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谈古论今
鸿辉2024-10-17 21:032,005

  谈古论今的审核进行得很顺利,进入翰林院的大多都是各地的翘楚,未来的储相,肚子里还是有些墨水的。

   

  再者朱祁镇已经规划好了板面问题,虽然一侧还有可以变更的小字,但胡濙华丽丽的无视了。

   

  将谈古论今制作完成之后,胡濙立刻带着成品来直书房求见于谦。

   

  于谦打开谈古论今,一篇诗篇首先映入眼前。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好诗好诗。”

   

  于谦刚想抬头询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却在后下角发现了无名两个字。

   

  “这?”

   

  胡濙凑近两步,看到于谦手指的位置顿时会意,拱手道:“这是陛下所做。”

   

  于谦惊诧的看了胡濙一眼,缓缓点了点头,继续翻看其他内容。

   

  仔细翻阅一番后,于谦满意的点了点头,不管是从趣味性还是内容质量上来看,这都是无可挑剔的。

   

  “我没意见,就按这个发吧,我记得还有一份报纸对吧?”于谦询问道。

   

  本来兴奋的胡濙顿觉尴尬,因为那份号称全民之报的报纸他根本没往心里去,即便有朱祁镇的提点也无从下手。

   

  于谦顿时明白过来,想了想说道:“那就先把这个印刷出来看看效果吧。”

   

  “遵命。”

   

  谈古论今一经发售立刻引爆了整个士林,争相抢购这份文人读物,印刷的五千册在一天之内全部售罄。

   

  翰林院和礼部大受鼓励,翰林院开始筹备谈古论今第二期,而礼部则加班加点的印刷。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找到了于谦。

   

  直书房,礼部尚书胡濙和户部尚书金濂怒目而视,谁也不肯让谁。

   

  旁边的于谦顿感头疼,理由也很简单,户部盯上了这块蛋糕,想从中获一分利。

   

  这其实也是户部尚书的通病,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放进内库里,这两年内库也确实不富裕。

   

  最终两人还是将问题抛给了素来公平的于谦,希望他来主持公道。

   

  “这样吧,谈古论今的收益缴纳户部商税,剩下的由礼部自行分配,如何?”

   

  其实两人也知道朝廷当下的状况,所以也没有过多纠缠,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下来。

   

  数日之后,一份来自山西的山西日报引起了礼部的注意,一查发现有人正在组织京城日报,在大街小巷中快速传播。

   

  胡濙立刻找上了阁老于谦,希望能取缔京城日报的资格。

   

  如今礼部和翰林院已经吃到了报纸的甜头,虽然双方受众不同,但他还是想试试看。

   

  于谦在知道胡濙来意后哭笑不得:“那是陛下的人,我可没这个担子。”

   

  胡濙猛然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魔怔了,知道这件事的除了六部尚书就是山西的皇上,自己怎么忘了这一茬儿。

   

  于谦捋了捋自己略显发白的胡须,拱手说道:“胡尚书,您是我的前辈,若有得罪还请见谅。”

   

  “于大人直说便是。”胡濙正色说道。

   

  “翰林院乃是修身养性之地,切不可因噎废食。”

   

  胡濙略做犹豫明白过来,立刻拱手说道:“多谢于大人提醒,回去我就将谈古论今剥离出去。”

   

  谈古论今不好吗,非常好,但和翰林院的作用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殿试二甲以上的考生才有资格留在翰林院,这些人就是未来的六部尚书和阁老,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

   

  用两个人来举例就明白了,一位是有着小阁老之称的严世蕃,另外一位则是海青天之称的海瑞。

   

  两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严世蕃能成为工部左侍郎已经违背了大明的用官规矩,严嵩失势后这件事也遭到了清算。

   

  海瑞也是如此,海瑞只是一个举人,所以被外派到偏远地方担任知县,即便回到京城也不可能成为六部重臣和阁老。

   

  于谦摆手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尚书大人的性格朝堂谁人不知,大浪淘沙能经得起诱惑的方能走的更高更远,这也是陛下的意思。”

   

  胡濙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翰林院的生活是枯燥无聊的,但却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果经不起诱惑,即便为官也是祸害。

   

  顺天日报的出现极大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要,订购量节节攀升,让钱氏非常开心。

   

  钱氏这次回到京城,一则是给宫中的孙太后过寿,二则是看望家里人,报纸的事情只是顺带的事情。

   

  这种新兴事物对她却并不陌生,因为山西的山西日报出现的更早,她也有所耳闻。

   

  经过一番沟通后,钱氏通过侧门进入皇宫,见到了后宫中的孙太后。

   

  朱祁钰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只要我没看到,那就什么都没发生。

   

  孙太后对钱氏的到来很是开心,一则是因为对方的身份,这可是自己的儿媳妇,二来是可以知道儿子朱祁镇的状况。

   

  可能唯一有所不满的就是钱氏始终没能升下儿子,这成为了一个隐患。

   

  屏退下人后,孙太后询问了最近夫妻的情况,钱氏很是害羞但还是老实回答了问题,孙太后这才放下心来。

   

  “礼物我就收下了,你就陪我好好说说话,这宫里冷冷清清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钱氏开始兴致勃勃的讲起在山西的生活,在朱祁镇的支持下,大明第一座孤儿院已经完工了,数十位孤儿被送到这里生活。

   

  孙太后却一眼看穿了朱祁镇如此安排的原因,但却并没有说出来,只是静静听着儿媳妇在那里讲述。

   

  在宫里待了几天,钱氏又回家小住了两日,她的突然出现让父母都很震惊,但看到生活还不错的样子这才放下心来。

   

  等处理完京城的事情后,钱氏立刻返回山西,对于她来说,有朱祁镇的地方才是家,京城固然繁华,却远远比不上大同的庄园。

   

  归心似箭的她在路上几乎没做什么停留,十几日之后回到了大同,提前得知消息的朱祁镇亲自在门口接她,让她很是感动。

   

   

   

  

继续阅读:第八十二章 红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