道德伦理信念,他带出来的兵,也不乏为国效死的勇士。

  现在的武锐军就是这样的部队,罗承鹰齐硕两人在军中推行的改革,首先解除了士兵们对军官的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使全军很快便出现了官兵平等的气氛。再辅以类似后世的“诉苦运动”,立刻就能把年轻士卒们使命感激发出来,知道了抵抗元贼,为国为家而战的正确信念。这种改变才是在真州大战中迸发出惊人战力的源泉,也是全军上下团结如一个大家庭,让士兵们有了建立荣誉感的基础。

  可武锐军毕竟人数有限,放在这满天下都是战火的世界里,就像一捧沙子,稍微一张手,就会洒落殆尽。5000人左右的军队,就是再强再厉害,也只是一支战术性的部队,根本改变不了这天下的局势。所以,罗承鹰想着,只要一有机会,就要扩充队伍,已武锐军为蓝本,复刻出足够强大,足够规模的新式军队,与蒙元争天下。

  扬州现有的各军,即使是曾与武锐军合营训练过的曾勖后军,尽都掌握在那帮子文臣手中。将领们因循旧制,对文臣们加诸到他们头上的约束只敢唯唯诺诺。他也不能将手伸进这个圈子,贸然行事,只有靠自己寻找兵源,扩充军队。

  这时候,南方还有些像文天祥手下的那种义兵,说白了更像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成分复杂不说,主要是训练度完全不够,而且缺乏实战的历练。急切之间,根本无法与拥兵百万的蒙元抗衡。

  这次如果武锐军跟随朝廷撤到南方,肯定会被布置在关键的战略位置,承受蒙元主要的攻击,区区五千人,就是自己有着超越者时代的知识见识优势,也绝对做不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

  而这次出战之前,淮西的镇巢军就派来军使联络,请求武锐军的救援。军使表达了对方统帅的意思,那就是,一旦获得救援,他们愿意投奔到武锐军旗下,为朝廷效命。

  也是这个突然出现的事情,成了这次武锐军突袭作战的另一个起因,让罗承鹰对此战有了更大的兴致。能够在战争中扩大自己,也算是历代反侵略战争中致胜法宝,他是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的。

继续阅读:第100章 降而又叛的镇巢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