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顶层要改革(一)
见龙在玩2025-07-28 18:312,924

  饶是苗再成说的理由说的如何切中当下时局的实情,罗承鹰有了上次的教训,心里的真实想法,还是不敢暴露。

  还有就是,复兴汉家天下,也不仅仅是军事斗争一条途径。以他对历史浅显的了解,国家政治如果不在此次危机当中做出全面转变,很可能后面还会出现个像朱明王朝那样更不堪的倒退。全国又会在文人士大夫的党争当中,在君臣宫斗当中耗干国力和民众凝聚力,最后还是会被某个强蛮一时的异族武装给颠覆了。

  还有就是刘沐过来说的文天祥的“军事割据”设想,也不是他认可的最终解决办法。是的,各种抗元根据地的发展,需要集中当地的各种资源人口,独立的发展,不要太过依赖中枢。但这也不是五代藩镇军阀重现的理由,更不是武将和军功集团把持地方,独自尊大的依据。

  文武两个职业阶层,不管是哪家独大,压制对方,都会造成国家政治能力的虚耗和分散,都不是成熟的国家政治的表现。必要的文武制衡才是正确的国家政治的安排,其中,尤其要防范武将拥兵自重和把持地方,重现军阀割据和内战。

  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实际上大半都是各支反元武装内部混战的历史,实质上,倒让早已腐朽不堪的元朝续命了不短的时间。蒙元占据中国以后,拒绝汉化的蒙元,在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是以极快的速度腐化下来的,朱元璋是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才消灭了身后的义军武装,实现统一后,才敢遣师北伐的。

  即使是内战,也是对民族元气的一种损耗,甚至大过外战的烈度,仍是国家历史发展中竭力要避免的。

  而且,从纯军事观点来看,不能说朱明王朝才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北伐成功,就是换成当时的任何一支反元力量,比如,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可以实现的。据他所知,因为当时的蒙元政权,已经因为内部分裂,虚弱到了根本不能称为国家的地步。若不是靠着王保保这样的地方团练武装的话,它自己的蒙古军队,已经和清末的八旗军毫无二致,一点战斗力和意志都没有了。没了十五年的军阀内斗,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很可能就早结束十年八年的。中国的人口和财富,也不会遭到灾难性的损耗。

  现在推行武将自立军镇这种策略,虽然有可能取得军事对抗的短期成绩,让蒙元的铁蹄不能践踏全部的国土。但在对元战争中壮大了自身实力的军头,一旦取得了军事和地方政治的控制权,会不会再来一次元末中国南方的军阀混战。以人性的角度分析,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就连自认为负有历史使命的罗承鹰自己,都不敢想象,要是自己掌控了一个地区的军政财权,可以恣意妄为的时候,自己会朝着独裁者的方向滑下去多远,最终黑化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地步,更罔谈其他人了。元末的那些义军军头,那个不是抱着推翻外族暴政的志向起家的,又有哪个不是在权力的腐蚀当中,蜕变成私欲熏心的军阀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例外的很少,首先自己就不能保证在这个难以抑制的缺点上沦陷的。

  所以说,正确的做法,还是要“文武相制”,才是合适的做法。即使他和康欣一致同意恢复军功阶层的地位,本意也不是彻底祛除文人的统治地位。而只是将他们把持的权力进行重新分配,稀释他们对国家政治的绝对主导权。

  不要小瞧了这时候天下人的是非判断能力,这大宋亡国之后,犹能坚持三年,不是靠的两位小皇帝对天下的号召力,而是靠广泛根植于士人百姓的忠义理念,由此纷纷拥护当时的抗元斗争,抗争不息。

  这种信念,恰恰就是多少年来文化教养的功绩,从中也不能否定文人儒生的功劳。起码在封建社会,舆论和社会的话语权是掌握在他们手里的。贸然实行军镇制度,无疑是将文人知识分子排除出抗元的统一战线之外。所谓“力分则弱”的道理,更多的可以理解成阵营自己内部的内斗和消耗,让目标不能统一,资源力量不能集中,最后很大概率便是失败的结局。

  斟酌了一下,在心里想好了应对的说辞,他这才缓缓开口道:

  “文丞相的美意,我是明白了,十分感激他的看重!

  不过我虽是海外归人,但受官家和朝廷的器重,让我能有机会领军抗元,报效这份殷切的希望,我现在是知足的。

  况且,我认为,军队的私兵化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国家和民族的危害。这建立军镇的事情,说是方便统辖地区人财物力,实现抗元复国的大业。但若不加管制,任由其发展,到最后,尾大不掉,兵属将有,终归是个祸患。

  所以说,这事既有利也有弊,关键不在选拔忠心的将领出镇地方,而在国家军制上要事先作出规划,杜绝军镇将领将防区私有化、军队私兵化才是妥当。

  譬如,军镇的最高将官必须流动任职,中低阶军官的选拔任命的跨区域、跨军镇化制度,是必要的,应当还如当前这样,将权力集中到中枢才行。当然,武锐军当初整军之时,自行任命了军中的各级将佐,没有经过三官院和审官西院。这是因为,武锐军将来的战法需要改革,需要为全国的军队做出垂范,所以不能因循旧例行事。再者,时间上也来不及去考察各军的将佐那个更适合火器作战需要,事急从权,我们就只能先干了再说。

  现在武锐军大体成型了,那今后其他军队的改造就有了模仿的模板,官兵选用就可比照武锐军的标准来。三官院和审官西院也要据此做出将佐选拔任用标准的改变,不要因为自己因循守旧,将不适用的将佐塞到新军里来。”

  罗承鹰为当初武锐军自行提拔和任命军官的事情做了辩解,是希望打消大家对他们搞军中独裁的疑虑。当然也是希望,不要成为别人的坏榜样,进而效仿,摧毁了中枢的威信。

  “当然,我也希望中枢也要进行改革,起码在军事系统上要接纳武臣进入中枢,发挥他们的专才。现在的枢密院尽为文臣把持也不对,军队事务全由一帮不通兵事的文官决定,这违背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要么,枢密使是文臣担任,其他的副职和下属衙门,都应该由将官出任,这样做出的决策才最符合军中的实情和需要。或者干脆就由武臣担任枢密使,让枢密使成为军队在朝中的代表,替官家朝廷管理军队,也为军队争取相关的权益和待遇。

  国家当前处于战时状态,军事是事关抗元复国的前途的第一要务,为了不使军队借机做大,可在东西两府之上,成立军机处或者军务统帅部,由政事堂的宰执大臣几人,枢密院的正副枢密使,还有三衙管军的高级将官组成,共商议定军务要事。一切如重要将领选任、军队调度、战争方案、军工生产装备、招兵募兵及训练等,无不可议,无不可决。

  军机处,或者军事统帅部内部,不需按照朝中的品秩高低来决定最终决策权的,实行一人一票平等协商形式,做出最后的决断。而最终的决断,则交由官家或者太后裁定,官家或者太后,具有最后的决定权,也可否定其决议,具有一票否决权。”

  罗承鹰并没有一开始就表明对文天祥提议的赞同,反而指出了其中的弊端。他的意思就是,不要为了当前的急难状态,搞出一种为今后遗留更大祸患的政策。文天祥算是文臣当中和元兵直接作战过的极少数人,可能是对元军的强悍难敌产生了震撼的观感,无奈之下,为了调动武将们作战的勇气和积极性,才提出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军镇方案。

  但文天祥也是切实认识到“文贵武贱,以文制武”弊端的明白人,国难当头,肯放下自己阶层的特权,作出提升武人地位的想法,也是需要肯定的。这一点上,就连李庭芝都做不到,他便是个尝到过藩镇权力好处的官员,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对动了他盘中奶酪的人,心里总有一种不甘和恼怒。说到底,这就是他自我黑化后的表现,也符合人性中贪利恋权的弱点。

  所以罗承鹰更多的是说,怎样通过顶层的制度设计,避免这种人性的弱点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黑化方向滑落。

继续阅读:第92章 顶层要改革(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绝域危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