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七 假意改信
欣悦家的2025-07-28 17:462,397

  被徐光启邀请入座后,吕涣真很快就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了过来。她此次来天津,原本只是想要借奉教的名义,与徐光启拉近些关系,并将番薯、土豆和芜菁引入东江镇种植。遇见这些传教士们完全是意料之外。

  然而,既然遇见了,那干脆就直接把事做大。

  “吕总兵的事迹,我们早已有所耳闻。”邓玉函是三人里最为年长的一位,花白的长须直垂到胸口,“您虽然是个女子,却在北方领兵抗拒南下的鞑靼人——和那佛兰西历史上的让娜.达尔克是一般的人物。实在令人佩服。”

  见自己的名字能够与圣女贞德相提并论,吕涣真不禁在心中起了些雀跃的小心思。不过她心里也知道,贞德当年可是光复了法兰西的半壁国土,自己现在的功绩还远远比不上。

  “不过,据在下所知,京师以北,再无传教士在活动了。”邓玉函接着说到,“吕总兵为何会有心侍奉天主呢?”

  “家中有长辈,曾在戚少保军中效力。”吕涣真开始用预先准备好的故事胡扯,“后来戚少保北上抵御蒙古人,家中长辈无法远行,便退役归家,途径江南时,偶然得到了宣讲西洋十字教的册子,当时他只当是个新奇玩意儿,带回了家中。因此我对贵教早就有耳闻了。”

  “在江南得到的这个册子?那定是利玛窦先生的手笔了。”徐光启在胸口画了个十字,“他已蒙主召唤十几年了,愿他的灵魂安息。”

  那三个传教士也跟着画了个十字。

  “如今辽东局势混乱,徐大人您曾在朝为官,肯定再清楚不过了。”吕涣真接着说道,“鞑子攻占辽东后,此地生灵涂炭,哀鸿遍野。饿殍难民不计其数。我东江镇虽勉力支持,但毕竟鞑子势大,目前也只是刚刚好能站住脚而已,无力再救更多百姓与水火了。”说到这,吕涣真红了眼眶,一半是真的,一半是演的。

  “要救辽东,圣人之说或许已经不够。因此,我特地来次寻求诸位大人的帮助。”

  “可怜的百姓们,他们的灵魂需要指引。”艾儒略说话时,五个手指尖捏在一起。

  “还有您麾下的战士们,吕总兵。”年轻的汤若望补充道,“他们需要对主的信仰使自己变得坚强,这样才能抵御住那些鞑靼人的侵略。”

  比起对主的信仰,你所制造的红夷大炮更能抵御鞑靼人的侵略,吕涣真心想。她正盘算着如何将这位年轻的传教士招致自己麾下。

  眼前的这三位传教士都是饱学之士。邓玉函精通天文,艾儒略知晓地理,而这汤若望则是未来成就最高的一个,他是天文学、光学、几何学、数学和弹道学的专家,还为崇祯皇帝制造过火炮,而这正是东江镇现在所急需的人才。

  “除了对主的信仰,东江镇确实还面临着一些切实的困难。”吕涣真叹气道,“旅顺一战后,难民大量涌入东江镇,如今东江镇一下子多出了八万张嘴要吃饭,而朝廷又困难,无法支应这么多粮草。若坐视不管,今年冬天东江镇便会爆发饥荒。”

  吕涣真故意抛出个引子,徐光启便立刻着了道,他立刻接话道:“金屏,此时无妨,老夫这里就有救荒之策!”

  原来徐光启之前早就向朝廷上书推荐过,建议大规模种植高产耐旱的番薯和土豆作为救荒粮储存起来。然而此时的朝堂正是东林党和阉党内斗的舞台,徐光启的建议自然遭到了冷落。

  如今他在天津买田试种,便是想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外来农作物的优势。在他的构想中,通过推广新农作物和农业技术,大明的天下将再无饿殍。

  徐光启虽是个天主教徒,但也是个华夏士子,他也有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

  如今东江镇有爆发饥荒的风险,正好是实践徐光启策略的完美舞台。徐光启将自己正在试种的几种农作物原原本本地和吕涣真介绍了一遍。甚至还让下人们端上了甘薯干,请吕涣真品尝。吕涣真咬了一口,味道甜丝丝的,和后世的红薯干相去不远。

  “这甘薯干可做救荒粮,也可做行军粮。”徐光启得意地介绍道,“东江百姓若肯种植甘薯,可保全年无虞!”

  “若此物果真如此神奇,东江镇则再无饥荒之忧了!”吕涣真欣喜地说道,“请问徐大人处可有甘薯种?”

  “自然有的。”徐光启点点头,“此物乃是天主所造,用以喂饱世人的。吕总兵若肯侍奉天主,老夫怎会吝啬呢?”

  话已经说道这个份上了,吕涣真一咬牙道:“既是蒙天主垂怜,我愿入教!”

  三个传教士互相交换了欣喜的眼神。耶稣会在中国主要走的是上层路线,通过说服高级官员、士子入教来进行传播。如今吕涣真这个声名远扬的巾帼英雄肯入教,对于天主教的传播大有助力。

  不过吕涣真也不是白答应的,她当即请求道:“不但我本人愿意入教,我还恳求诸位能随我一道回到东江镇,做我的神学和西学导师,为东江战士和百姓指明真理!”

  吕涣真算准了,邓玉函和艾儒略在华时间已久,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圈子和信众,不可能同意前往东江。而汤若望此时不过三十一岁,来华也才三年时间,刚刚把汉语学会,还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传教事业。他显然是最合适去东江镇的人选。

  事实也正如吕涣真所料。传教士们对吕涣真提出的请求十分意外,在大明,即便是那些对天主教并不抵触的官员,也极少有人会同意传教士在自己的辖区内公开传教。吕涣真主动邀请传教士前往东江镇,是个意外之喜。

  三个传教士和徐光启商议一番后,最终决定让最年轻的汤若望前往东江镇开展传教事业。“汤先生来到大明后,一直在潜心治学,尚未开始传播福音。”徐光启介绍道,“他前往东江镇,既是东江百姓们的福气,也是汤先生自己的心愿。”

  “金屏求之不得!”吕涣真的心中乐开了花,她向汤若望行了一礼,“汤先生,以后东江镇要多多仰仗你了!”

  “在下才应该多谢多谢吕总兵愿意接受福音!”汤若望深深地回了一礼。

  宋应星这个明末最伟大的科学家,此时已经在东江镇任职了,若是汤若望和他见面,东西方的科学碰撞在一起,会有怎样的火花呢?其中的潜力,光想想就足以让吕涣真兴奋了。

  接下来的一周,徐光启安排了一间偏房,让吕涣真暂住。每日汤若望都来给她讲经布道。一周后,又是一个礼拜日,汤若望认为吕涣真已懂得了教义,于是在徐光启宅邸中的礼拜堂中正是为她举行圣洗仪式,并取教名安娜(Anne)。

  随着吕涣真的正式受洗,徐光启也履行了诺言。在吕涣真返回东江镇前,他安排将大袋的甘薯种、土豆种,以及芜菁、苎麻和改良后的棉花等作物种子,一并装船,与吕涣真和汤若望二人一起,前往东江镇。

继续阅读:二百二十八 撤离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万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