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人文渊薮
庐上雁2022-03-18 17:439,678

  林正秋担任规划院院长期间,让人印象至深的课题,不是南宋皇城,或者,清河坊御街,那些事,他从不刻意宣扬,工作中几乎从不见提到,因为利用古都文化开发旅游,早就经过他多年的深思熟虑,各种著作已有论述,无须赘言。

  林所在意的是,人们眼中的偏远乡村,也就是时下所议论的话题,不为人关注的“穷乡僻壤”。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土地落实承包,农民迸发了生产热情,土地获得最大程度的耕作,尤其是江南地区,从飞机上俯瞰,大地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自从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乡镇企业风起云涌,大批农民工走进厂矿,衍生了另一些问题。林并不总是在书斋或图书馆里写作,他到过许多偏远村庄踏勘,耳闻目睹,有着切实的感受,那里仍维系着多年不变的耕作方式,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故土成了空心村…,让人有了新思考。是的,谁不想往都市的现代生活?

  “本土特色”

  在规划院承接的众多旅游规划项目中,最引以为傲的课题,莫过于乡村旅游开发,尤以处于山区的安吉为最,全县多数地区的旅游规划就是规划院编制的(注1)。

  林院长、武彬执行院长(注2)自己带队,实地勘查。实际上,规划院早期的若干项目就是从天目山起步,也是林、武二位多年来颇为自得的若干课题之一。

  自从那些项目开发成功后,他们总是设法将外地干部举荐到天目山参观,由乡民自己向到访者介绍,生态立村,与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何提升资源品质,在较短时期脱贫,其实,并非高不可攀。对于外地人来说,眼见为实,或许,触动了他们仿效那里的开发方式,在有限的任期内,努力将家乡率先走上小康之路。

  林说,希望未来天目山旅游声名不下于莫干山,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与人们不断的奋发努力,莫干山有特定的洋人因素,西式建筑与园林风格就给人以别样的新奇感与舒适度,而规划院做的项目,外观本土特色鲜明,适合于激起当地每一位老百姓的开发热情,内质采用现代设施,道路、排水、电力、污水处理,细微到行道树栽种与沿途景观,乡民得到了实惠,生活获得了改善,最重要的是,见到了所产生的利益,唤起了每家每户开发旅游的热情,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产物,人有别开生面之感。

  天目山的开发成功,周边地区争相仿效,迄今为止,方兴未艾。

  “山乡文化的传承者”

  虽说林、武二位钟情于乡村旅游开发,在文本中,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做了若干磨合,景点布局与设计,向游客提供山地特色的景观。在同事心中,开发成“休闲农业”成为村民直接与游客互动的方式,由户主导揽本地山水、作物与文化习俗,类似于林常引用的古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意境。注入乡村文化,人有回归山野,梦回“故土”情感,淡化了根深蒂固的城乡观念、数十年不变的“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制度,在人群中造成的割裂,使得这种裂痕与差距在旅游互动中弥合,回归自然。

  说白了,也就是促使当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而非某些地方的竭泽而渔,淘尽生态资源而着眼于当下的利益,让更多农户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实惠,激发山民自发开创家业的热情,提升与保存文化原生状态,尽力避免仿效某些单位“圈地”或开发国家公园,土著只是配角,或者说,围观者,村民集体迁移成为城里人,客观上成了“外来户”。

  以林、武为率队的规划院目的,就是使得村民不再成为任人摆布的弱势群体,顺水推舟,成为山乡生活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与主导者,并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吸引外地人才。

  笔者到过日本、台湾乡下,无名联想到天目山那些年的演进。

  “鸟枪换炮”

  天目山区域作为全省最早开发生态旅游之地,声名在外,早在一九九八年以前就已经对外承办接待游客了,自此,打着生态旅游牌子的乡村,风起云涌。

  坦言之,江南地区的山林乡村,景观雷同,风貌相似,多是林木竹子,在局外人看来,差别不大,造成经济效益下滑。天目山南麓作为临安首个生态旅游区的宣介效应不复存在。

  如何找出这块土地与其它地区的差别,以吸引更多客人,成为规划院的课题之一。

  南麓开发较早,建设粗糙,内涵单调,缺少人文挖掘,实话说了,仅是“乡村农家乐”翻版,易仿效、易操作,即使是单家独户也能做。

  规划院到来,就是利用当地的高山森林特色,打造一个别出心裁的山林生态园林区,吸引游客关注,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就是将干部村民的愿望转化为蓝图。

  临安天目山南麓景区(注2)开发成功后,游客接踵而至,连带几分轰动效应,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当地人在想,我们这里不是与那里一样的山山水水吗?

  农家乐搞得蛮热络,别人赚得盆满钵溢,我们为什么不能?于是乎,找上门来。

  林、武二位负责人期望将那里的生态旅游开发能融进更多诱人之处,在原来做的项目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独创一个区域品牌,带动周边地方开发。

  规划院的努力应当为乡村已燃起的“农家乐”推波助澜,在硬件与内蕴文化上提升包装,给这片河山最僻、较穷的村庄,鸟枪换炮,塑造全新亮点,注入文化内涵,以山地习以为常的青山绿水与挖掘的文化为背景,提升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这就是他们的独到之处。

  因地制宜

  二00三年初春,由林、武二位院长带队,规划院赶往安吉。

  到了那里,几位同仁乐了,原来,这个地方与临安天目山仅一山之隔,果真如此,山形地貌、物产人文,风情风貎,与临安差别不大。规划院承做过该区域的总体规划,这片土地并不陌生,这是一个竹子之乡,毛竹蓄积量占全国之冠。

  改革开放以后,山林承包到户,大力开发竹笋、山核桃,以及衍生的竹木制品加工业,又开发高山蔬菜,以质优、品佳、无污染享誉长三角,也为安吉赢得了知名度。

  安吉拥有浓郁的竹乡特色,修竹、幽谷、奇峰、飞瀑、清泉、怪石、深潭组合成的景观素材,竹木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尤其是毛竹林、黄山松、银杏树、杜鹃、山茶形态奇特,高大雄伟的古树以及满山遍野的竹林,为山地旅游、高山养生、避暑度假、森林探险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有旖旎诱人的山峦险峰,史册上,岳飞、文天祥、朱元璋以及新四军在此浴血奋战,在史册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林说,从开发生态旅游的角度上来看,仅依靠山清水秀、勤奋劳动,很难在短期内摆脱区域面貌,只有站在更高的视角上,也就是站在长三角,甚或,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下来分析本区域的规划编制,千方百计,找到本地特色,在河山中注入文化基因,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业,才能促使居民在较短时期内创造出奇迹。

  光大本地物产

  在历史进程中,安吉白茶早已湮没,改开后获得恢复,近年才行俏起来。

  规划院的一位同事,吴才满先生说,那天,几位同仁到访天荒坪镇大溪村,村人将白茶端上待客,众人还未入口,就闻到缕缕清香,犹如幽兰缭绕。

  他们考察了白茶由野生到人工种植、培育、采摘、炒制、销售,一直到形成产业链的全过程,当地人对白茶的恢复生产直到推广,化费了二十多年,付出了许多心力。

  大家想为白茶的推介做些事,林回到杭州,查考了典籍,说道,白茶久负盛名,唐宋时就已见彰史册,列为贡茶。宋《大观茶论》(注3)有:“白茶自成一品,与常茶不同,其叶白嫩,其条莹薄,色味俱绝。崖林之间,偶尔生出,虽非人力可致,植种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无与伦比。”

  在唐宋时期,白茶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稀缺珍贵茶品。林提出,在安吉打造白茶家园,开发民间的茶俗、茶点等,并为天荒坪大溪茶村振兴指出方向。

  林说,如果开发得当,白茶有望继龙井茶之后,成为江南名茶中的又一珍品。

  延续历史脉络

  安吉灵峰寺与灵峰旅游区的打造成为规划院在安吉县的项目之一。

  林对灵峰寺研究颇多,为这个项目做了很多努力,他认为,灵峰寺历史悠久,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初名灵峰院,后改称百福院,由义嶙禅师创业肇始。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净土宗祖庭,藕意大师,曾是寺院主持。

  明崇祯年间遭兵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

  乾隆四十九年(1784)更名灵峰讲寺,屡有补修。同治年间再次毁于战乱;

  光绪时,再次捐资重修。民国《灵峰寺志》记载,“(灵峰寺)有殿五、堂六、楼二、室三、塔十四。”不难看出,在史上,这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寺院。

  近代以来,长年失修,损毁严重,一九六八年寺院被拆除,木料用于修建水阜小学。自从一九八三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后,进行了恢复修缮;

  一九八七年重建了山门、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等。这座曾经的江南名刹离县城递铺镇仅十二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淀的佛教文化,以及山林风貎与杭州灵隐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峰峦峻峨,气势磅礴,群峰环绕,寺周古树参天

  旧志有:“寺因峰建,峰以寺传,冈峦耸峰,林木森幽”,至今古风依旧。

  林认为,这块土地开发空间很大。

  化废为宝

  二00三年,规划组踏勘的另一个地点是处于安吉与杭州余杭交界的独松岭,关前立有县级文保单位字样。关上原箭楼、兵房等皆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

  现存西段关墙和关门,关门上刻的‘独松关’三字,残存关墙十九米,城墙高约五米,系一九八三年维修建成。关隘遗址傍靠岩崖,顶部有一片竹林,至今仍能见到昔日关隘顶石天窗,城墙是利用岭上巨大块石构筑,粗犷古朴,周围山耸峰峻,竹林如海。

  北天目山,层峦叠嶂,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中原南下之路,群峰延伸至独松岭,兀然“腰斩”,独松关隘恰好在崇峰夹峙之处,仅容单骑,贯穿南北交通,为古代临安(杭州)经广德通建康(今南京)之咽喉。古代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注4)。

  林院长登上独松岭,观山耸地险,话匣子就打开了,他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南侵,兵临独松岭下。主帅金兀术勒马仰望,见山势险扼,竟然无人把守,笑道:“人说南朝无人,此话不虚,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插翅飞渡哉?”

  金兵退后,宋廷在独松岭上垒石为关,驻重兵把守,可见关隘的险要。

  宋末,蒙军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捣江南,宋廷再次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文天祥率军驻防独松关,留有诗文:“我来属危时,朝野色枯槁。倚君金华省,不在相逢早。”(注5)

  元佑元年(1275),元军撕毁协议,挥兵南侵,直逼关下。

  宋、蒙两军又是一场厮杀,打得天昏地暗,关隘遂告陷落。次年正月,蒙军兵临武林门下,谢太后率群臣献城投降,大宋王朝,自此翻过。

  寻找地域文化

  林又说,独松岭流传最广的故事莫过于《水浒》的描述:宋军杀到独松关下。城墙坚固,久攻不下,燕青见状,叹道:“独松关路上每日厮杀,取不得关。”

  戴宗说:“卢先锋自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棵大树,可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关上把守三员贼将。”

  险关窄道,取关不易。卢俊义派差人扮作逃难百姓,混到深山里,寻得一条小路。

  半夜摸上关,放起火来。贼将见关上火起,知宋兵已透过关,一齐弃关便走。

  林最后说,独松岭是一个文脉幽深之地,千年风霜,典籍记载,可以为开发独松岭提供确凿的依据,将来有可能成为杭州城外的又一个宋文化旅游热点。

  古为今用

  林说的另一个故事,蒙军南侵,南宋诸郡望风降败。

  元世祖大喜道:“朕兵已到江南,宋国君臣必知畏恐,兹若遣使议和,邀索岁币,想无不从者。”于是蒙军按兵不动,命礼部尚书廉希贤、侍郎严忠范等,赍奉国书出使宋国。

  丞相伯颜道:“方今两军对峙,各自设有关卡,应当先派人去说明情况。如果拥兵前往,恐怕引起对方猜疑,和议之事,就难了。”未料,廉希贤率精兵五百余人,执意前往。

  到了独松关下,宋军守将浙西安抚司张濡见蒙军到了关下,以为北兵来犯,率兵攻击,杀了严忠范,俘获廉希贤。未久,希贤患病创死。世祖闻讯大怒,下令大举进攻,直捣临安。

  后人叹道,宋之亡国,并非大逆不道,实为独松关守将误杀元使,激怒世祖之故。

  倘若元使不死,或许,宋国之存亡未可知也(注6)。

  二00六年五月,独松关被定为全国文保单位。

  挖掘地域特色

  安吉比邻杭州,区域划分上属于湖州管辖,境内群山连绵,虽说也可以称为太湖源头,相较而言,安吉在地理上接近上海,体现“双源”特色,泛指太湖源头、黄浦江源头。

  林说,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源头清澈的泉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还有另一个因素,当时电视与报刊正在炒作“长江源、黄河源”这些话题,对于都市人来说,过于遥远。而“太湖源、黄浦江源”只在家门前,谁不想一睹真面貌?

  现实而论,安吉游客也以沪人居多,仅二00二-二00三的两年间,一个小小的山村,石岭村,没有做任何宣介,上海游客多达上万人次,不少村民与上海人交了朋友,大抵是朋友带朋友来的。尤其是春秋夏三季,习惯成自然,老客户年复一年来度假。

  安吉的山山水水以及风情风貎,与大都市的繁华有着鲜明的反差,也与沪人有着一种特殊的亲缘。林、武二位院长提议,做一个以上海居民为主客源地的景区。

  林与大家一起爬山涉水,走乡穿村,董岭村见到一棵树,冠盖高大,人称“玉兰树王”。

  他想,“上海市花”不就是白玉兰吗?于是乎,借题发挥,设计了一个素馨园,以满足沪人寻根溯源的心理,也体现了市人回归自然的寻根心态。

  龙须村,一棵巍峨冠盖的银杏树,叶茂枝繁,人有“银杏王”之称,为北天目一大奇观,顺水推舟,打造了一个银杏家园。村中仍保留了一个宗祠,虽则破败不堪,修缮后,恢复祠堂功能,不仅成为村民祀祖之地,也可以成为城市居民寻根溯源之地。实务上,游客也有了一个落脚点,顺势浏览了一下源远流长的乡村宗族脉络,何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幽谷奇峰

  就地貌特色来说,北天目以幽谷、奇峰、竹林、瀑布为特色,游客大抵从都市来,见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浮华场景,对于天目山风貌的溪岩涧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视觉上的落差,会产生特殊的兴趣。

  在林、武二位院长的鼓励下,规划院的年青人脑洞大开,天马行空,为这个深山老岭的开发,想出了许多金点子,一石一木,均成了至珍瑰宝:

  竹林引进溪涧水,设一泉眼,称慧眼。游客不仅能在此得到智慧,洗心革面,且能寻找精神寄托。树林中游步道直通山脊,山巅筑一个中式小屋,名清凉轩,供游客休憩赏景,凉风习习,可俯瞰天目山的平畴山川,溪涧峡谷。寺院周边布满竹子,称紫竹林,设播音器,奏《紫竹调》,柔柔乐曲,将人带到了一个梦想中的天外人间。

  “路长情更长”

  天目峡谷多在海拔千米左右,群山连绵,峰岳峭拔,绝壁夹峙,形成了以竹、峰、岩、瀑为主的竹乡风光,具有原始、纯朴、野趣的自然情韵。向以“春多雨、夏清凉、秋气爽、冬寒冷”著称。特色是谷深潭碧,悬崖峭壁,在崖壁上筑一座单孔石桥,称彩虹桥。

  过桥置一平台,曰回望台。

  游客在此休息,蓦然回首,远山近水,尽在目下。

  回望台下便是“浅潭观景”,不仅能俯视游客戏水玩耍,举目远眺,亦能见到层层叠叠的峰峦翠山,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在回望台上,举目能见到山上一块怪石,形若飞鸟展翅。众人观此景,眼前一亮,筑一小亭,称“比翼双飞亭”。游侣至此,留影、休息、幽会、避雨、谈心。

  亭后,山路绵远,崎岖曲折,人有“亭小情意深,路长情更长”之意。

  一路上,峰回路转,溪水潺潺,犹如情人窃窃私语,青年可以作一次有惊无险的乱石探险行,也可以在此山誓海盟,将悄悄话镌刻山崖(专备一块山崖),以备他日良辰再来叙旧。

  北天目山溪泉跌宕,遍布山林,有一泓瀑布虚悬而下,称“水帘壁瀑”,极具观赏价值,设一观瀑亭。在亭中,游客近可观水帘,远可望群山,绵延数里,奇石林立,让人目不暇接。

  悬崖绝壁处有一山石,形似巨龟,称“观龟台”。游人至此,举头望石,峰顶有一石龟,形象逼真,似“缓缓上行”。在崖壁醒目处书五字:“神龟笑我石”。

  此处正好是旅游行程的中点,筑观景长亭,设小卖部。

  过亭便是山水深处,山脊有一溪泉,蜿蜒而出,泉上常年彩蝶纷飞、流水潺潺,周边栽花草树木,蝴蝶是神话中男女爱情的象征,取名“蝴蝶泉”。

  旁修一小亭,“蝴蝶亭”,情侣在此感受男女倾心相爱的柔情蜜意。

  峡谷中有一石柱,拔地而起,高约三十余米,势若金箍捧高耸入云,直插霄汉,宛若擎天神柱,远望若竹海长龙,故在山腰筑一石亭,称“擎天亭”。

  游客在此观赏“擎天石柱”奇景。

  一路上,利用现成的山水、植被、树木,再增添别致树型,形成“天然山水盆园”。再往深处,便是北天目山旅游的最高潮,“浙北第一瀑”。

  瀑布周边筑亭台楼阁、索桥小亭,游客至此休憩、赏景、亲水、摄影。

  “天外人间”

  过“浙北第一瀑”,筑游步道,直通董岭村,向以高山蔬菜种植而名,这里建立一个“山林农家乐”情趣为特色休憩地,村落外观以传统山村格局为主,内部则辅以现代化装饰。

  村落处于高山岭脊,云雾之中,宛若“天外人间”。

  村口有参天古树若干,树下溪流潺潺,应地就势,将村中的主道命名为天堂街,规划一条长一百五十米的商业街,除了出售山货外,增添山乡小吃,为游客住、娱、购场所。

  建筑高度控制在二层,均为传统山乡民房,粉墙黛瓦,传统商铺式样。

  街中心设石质牌坊,农家乐尽力利用现有农居开辟,可落实二、三十户,一般农户应有三间以上客房可供出租,农家乐要求在庭院、菜园、卧厨卫浴齐全。

  农舍外观需与天堂街格调风貌相似,游客在此小住,有“亲若朋邻”之古意。

  春、秋二季举办“高山蔬肴烹饪大赛”,邀请高厨献艺,既促进天目山旅游业,也为安吉的高山蔬菜打出品牌。游客置身农家乐,推窗可见云雾缭绕的山峰,见到农人悠悠耕作,既能体验山乡古趣,又能品尝绿色、鲜美、无污染的高山菜肴,感受山村乡居的悠然自得,与繁华都市生活形成鲜明落差。

  因地制宜

  林院长不顾年迈,踏遍天目许多地方的山山水水。

  北天目的高山岭上,视野开阔,森林疏密有致,峰岭均在千米以上,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中浮尘少,对于年长者,或者,糖尿病、哮喘病、神精衰弱者有疗效。

  盛夏以清凉、静幽为号召,春秋二季以休闲、度假、观光为品牌。

  至于说冬季,以登山、滑雪、狩猎、雪景、健身为主,在长三角可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在那里建高山别墅若干幢,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山地建筑模式,尽力做到“推窗有景,景景有别”。山岭东侧有一棵巨大的柳树,人称“万年柳”,神态飘逸,枝干遒劲,树叶婆娑,极具观赏价值,这里就是双源的“柳母”。相传,大禹治水,人困力乏,坐地休息,周边有几棵柳树,大禹顺手折枝插柳,若干年后,竟长成太湖巨柳。

  柳母下有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浩瀚的太湖巨浪。

  他想将柳母作为安吉旅游的标志物,柳下筑一个小湖泊,称之柳母湖。湖岸用毛竹筑小亭,置石桌、石凳,既可观赏柳母,又可野餐、休憩、赏景。

  天目山,地势高寒,山顶以草地与灌木丛为主,岭南侧山坡二十五度左右,植被丰富,可以做成天然滑雪场,又策划了一个狩猎场所,在马尖岗东坡森林疏密有致,地域开宽,可添置护栏,放养野免、山鸡、家禽等动物,筑木屋,游客在此狩猎,既刺激,又富于娱乐性,对于沪上居民,尤其是驻沪外商、使领官员有吸引力。对于安吉的“双源”形象,结合了安吉的玉兰皇后与上海的市花白玉兰,创立了一个情深义重的沪人寻根之旅。

  规划院同仁渴望将这块自古以来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蓬荜生辉,打造成长三角旅游市场的领头雁,成为上海人的后花园,也为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做出贡献。

  二00五年八月,一位主政浙江的领导同志到访天荒坪,见到山清水秀,屋舍井然,环境清幽,乡民怡然自乐,感叹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穷乡僻壤”打造成景区后,迅速成为一方胜地。当地居民生活质量迅速提升,为各地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树立了范例,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当然,这些规划设计的成功,渗透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也融汇了规划院全体同仁的心血,不能归功于林先生个人,但是,作为院长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的。

  别人以为,林正秋年过六旬,依然风尘仆仆,指点江山。

  回到家里,不是审稿阅卷,就是奋笔疾书,一定会有很高的收入罢?

  有一次,有人好奇地问:“您担任规划院院长时,收入一定很高吧?”

  他不假思索地说:“那里,我做的是贡献,不为钱,每月四千元,当然,我有退休金,还有稿费,不愁什么。”

  二0一三年,林正秋当选为杭州首届十位“文化人物”之一。

  注释:注1规划院在安吉承接的项目主要有:安吉中国竹子博览园总体规划、安吉天荒坪镇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安吉竹种园总体规划、天荒坪抽水蓄电站景区总体规划、安吉灵峰景区总体规划、安吉黄浦江、太湖源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安吉黄浦江源第一漂详细规划、安吉安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安吉大汉七十二峰生态区总体规划、安吉藏龙百瀑景区总体规划、安吉大竹海旅游区总体规划、安吉畲族美人风情谷旅游区详细规划、安吉灵峰山大雄胜境景区详细规划、安吉灵峰寺景区详细规划、安吉世外白茶源景区总体规划、安吉仙龙湖度假区总体规划、安吉中国儒商养身博览园总体规划、安吉浙商会馆旅游区详细规划、安吉梅海度假区总体规划、安吉彭祖山庄度假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安吉长滩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安吉龙山草堂影视景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安吉竹炭博览园总体规划、安吉阿里拉梅子湾旅游区详细规划、安吉彭福山庄规划设计方案、安吉山川乡高家堂仙龙度假区规划设计、安吉浙商会馆CEO总部休闲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吉灵峰景区总体规划等。林正秋作为院长,参与了这些项目的制定与审核。

  注2、《临安太湖源生态旅游区开发总体规划》由浙大亚欧规划院编制;

  注3。《大观茶论》宋代茶叶经典,成书于1107年,由宋徽宗赵佶编著茶叶专论。

  注4出自宋末文天祥的《拜相第五十五/独松关集杜》;

  注5,《大清一统志》载:“独松岭在余杭县西北七十五里,在关在其上。岭路险狭,东南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要险。岭高四十二丈,长五里。文天祥曾守隘于此,只容一人一骑。”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独松岭,在县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有关其上,名独松关,控据险阻,为郡西北之襟要。自天目山而北,重冈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窄,东南则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二境步骑争逐之交,东南有事,此亦必争之地也。唐德武四年,时李子通据余杭。杜伏威将王雄击之。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雄诞遣将千人乘高据险逼之,多设疑兵,子通遁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岭,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嬴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德祐元年(1275),以元兵渐迫,遣将列戍要害,命罗琳戍独松关。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分兵出广德四安镇,犯独松关,遂陷之。临安震惧。其与独松关近者,又有百丈关,在县西北八十里百丈岭上,北与湖州安吉分界,又有幽岭关,在安吉孝丰县东南三十里幽岭上。其东南亦与余杭县分界,谓之“独松三关”。董抟霄击之,以兵先守双溪。双溪者,三关之要路也,既又分为三军,一军出独松关,一军出百丈,一军出幽岭,然后,会兵捣贼巢。

  清《孝丰县志》载:“独松关在独松岭上,自天目而北,重岗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狭,东南侧直走临安,西北则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境步骑争逐之交”

  注6、引自元代《南村辍耕录》记载,独松关明年乙亥春,诸郡望风降败。丞相伯颜遣员外郎石天麟诣阙奏闻。世皇喜,顾谓侍臣曰:“朕兵已到江南,宋之君臣必知畏恐。兹若遣使议和,邀索岁币,想无不从者。”遂搬伯颜按兵。乃命礼部尚书廉希贤、侍郎严忠范、计议官宋德秀、秘书丞柴紫芝等,齐奉国书使宋。次建康。贤等借兵卫送,伯颜曰:“方今两军相厄,互有设险,宜令行人先往道意。若便拥兵前进,吾恐别生罅隙,则和议之事必难成矣。”希贤等坚请,乃简阅锐卒伍百畀之。至独松关,戍关者,宋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张濡也,以为北兵叩关,率众掩击,杀忠范,执希贤。希贤亦病创死。

  世皇闻之,大怒,趣进攻,嗟夫!宋之亡也,非有桀纣之恶,特以始之以拘留使者,肇天兵之兴,终之以误杀使者,激世皇之怒耳。藉使独松之使不死,宋之存亡未可知。其亦有数也与。

  《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廉希贤,字达甫,一名中都海牙。年二十余,与从史希宪同侍世祖,出入禁中。至元初,北部王拘杀使者,世祖选使谕之,廷臣推希贤。至则布上意,辞旨条畅,王悔谢,为设宴,赠貂裘一袭,白金一笏。还奏,帝喜,赐以御膳。寻进中议大夫、兵部尚书。左丞相伯颜伐宋,既渡江,至元十二年春,授希贤礼部尚书,佩金虎符,与工部侍郎严中范、秘书丞柴紫芝持国书使宋。三月至广德军独松关,守关者不以为使,袭而杀之。张濡以为己功,受赏,知广德军。越明年,宋亡,获张濡杀之,诏遣使护希贤丧归,后复籍濡家赀付其家。希贤死时,年二十九。

继续阅读:在老年大学教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故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