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的反扑,比张建军预想的来得更快,也更隐蔽。它不再是小动作不断的骚扰,而是变成了堂堂正正、却又招招致命的商业碾压。
首先发难的是在原材料市场。几家长期与怡和系企业有密切合作的大型国际塑料原料供应商,几乎同时以“产能紧张、航线调整”为由,委婉但坚定地通知建邦实业,下个季度的供应合约无法保证原有价格和数量,甚至暗示可能需要大幅削减供应份额。
几乎在同一时间,建邦实业主要合作的几家本地银行,也先后以“银根收紧、风险控制”为名,委婉地表示此前洽谈的几笔抵押贷款和承兑汇票额度需要“重新评估”,放款进度可能延迟。
双管齐下,意图再明显不过——怡和正在利用其庞大的商业影响力,从上游原料和资金链两个核心环节,对建邦实业进行“绞杀”。这种手段,远比之前威尔逊的阴招更难以对付,因为它披着合法的商业外衣,让你很难找到直接反击的证据。
陈威廉拿着几分供应商和银行的正式函件,脸色凝重地走进张建军的办公室。
“老板,情况比预想的要糟。如果原料供应真的被卡住三分之一,我们的生产线最多只能维持两个月。银行的贷款如果不能及时到位,我们收购北角地皮的第二期款和新建厂房的设备尾款都会有问题。”
张建军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意料之中。”他放下文件,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怡和这是在逼我们低头,或者拖垮我们。”
“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请利先生或者霍先生出面协调一下?”陈威廉建议道,眼下似乎只有借助更强大的人脉才能破解这个局。
“暂时不用。人情用一次少一次,不能总靠别人。”张建军摇头否决,“怡和以为掐住了我们的喉咙,但他们忘了,我们早就不是当初那个只能依赖单一渠道的小厂了。”
他立刻下达一连串指令:
“威廉,你亲自飞一趟南洋,去见郭广荣先生。落实之前谈妥的原料长期供应协议,请他尽可能加大供应量,价格可以按市场浮动价,但必须保证稳定。运输走我们自己的船队,避开怡和影响的航线。”
“另外,联系我们在东南亚开发的其他几家小型供应商,虽然量不大,但全部吃下来,积少成多。价格可以适当上浮百分之五。”
“内地那边,让采购部的人再去一趟,和那几家国营原料厂谈谈,看能否在计划外增加一些出口配额给我们,我们可以用外汇结算,或者用他们需要的设备进行部分置换。”
“是!”陈威廉记下,心中稍安。老板显然早有预备,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资金方面,”张建军继续道,“汇丰的詹姆斯先生那边,我去谈。新批的贷款应该问题不大。另外,我们之前做空怡和赚的那笔钱,大部分换成了美元和黄金,现在正好派上用场。必要时,可以动用这部分储备,或者用它们做抵押,向其他外资银行申请短期过桥贷款。怡和的手,还伸不到所有外资银行。”
“我明白了!”陈威廉的信心又恢复了不少。老板不仅在商业上布局深远,在财务上也极富远见,提前储备了硬通货以应对不时之需。
“还有,”张建军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怡和想玩大的,我们就陪他们玩。他们不是在筹划大型屋村吗?必然需要大量的建材和五金配件。让市场部去查,怡和屋村项目的主要建材供应商是哪几家,他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们可以去找他们的竞争对手谈,给他们更优惠的价格和付款条件,哪怕暂时不赚钱,也要拿下怡和项目周边的建材供应订单,给他们添点堵。”
“另外,放出风去,建邦实业看好香港地产长远发展,正在物色有潜力的中小型地产公司进行合作或收购,尤其是那些手里有地但缺乏资金,可能被怡和盯上的公司。我们要让怡和知道,香港的地产市场,不是他们一家说了算。”
陈威廉听得心潮澎湃。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对决!不再是阴沟里的伎俩,而是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凭借实力、眼光和魄力进行正面较量。
“我立刻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建邦实业这架庞大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
陈威廉飞赴南洋,顺利与郭广荣敲定了长期供应的细节,第一批紧急原料很快装船启运。采购部的人也从内地传来好消息,通过设备置换和外汇支付的方式,成功争取到了一批额外的计划外原料。
詹姆斯对于张建军的贷款申请给予了积极回应,汇丰基于之前的良好合作和建邦实业的优质抵押物,很快批准了新的信贷额度。同时,财务部也成功以美元储备为抵押,从一家法资银行获得了短期周转资金。
市场部则成功策反了怡和屋村项目的一家二级五金供应商,以微利价格拿到了部分订单,虽然量不大,但成功打入了怡和的供应链体系,像一根细刺,扎了进去。
而张建军放出的有意收购中小地产公司的风声,也在市场上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几家确实被怡和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华资地产公司悄悄派人来接触试探。
怡和总部,新任经理看着手下送来的报告,眉头紧锁。他没想到张建军的反击如此迅速且有效,竟然在短时间内就化解了原料和资金的双重压力,甚至还反过来在自己的地产项目上插了一脚。这种对手,比他预想的要难缠得多。
“看来,得换个策略了。”他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正面压制效果不佳,那就从侧面寻找弱点。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帮我查一下建邦实业最近一年的所有进出口报关记录,特别是销往欧洲和美国的产品,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操作的空间。”
无声的硝烟,在香港的商场上弥漫。第一回合的交锋,张建军凭借超前的布局和灵活的手腕,堪堪抵挡住了怡和的猛攻。
但双方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张建军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夜景。灯火璀璨,繁华依旧,但这繁华之下,是无数企业、无数资本的激烈博弈。
他拿起电话,打给了龙五。
“龙五,让我们的人,盯紧怡和进出口部门的人,特别是负责欧美业务线的。还有,海关那边,也要打点一下,有任何风吹草动,我要第一时间知道。”
“明白。”龙五简短回应。
放下电话,张建军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商业的战争,从来都不只是在账本和合同上。他必须防备对手从任何角度发起的攻击。
这场无声的硝烟,他必须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