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战长沙之九
仰望火星2025-07-30 10:292,728

  多尔衮收到宫内眼线的密报,不由大怒。

  多尔衮的头号狗腿河洛会一直劝进,他听到线报来劲了,再次劝多尔衮直接称帝。他坚定的站在多尔衮一边,得罪了不少权贵,只有多尔衮称帝,他的后路才有保证。

  多尔衮也是心里NMP,他自认对顺治皇帝厚道,谁知道培养了一个白眼狼。领兵入关之后,多尔衮击败李自成、张献忠,灭弘光、隆武两帝,武功赫赫,压服满朝满洲贵族。明朝被打的只剩云贵川这些穷山恶水的地盘,他觉得天下大定,有点得意忘形,发了个剃发令。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么干,天下马上狼烟四起。

  首先投降的刘泽清首先不干了,他派得力部下李化鲸在山东反叛,占据五府十六县,威胁京畿。

  多尔衮调集驻京八旗,好不容易搞平山东,河南山东交界的三百里爆发榆林军起义,两湖、两广、山陕狼烟四起,喀尔喀蒙古还特么时不时犯边。大清占据这么大地盘,居然兵力捉襟见肘。满清贵族不乐意了,甚至有人提出放弃北京回东北,这个烂摊子要他干啥。

  对尔衮顶住压力,集结八旗解决威胁最大的姜镶,南方丢给汉八旗、绿营兵撑场面。不得已,多尔衮放出辽东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等猛虎南下。

  支撑这一摊我容易嘛我?多尔衮的委屈无处诉说。这一年济尔哈朗、豪格没少使绊子,最倚重的弟弟多铎病死,好不容易摆平叛乱,西军和马进忠死灰复燃,沿着四川、湖南、广东三线挺进,清军一时间居然难以招架。

  真特么心累啊!多尔衮哀叹道。

  正好小太监来告密,言陈明夏和皇帝密谋杀掉摄政王。其实这个密谋可真可假,反正两人咬耳朵,旁观的人只能随意解读。

  不过这个咬耳朵正好撞在多尔衮的枪口上,他早就看见陈明夏腻味了。这哥们本来是多尔衮安排给皇帝当老师的,不成想他过河拆桥,完全倒向皇帝,对摄政王的施政方针指手画脚。

  摄政王闪电般的念头,决定了陈明夏的生死。

  次日上朝,知晓摄政王心意的爪牙开始发难,弹劾陈明夏心向明朝,抵制剃发令。抵制剃发令这事儿是真的,陈明夏还上书过,不过这事儿是站在稳固统治的立场上,跟心向明朝没啥关系。

  陈明夏还有个身份,就是投降汉臣的南党的头目。满清继承了明朝的朝廷,连朋党之争也继承下来了。明朝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正好延续到顺治朝。陈明夏是南党的**,是东林一脉。北党的**是冯铨,妥妥的阉党余脉。

  按理说满清的天下,哪轮得到投降的汉臣斗法?更别说宁完我、范文程这些老汉奸地位还在这些汉臣之上。其实,根源还在满清人口不足上。入关的满清男丁不过六万余人,如何能有效统治亿万臣民?俗话说现官不如现管,别看陈明夏、冯铨对满清贵族算个三孙子,对下那可是牛逼闪闪的。这天下终归开士大夫治理,读书人门生故旧盘根错节,双方利用归家机器相互攻讦,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满清贵族也少受孝敬,只要不损害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也懒得管南党北党斗来斗去。

  摄政王发威,冯铨、宁完范文程**,都是人精,一看这形势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纷纷讲政治,玩命弹劾,有的没的罪状一大堆。皇太后有心保他一保,不过皇帝的稀饭还没吹冷,还顾得上他。

  陈明夏面如死灰,当朝被摘去顶戴,打入大牢。

  多尔衮杀伐果断,把皇帝敲了一闷棍,不过,南方的战事却迫在眉睫。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占了这个坑,就得拿出扫平天下的能耐。

  这个话题一提出,满清贵族纷纷请命。这年头,没军权算个毛啊。而且满清开国,以军功论迁,不出去打仗哪来的爵位钱财美女田地?

  不过,多尔衮却犯了难。好不容易搞死了豪格,他的部下是不能随便放出去领兵的。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被自己挤兑的够呛。亲哥哥阿济格,打仗是一把好手,不过却跟豪格混在一起,看见就心烦。

  他无比思念多铎,没人比他能打,也没人比他忠心。满洲八旗刚刚评定山西姜镶叛乱,正在京城休养生息,大规模出兵有心无力。

  最终摄政王下定决心,经过满清贵族各种极限拉扯,确定了大政方针。

  西线由定西大将军阿济格坐镇,统领陕甘总督吴三桂、陕甘绿营、满蒙八旗共十五万人,在四川战场跟刘文秀、忠贞营掰掰腕子。中线由中间派的领军人物尼堪负责,主管两湖战事,带领满蒙八旗一万人、湖广绿营十万人,往西挤压忠贞营、往南支援孔有德。东线由博洛仍两江总督,率领清军从江西支援孔有德。闽浙总督负责北线赶走鲁王实力,南线跟郑成功和谈,先不让郑成功的水军骚扰地方。国舅爷的后代李帅泰任两广总督,协调耿尚两番,广东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

  满清朝廷一番安排,北京城门大开,满蒙八旗犹如半兽人出城,奔向各个方向。经过一番折腾,多尔衮心下大定,总归能过段安稳日子。

  过了几天,兵部尚书张存仁上表称本朝进士侯方域,献上平定榆林军的良方。侯方域是明末四公子,东林党的政治团体-复社的骨干成员。他也是崇祯朝阁老侯恂的七公子,永历左都督侯性的侄子。侯方域在崇祯灭亡后,按捺不住进取之心,参加了满清的科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眼下他急于建功立业,走了张存仁的门路,出了个馊主意。

  榆林军构成复杂,有明朝遗民、土匪、李化鲸余部等,大伙儿不鸟满清的通知,拒不圈地、拒不钠粮、拒不剃头。满清也不惯着他们同样奉行三不政策:杀光、烧光、抢光。不过榆林军他们依托河南、山东边界的榆树林挖地道打游击,满清围剿多次劳而无功。

  三百里榆林,榆钱可以饱肚子,清军来往地道一钻,这可不是游击战的天然战场。

  侯方域的主意是掘开黄河,淹没地道,然后防火烧掉榆树林。张存仁拍手叫好,对他大为赏识,邀请他作为总督府参军。多尔衮也觉得这小子够无耻,他喜欢。他名张存仁为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统筹布局围剿榆林军。没多久榆林军就遭受灭顶之灾。

  侯家为河南归德府名门大姓,前朝大佬侯恂隐居归德,貌似为前朝守节。按照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原则,他最富盛名的儿子侯方域参加了满清的科举,他的幼弟侯性跟随永历皇帝,被皇太后认为干儿子。将来无论谁鼎定天下,终归有侯家的一席之地。

  不过他没想到幼弟侯性撂挑子不干了。耿仲明进攻广西的时候,侯性眼见明军要玩完,在永历皇帝西逃浔州的时候,主动携带妻儿顺流而下,投降了清军。

  侯恂是东林大佬,虽然隐退,但是他的门生遍布朝野。他打个招呼,侯性转眼成为满清座上宾。按照来了升一级的规则,他贵为满清兵部侍郎哩。

  不过除了老哥打招呼,侯性自己业绩也过硬。他不但带出了家小投降,而且救出了晋商八大家之一的直系子孙。当初军情司在肇庆一带捕获的范姓商人,是山西范家家主范永斗的亲侄子,负责长江以南的业务,非常能干,颇为范永斗赏识。

  永历出逃梧州的时候,侯性趁乱救出小范,跟把兄弟顾千城借了条船,顺江而下,飘到尚可喜的地盘直接降了。

  尚可喜从他口里得到了一手明军的情报,范家和侯家一起保他,尚可喜也不愿意枉作小人,奉上礼金,礼送侯性北上。

  能干的人在哪里都混得开,侯性性格豪迈,挥金如土,到了北京结交权贵,混得如鱼得水。他发挥钻营的本事,把兵部大佬张存仁伺候的妥妥的,侄子侯方域就是他推荐的。

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八章 战长沙之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永历三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