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达睿当然不知道。
林影的成长过程里,对她品格和气质的塑造,影响最大的不是爹娘,而是小学时的袁野老师。
七十年代初,省城里最后一批知青,下乡到河西县。
这批知青队伍里,有一个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女孩,叫袁野,刚高中毕业,十七八岁,执意到河西县最落后偏僻的村子当老师。
“我去林家洼,有什么怕的,野兔子还能变成大灰狼?我年龄最小,更应该到艰苦环境里锻炼成长!”袁野说话像脆梨。
说来也巧,袁野来到林家洼那年,林影赶巧上小学一年级,教林影的就是袁野。
开学第一天课间,林影磨蹭到袁野身边,小手轻轻地摸那两条大辫子,袁野就多看了她一眼。
下午放学后,别的学生都走了,林影却悄悄把在袁野门口,探头探脑地看老师在干什么。
那时,林家洼小学很简陋,就是前后两排漏风散气的毛坯房。小学背离村庄,三面环水,杂草丛生,近乎孤岛,袁野就住在后排一年级教室隔壁,最靠边的单间土屋里。袁野看到林影藏在门口看着她笑,就招招手。
“老师,这么多书啊?”林影跪上椅子,小手指一本一本抚摸着。
“你还小,读不懂的。”袁野顺手抽出一本,“这本安徒生童话——你认字太少,也读不懂。”袁野想把书塞进去。
“老师,我能读!”林影指了指靠边横放着的一本蓝皮字典,“我会查字典。”
袁野打心眼里喜欢林影,就摸着林影的羊角小辫问:“小机灵鬼,叫什么名字?”
“林志英。”
加一个小插曲。
那时林影是叫林志英。林影姐弟三人的名字,原本是爹娘按家族的“志”字排下来的,老大林志英,老二林志红,老三林志刚。林影一上高中,扔了族谱家规,冒着大逆不道,违背父母意愿,依次改成了林影、林虹、林刚。
“噢,那我就叫你英子。英子,晚上和老师作伴好不好?”
“老师,真的?今天晚上俺就睡这儿?”林影正求之不得,她拍打着土炕。
从开学第一天起,林影几乎是和袁野同吃同住。处久了,林影是亲其师信其道,说话的腔调也越来越像袁野。林影的爹娘说林影说话撇腔撇调,酸了。林影说酸了好听。
——在塑造人生品格上,袁野成了林影的第一根标杆。
林影出生农村是事实,可有一个在县城里住的大姨妈。
大姨夫是团级军转干部,林影初中那年,大姨夫荣归故里,从北京转业到河西县公安局,安排了副局长职务,在老百姓眼里算的上是大官了,可大姨夫说吃了大亏,正团级应该和县长一个级别,喝了酒,常牢骚几句,不过公安局是实惠单位,也算补偿。
大姨妈挨肩四个儿子,就老五陆馨一个女孩,宝贝得不得了,看到林影,比陆馨出落得还好,自然喜欢。
陆馨大林影四岁,在县百货公司上班,那年头百货公司还是一个吃香的单位,陆馨赶了个尾,购物享受批发价不说,购买紧缺物品还近水楼台。
陆馨没有亲姐妹,就拿林影当亲妹妹,把旧衣服都给了林影。陆馨的那些旧衣服,都是地道的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上品,哪一件也比林影的新衣服受看。
陆馨成了林影效仿的楷模,她的爱整洁、爱笑,好听的普通话,走路挺胸摇曳的姿势,向林影的身心上,一点点渗透。
林影穿的那件天蓝色乔其纱蝙蝠衫,是陆馨从百货公司挑选的,内部价格,衣服便宜,还赶时。陆馨在穿着上的眼力,一点都不用怀疑。
——在熏陶林审美情趣上,陆馨成了影的第二根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