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降而又叛的镇巢军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62,856

  苗再成刚才的一席话,想让罗承鹰从公义出发,专注于和叛国仇敌夏贵作战,对他们痛加挞伐。不要太分心去想着怎样吞并淮西的雄江军或其他部队,一味谋私,误了朝廷南撤发展的大计。

  前天晚间,派出的斥候回报,说夏贵带着自己的精锐约2万余人,已经到了长江边。先头的淮西军已开始在长江上搭建了浮桥,要开辟了淮西军过江的通道。浮桥一旦落成,夏贵自己就要带着军队过江,驰援金陵城。

  斥候小队还带回来了一位化妆成平民的镇巢军的一位正将军官,名叫冯钟。这人自称是镇巢军的军使,来找真州的张都统接洽求援的事情。说是夏贵降元之后,屡屡遣使招降镇巢军不果,现在蒙元西路援军进入淮西,大将昂吉儿率主力来功,都统洪福自觉不敌,连夜派他前来找武锐军求援。

  半个月前的真州大捷,武锐军一战覆灭了蒙元的骑军万户,声威大震。因为配合作战的真州军没怎么出力,倒是放跑了不少夏泽孙的部众逃归淮西,也把武锐军的威名给大大传播了一波。镇巢军这次面临蒙元的全力进攻,自然就想到了找武锐军求援。

  说起镇巢军的戍守部队雄江军,张伯枋给罗承鹰讲了他们的先降后叛的事情。

  原来在去年初,伯颜等着大军自汉水入长江,一路攻向都城临安。沿江的各城要点,要不是畏惧元兵的威势,要不就是受吕文焕出面招降,纷纷开门投降。镇巢军的知军文臣也开城降元,城防便被一支阿速人的军队接管,驻扎在镇巢城的城外。

  阿速人是元军序列中的色目人部队,其成员都来自于贫寒的高加索山区,一进了镇巢城这个富庶的花花世界,便把抢掠**的本性发挥到了极致。镇巢军民“不堪其横”,所以雄江军的将领就谋划反叛,把阿速军的首领诱入城中,灌个烂醉,一刀给杀了,在城头重新竖起了宋朝的大旗。

  那时,夏贵还没有降元,但也是没了战心锐气,龟缩在庐州城,既不南下去勤王,也不敢对进入淮西的元军发动反击。蒙元军队当时正计划攻击他的老巢,夏贵便遣使带信给元军统帅阿术,说自己人老兵疲,全无战心,只等着朝廷诏令投降。意思是阿术全不用费心对付他,只要拿下临安迫降朝廷,得了朝廷的诏令,他一准就束手拜降。

  本身蒙元此次攻宋,只有20万兵马,撒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域,根本就不不够看,也要借助宋朝的降将降官转身给他们做打手,镇压各地的反抗才行。见夏贵如此知机,闭门不战,便也不为己甚,将他放过,领兵去围了扬州等城,保障伯颜率主力进兵临安。

  就连吵着要血洗镇巢军,屠尽城中军民报仇的阿速军,也被伯颜抽调走了,跟着自己去临安,攻打南宋首都。伯颜不愧是个统帅、政治家,他可不想因为要给阿速人泄愤,就坏了自己收服南方的大计。再加上这帮野蛮的基督徒也干的太出格了,烧杀抢掠**勒索,搞得满城天怒人怨的,看着就是在给蒙古人拉仇恨的。一等临安城破,南宋投降,伯颜就带着阿速军北返,去参加平定蒙古诸王叛乱去了。

  镇巢军也因为夏贵的暗中与敌媾和,加上蒙古人专注于主要征伐目标,转兵淮东和临安,镇巢城才躲过了蒙古兵的猛攻。这回荆湖的元军又来了,首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打破镇巢城,给淮西那些抵抗力量来个下马威,屠城报仇的号令,传的淮西到处都能听闻到。

  夏贵在今年奉旨降元后,戍守镇巢城的守将洪福前去庐州劝说夏贵,要他坚守忠义,拥兵坚守,与镇巢城、与淮东互为犄角,坚守抗元。不想夏贵却将他毒杀了,这又使镇巢军在军事上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听到淮东宋军在真州,水陆连战大胜元军,斩了蒙古万户忽罗剌斯,镇巢军便有心向真州的宋军求援。后来又听到真州的宋军提兵西进,直压金陵城,兵峰已经推进到了淮西境内,于是这才派出军使,前来接洽。

  张伯枋和这个冯钟很熟,两人都是蕲州人,还是隔壁村的近邻,只是两人在家乡时,因为岁数差距太大,并不认识。这个冯钟还有个身份,就是镇巢军统制洪福的远房外甥,张伯枋还在做军统制时,和这个洪福是好朋友,战场上也有过过命的交情,所以和冯钟便认识了。结果两人一序籍贯,发现竟是邻村的人,因此,这冯钟也常作为洪福的代表,多次来和张伯枋接洽诸事,两人因此变熟悉起来。

  再听冯钟和张伯枋介绍,罗承鹰这才知道,原来淮西的镇巢军的戍守部队雄江军也是如淮东武锐军这般的军队,是夏贵在逃北南来的民户中招募的良家子弟,编练成军的。雄江军的人数规模可比武锐军要大,足足上万人,洪福被夏贵下毒杀害后,由董弢做了军都统制官。

  洪福原是夏贵的家奴,被夏贵毒杀后,他原先的雄江军左军便由他的两个儿子洪大渊、洪大源统领。这下和夏贵有了杀父之仇,铁了心要将抗元斗争进行到底。光是他们的左军,人数就在4、5000人的规模,算得上是雄江军的绝对主力了。

  冯钟便是代表董弢和两位洪公子前来,希望引真州宋军西进,打进淮西,趁着夏贵离开的时机,恢复淮西的。

  西进攻击夏贵军,这肯定是必然的的,之前罗承鹰和苗再成就有了计议,要在临走时,把淮西搅个昏天黑地,让蒙古人进来后手忙脚乱,不能一心东进。但对于攻略淮西,这就远远超出他们的计划了。光是军队力量不足不说,在这个淮东朝廷即将南撤的时候,攻下淮西,没了淮东,他们也没有力量坚守。

  不过对于雄江军的态度,苗再成就和罗承鹰起了分歧。老苗从朝廷南撤的安全考虑,巴不得雄江军自己能坚守镇巢城,甚至出城邀战元军,和元军拼个两败俱伤才好。毕竟,镇巢军之前杀了阿速人的首领,和蒙元结下了大仇,由他们在前面抵住元军的兵峰,也能为朝廷东撤争取时间。

  还有就是,老苗是个耿介的文人,难免有些道德洁癖,心里看不上镇巢城降而复叛的望风做派。在他看来,镇巢军如能以死为朝廷争取了南撤的安全,才算是将功折罪,赎了以往的罪愆。

  罗承鹰则认为,镇巢军的投降,是那个知军孟之缙的错误,论罪也不能只追究雄江军。雄江军在投降后,因为不堪忍受阿速军的暴虐,奋然反抗,也算是知耻改过,反而有功。况且,即使主将被杀,也拒绝了夏贵的招降,也算是抵抗气节坚强,值得引为同盟,理应让他们回到朝廷的旗帜下。

  雄江军这种亲身经历了降元后的屈辱,以及由民族自尊心焕发反抗精神的军队,对于那些跟随自己将官降敌的原宋军部队,都有极深刻的现身教育意义。统一战线吗,不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嘛,将士兵和投降的将官区别开来,分化他们,也是今后恢复国土中,所必须的策略之一。

  这次有了雄江军的例子,在攻打夏贵的同时,顺手将他们接出敌占区,为国家储备今后的反攻力量,也是很必要的。况且,雄江军也是北方难民的后代子弟,这次又和蒙古人结了大仇,和武锐军一样,今后定能和元贼血战到底的。

  争论的半夜,苗再成才无奈同意罗承鹰的方案,即:攻毁浮桥,隔断两岸联系,驱散或歼灭北岸淮西军后,武锐军向北发展攻势,接应雄江军沿裕溪河南撤,在太平州与武锐军会合。

  老苗怎的看不出,罗承鹰是想借助这次作战,扩充自己的军力,只是国家用人之际,罗承鹰即使明说这种吞并的想法,他也没法反驳。况且,他自己认为,苗罗已是同盟,在攻击淮西的同时,捎带增强己方的力量,也不是不可。只要不影响此战搅乱淮西的目标就行。

  所以,一路上,苗再成侃侃而论,就是想让罗承鹰不要舍本逐末,误了大计。不过,他也有清醒的觉悟,靠着文人救国,要是能救的话,当初也不会亡国啦!

  为今之计,还是要靠罗承鹰这帮武人出死力才行。

继续阅读:第101章 月夜奔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