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秋对于茶酒文化研究,大多散落在他的各种论文及专著中,早在八十年代初的《南宋都城临安》一书中就有类似考证。在《浙江古代酿酒历史及文化》、《浙江酒文化》、《浙江历史与旅游文化》等论文中均有深入浅出的研究。林教授博览群书,存量丰富,其著述一大特色,就是就一个专题,旁敲侧击,将各种古籍记载的相关内容溶于一炉。从那些零星记载中,去杂存真,例如,一个酒类主题,分门别类,从各种记载中,包括古人的著述或诗词,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让人们了解自古代杭州酒文化的演进过程。
酒文化研究
在《杭州科技史略》一书中,林专门辟有章节,将酿酒列为“古代杭州手工业技术”。
从杭州酿造技术发端一直写到杭州酒品的销售。杭州的酿酒技术始于东晋,《晏公类要》是晏殊(注1)所编撰的一部古书,记载了东晋初,有裴氏在仙老墩采百花酿成酒,人称花酿。唐代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称赞本地梨花酒。
北宋时,杭州成为江南最大酿酒地,课税达三十万缗,仅次于京城开封与四川成都,名列全国第三位。我国第一本制曲酿酒技术的专著《北山酒经》(注2)就是在杭州诞生的。
南宋定都杭州后,酿酒业更加发达,成为全国之最。据《武林旧事》(注3)记载,当时杭州的名酒有思堂酒、流香酒、碧香酒、蔷薇露、竹叶青、珠珠泉、兰桥风月等五十四种之多,一半以上为杭州本地酿造。其中兰桥风月酒一款,在古典小说《水浒传》就有提及。最有名的酒坊是西湖边的曲院风荷,占地千亩,成为最大的官营制酒作坊。所产之酒多为官府的户部(5)采办。酿酒取金沙泉水,每年制曲百万斤,获利五万余缗,西湖之上的荷香、酒香、花香,飘逸四方,蔚为一方名胜。
一九八九年,在《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八月号上,他发表《浙江古代酒史话》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杭州酿酒业历史,林做了专门研究与考证,在《浙江古代酿酒历史与文化》、《浙江旅游与文化》中,根据古代地方志与其它文献的记载,详尽介绍了杭州古代酿酒的传承与历史。宋代的《名酒记》、《武林旧事》、《梦梁录》均有酒文化的踪迹。
林搜集了许多史料,列出众多古代杭州名酒的名称,分门别类加以详细介绍。
历数各地名酒,浙江古代酿酒史,夏至唐代以前是浙江酿酒初期,以黄酒为中心,有女儿红、山阴甜酒、乌程酒、百花酒等。
二宋时期,各地名酒纷纷涌现,形成了繁荣局面。林根据宋代《名酒记》、《武林旧事》、《梦梁录》等记载,对名酒进行了考证。
蔷薇酒,南宋宫廷名酒,陆游《老学庵笔记》有:“禁中供御酒名蔷薇露。”皇上以此酒赐大臣。
珍珠泉酒,据《杭州府志/物产志》载,出在雷峰塔之北,南宋将领张俊别墅内,有泉迸出,迭迭如珍珠。宋代官库在其侧,取此泉水酿酒,故名。
石室酒,在衢州,宋代诗人周紫芝《风流泉铭序》载:“石室酒出三衢,名倾浙右,余得其法于衢人。以授富水兵厨使酿酒之。既成,取之酌客,无不喜者,以为深醇雅键,自是风流,因名之风流泉而为之铭。”
酿泉酒,在严州(今建德市梅城镇),据《景定严州府志卷四》载:“郡城岸江枕山,泉味甘冽。酿泉,在郡圃(茶园)以此井水酿酒,而得此名。”
三白酒,在湖州。明代《五杂俎/物部》:“江南之三白,不胫而走,半九州岛矣。然吴兴造胜于金昌。”《崇祯乌程县志》有:“湖人好饮白酒,暑月间煮熟,或入竹叶或荷叶,芳烈而清,名碧香清。”所谓三白者,白米、白曲、白水,故名。《西吴枚乘》载:“今乌程酿亦寝薄,迩来沈氏三白酒乃甲江南。”古代三白酒名噪一时,誉满江南。
宋代杭州酒业兴隆
林认为,在唐代文献中,提到的酒名仅数十种而已,到了宋代文献所提到的酒名多达两百种以上,可见宋代酒品之多。究其原因,一是酿酒技术的发展;
二是宋代城镇的酒楼普遍开设,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标新立异,促进了酒的新花式品种的不断出现,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需求。例如酒类,北方有葡萄酒、梨酒、枣酒等;
南方有荔枝酒、椰子酒、黄柑酒、梅酒等,这些酒大多数是自然发酵的低度果酒。不难佐证,宋代酒品类不仅超过唐代,也胜于后世。
他说,今天人们说到浙江老酒,想到的多是绍兴酒,却不知早在唐宋时期,杭酒名气远在绍酒之上。唐代白居易守杭时,盛赞杭州的梨花酒。
到了北宋,苏东坡在《乞开西湖状》说道:“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功。此西湖之不可废者。”足见北宋时,人们取西湖水酿酒,苏东坡认为,如果西湖湮塞,水浅渐狭,不能用于制酒,就会给官府财政收入造成障碍(注4)。
南宋定都杭州后,作为全国的首都,酿酒业就更加兴盛了,民间酿酒不计,仅官营酒库就有十三个之多。杭州每年酒税达二十余万,占全国第三位。
临安酒楼,南宋时,临安作为京城,人员往来居全国之冠。酒楼饭店普遍开设,也促进了酿酒技术的精益求益。据《武林旧事》记载,官府办的酒楼有和乐楼(今清河坊)、中和楼(今众安桥)、太和楼(今崇兴门外)、和丰楼(今平海街)、太平楼(今清河坊太平巷)、丰乐楼(今涌金门)、西溪楼(今九里松)等十多家。
民营酒楼在数量、规模上不亚于官办酒楼,有熙春楼、日新楼、三元楼、赏心楼、花月楼、五间楼等豪华酒楼,小酒店不计其数。这些酒楼在装潢上模仿昔日北宋的汴京酒楼,店前结缚彩楼,内设红杈子、绯绿帘幕,上悬贴金红纱桅子灯,入门有二、三十步的长廊,后有厅院,分阁设座,互不干扰。每到夜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歌女数以十计,聚于檐面,以待酒客呼唤,望之,美不胜收,宛如天仙下凡。
食客、饮者进门上楼,便有店员提瓶献茗,入座后,先上几碟冷菜,客先饮酒一杯。
一经客人点菜后,传喝如流,菜肴很快烹制上桌。店内菜品齐全,任人点唤,“杭人侈甚,百端呼索取覆。或热、或温、或冷,精浇熬,呼客随意索唤。”
赵宋时期是我国古代酿酒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产迅速扩大、专卖形式多样。
京城宴饮盛行,临安城内酒楼林立。酿造技术日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酒。特别是在生产管理、酿造工艺和市场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酒税的收入已经成为宋廷的重要财政来源。
酒文化付诸实践,林在著述(注6)中写道,宋代文献首次记载了葡萄酒的酿制方法,根据《北山酒经》记录了梨酒的创制。《癸辛杂识》(注7)有梨酒的记载。
酒品类还有滋补保健酒,品类达数十种之多。宋时名酒以巴蜀与两浙出品最胜。
宋代饮酒风俗盛行,上至帝王臣工(注8),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饮酒为俗。
文人学士亦有饮酒诗词。苏东坡诗文中出现各地名酒多达五六十种,不仅善饮,也善于酿酒,晚年酿造过东坡蜜酒、真一酒、桂花酒、万家春、罗浮春等名酒。
《东坡志林》记载,东坡蜜酒酿制技术:“予作蜜酒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饮投之。若甜饮,则每投,更入面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增损也,入水少为佳。”
将古代名酒付诸于当代,一九八八年,林正秋协助三墩酒厂、余杭酒厂酿制出了几款宋酒,诸如,东坡蜜酒、济公活佛酒、碧香酒等,结合宋时酿酒的特色,包括色、香、味三者,与宋人饮酒习俗,甚至,小到宋代酒类包装特色都没有放过。
这些酒的特殊风味受到内地人的好评,也得到了日本、新加坡客人以及台湾同胞的赞扬,其中东坡蜜酒一款,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中国苏轼研究会在杭州召开,与会国内外专家品尝了此酒,纷纷赞扬。
“中国宋酒”被评为优秀新产品,获得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奖牌。
茶文化研究
在《浙江旅游与文化》书中,林对浙江古代名茶作了特别介绍,杭州西湖龙井、长兴紫笋茶、径山香茗、金奖惠明茶(云和)、鸠坑毛尖茶(淳安)、平水珠茶(绍兴平水)、雁荡毛峰茶等,分门别类,为这些浙江各地的古代名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起到了铺垫作用。
西湖龙井,产于西湖群山中的龙井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扬名天下。
唐宋时期,龙井已产茶。至明初,龙井茶崛起茶质超过天竺、灵隐等地所产之茶。明代中叶后,成为江南名茶之一。清初乾隆巡幸杭州,六次幸临龙井品茶。
长兴紫笋茶,产于长兴顾渚山,史称顾渚紫笋茶。唐代在湖州设贡茶焙制院。
径山香茗,产于余杭径山而得名,始于唐代。唐名僧法钦大师从长安带到径山,创建寺院,栽培茶树,采以供佛。此茶鲜芳特异,别于他产。明清以后,此茶衰落而湮没。
平水珠茶,产于绍兴平水镇,形如珍珠而得名,此地宋代出产贡茶,明清时取名御茶湾,专为宫廷采制御茶。清初开始出口欧美诸国,风行欧洲茶坛。
安吉白茶,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见诸典籍了。还有普陀佛茶,产于浙江舟山普陀岛上,不一而叙(注9)。
酒楼通宵达旦
晚唐五代以后,宵禁渐次放松,夜市开始出现。到了南宋,杭州成为都城以后,随着市场的繁荣,夜市兴起。在闹市区清河坊至今官巷口一带,商场、酒楼、茶坊“与日间无异”,甚至,直到黎明。夜市刚罢,早市又起,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尤其是清河坊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坊鳞次栉比,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夜间瓦子勾栏,百戏汇集,市民观看,成为夜市最热闹的地方。沿街顶盘挑担叫卖夜宵点心的小贩,则在街巷穿梭往来,深夜不辍。杭州城内各类商铺营业时间长,有不少酒楼通宵达旦。早先营业时间大多在上午,过午则渐渐散去,傍晚也就息市了。营业时间仅限于白天,夜晚实行宵禁。
临安茶楼
南宋时,临安茶楼众多,较著名的茶肆有八仙、珠子、潘家边等。这些茶坊大多随着季节变化经营品种,力求一年四季都能卖“奇茶异汤”,生意不减。如冬天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盐鼓汤;夏天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类的饮料。
根据《武林旧事》记载,林写道当时冷饮品种就已经相当丰富,有甘豆汤、椰子酒、紫苏饮、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金桔团、荔枝膏水、香蕾饮、梅花酒等二十多种。酒楼服务周到细致,每有顾客登门,伙计便献上茗茶,待以上礼,称为“点花茶”。
主编《中国饮食大辞典》
一九九一年,林正秋主编《中国饮食大辞典》出版,这是我国饮食业的一件盛事。
这部巨著是一九八八开始策划发起,历时三年,有一支阵容强大的编辑队伍,邀请京苏杭等地专家六十多人,分工协作、精心构思,数易其稿,才完成这部百科全书式饮食大辞典。
林正秋搜集中国古代名菜二0九道,对每道菜的历史与制作方法均做了考证。
古代名点五十五种、古代名酒七十六种,汇集一百余条饮食成语典故。
这是饮食文化研究的创新,极大地便利了古代饮食典籍的阅读。
注释:注1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文人,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刑部尚书等,著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等(摘自网络)。
注2《北山酒经》,我国古代唯一酿酒专著,作者朱肱(1050-1125),字翼中,号大隐翁,浙江吴兴人,北宋元佑三年进士,官至奉议郞秘书。于政和年间(1115年前后)写成《北山酒经》(摘自网络)。
注3,《武林旧事》,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杂史,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前,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十卷。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为南宋文化和市民生活提供较丰富的史料。
注4,元佑四年,苏轼守杭,西湖已半为葑田,水多则溢,水少则干。他立即向朝廷上奏了一份《乞开西湖状》,提出西湖不可荒废的五点理由,其中一点就是朝廷税收将会减少(摘自网络)。
注5,户部,我国古代官署名称,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亲,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注6,林正秋著《宋代衣食住行研究》、《宋代生活风俗研究》等。
注7,《癸辛杂识》,宋末元初人周密撰,为一部以记载朝野遗事和社会风俗为主的史料笔记,内容广泛,记叙翔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注8,臣工,群臣百官。《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毛传:“工,官也。”郑玄笺:“臣谓诸侯也。”
注9、普陀佛茶,产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香气芬芳,茶汤清醇爽口,外形似圆非圆,故称“凤尾茶”。冲泡后,青翠香洁,初品滑润蕴玉,味醇宜人;再品滋味清馥,茶香圆融;三品可渐觉齿颊含芳,香清韵足,回甘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