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一曲悲歌
张黎明2025-11-03 16:303,478

  理想的尴尬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追求理想是人的本能,对于爱情、婚姻也不例外。但是,现实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他会把人的理想无情地毁灭。《月蚀》与其说写了一个离婚的故事,不如说表现了爱情、婚姻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的尴尬和破灭。

  对于前途无量的大学生干部于志杰来说,即使如传统观念所标榜的门当户对,也应该找一个同样是吃公家饭以至有共同爱好和情趣的伴侣,这一点似乎无可非议。然而,命运偏偏搭配给他一个不识字的、“醒来只知油和米”的、只会生孩子而不会谈论文学、美学的农民妻子,他同秀女之间深刻的隔阂似乎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而且,让他无论怎样也不能容忍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妻子竟然稀里糊涂地被大队支书诱奸了,这使本来就有的隔阂陡然增大,直至他下决心与其离婚便成为必然。

  对现实的失望和抗争使他转而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恰好年轻貌美、聪明优雅的县广播站播音员卢美玉,在这个时候进入他的视野,填补了他因婚变而产生的感情的真空。和卢美玉4年的热恋,使于志杰的心灵暂时减轻了因婚变带来的痛苦,他像童话故事中的天使一样,快乐地飞翔在理想的天空,全然忘记或低估了传统与现实的巨大威力。高举理想至上旗帜而不顾现实的结果,使男女主人公都付出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代价。热恋4年,却无法在舆论和法律的认可下名正言顺地结合,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最后不得不向现实缴械。这部小说以非常思辩的笔触,精微地阐发了理想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十分脆弱这样一个事实,为理想主义者吟唱了一曲爱情挽歌。当卢美玉未必由衷地在自己迟来的婚礼上吟诵着“蹉跎年华三十春,古城小县万千情。今日幸有同心侣,愿结秦晋步新程”的小诗,以笑当哭的时候,凄惨如丧家之犬的于志杰却舔着心灵上的伤疤,在无人知道的角落里,绝望地品尝着痛苦和耻辱。小说这样写道:

  “长夜难明,你只是盼望着天亮之后,能尽快离开县城,人不知鬼不觉地离开……

  “你这样翻腾到了天明,天明之后你又迟迟未起。你估算着县城的最后一个集市圆熟的时候,你应该给老人和孩子们买一点什么吃的东西。当然,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有着肥膘的猪肉了。……对于贫苦农村生活了一年的人们来说,过年时这一顿白生生油腻腻的肉烩菜是最佳肴馔了。

  “你一直等到了天色黄昏的时候才做好精神准备,迅速地离开这里,溜出县委的大门。你知道,这时候暮色可以当作掩体,保护着你,即使有什么不愉快的场面,也可以加以回避。而且到了年关的最后一刻,大肉的价格也会涨落到年终的最后的一个准确标码。”

  至此,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于志杰,才重新回到现实的大地上。

  从悲剧到喜剧

  人世间充满了悲喜剧,于志杰的婚变最初是悲剧,到后来发展为喜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对于于志杰来说都充满了荒谬感。小说以反讽的笔调描写了于志杰的情感经历,由悲剧转化为喜剧的曲折过程,使其批判意识更为浓烈。

  悲剧是动人心魄的。假设于志杰没有背叛卢美王,卢美玉也没有背叛于志杰,于志杰最终没有达到与何秀女离婚的目的,也难以同卢美王结合,一切都是因为外界的力量从中作梗,那么这个爱情故事只是一出哀婉的悲剧。或者两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屈从环境的压力,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而欺骗了另一个人的感情,那么这个故事则仍然是一个流行的悲剧,即使如世界名著《复活》《简•爱》,也仍然摆脱不了这样一个模式。如果小说真像这样写下去,读者也许会感受到它应有的魅力,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明显的缺陷,而且从整体上讲这部作品仍然是成功的。

  但是,作者似乎并不满足,或者说他是遵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创作,总之,他没有使小说仅仅停留在一个悲剧故事上,而是进一步写到男女主人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深刻剧变——两个人竟然双双背叛了对方,也背叛了自己,使这一出悲剧转而成为一出喜剧。

  喜剧是令人慨叹的。当于志杰与卢美玉相恋的时候,两个人情深意浓,信誓旦旦,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厮守在一起,一个说:“我要为你唱赞美诗,你是女性中的圣杰,你是百鸟中的凤凰。我会永远记住这一点,以十倍的百倍的心血去补偿。”另一个说:“你知道吗?昨晚上我激动得一夜也没有合眼,这将永远是我心灵的节日。我想得很多很多,到现在我才发现,尊敬你,佩服你,信任你,这些言辞已经容不了另一种巨大的感情。我爱你,如火如荼地爱你。……”然而,等到时过境迁,爱情如潮水一般退去的时候,两颗心的交融却变成了相互污辱,一个说:“钱,我买表已经花了。这个账你看怎么结?我结婚办事需要花钱,给你也还不上。我也不打算还你了,或者算你对我婚礼的赞助,或者就算你对我青春的赔偿。”另一个说:“什么赞助呀、赔偿呀,我根本不需要给你们的婚礼赞助,更没有责任给你的青春赔偿费!钱我是不要了,你要这样说的话,我也可以说一句:那钱权当我嫖婊子了。”

  悲剧变喜剧,就是这样容易。

  无奈的弱点

  从《月蚀》中我们看到,理想之所以那样苍白、孱弱,一方面是由于理想本身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实的无情、险恶,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性中存在着难以摆脱的弱点。无论是于志杰,还是卢美玉,最初都是那样的纯洁无瑕,完美无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在那个时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充分显示出人性的优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渐渐蒙上了一层灰尘,现实的力量越来越大,激荡的心灵疲惫不堪,这时候,他们难免要怀疑自己的追求是否正确,结局是否真能像当初想象的那样。这样一旦迫于环境的压力而松懈下来,人性中的弱点便逐渐占了上风,到最后是理想遭到惨败,现实不可阻拦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人生的悲剧!

  其实,想一想,并非只是于志杰和卢美玉遭此磨难,我们又何曾不是这样呢!当我们读完于志杰与卢美玉这个悲怆而凄婉的爱情故事,为他们夭折的爱情洒一掬同情的泪,于迷惘中反观自身所遭遇的情感或精神的劫难时,又会发现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战胜自身的弱点而如愿以偿呢?

  从人类的本质进而思索,也许被自身所累,人性中的弱点最终战胜优点,几乎就是不能逃脱的命运。正如一个人生命力无论怎样旺盛,而且也十分长寿,但是,死最终要战胜生,这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谁也抗拒不了。这样说来,于志杰和卢美玉以及芸芸众生,一开始就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这似乎是不可抗拒的事!

  已有的理想深埋于岁月的尘土之中,新产生的理想还要继续在暗夜里摸索,也注定要遭受万般磨难。但是,即使如于志杰和卢美玉们小小的愿望,也仍然闪动着人性的光辉,成为庸常生活中一道绚丽的彩虹。理想是无罪的,如果人类没有理想,活着也实在是乏味透顶。正是由于人类有其他生命所没有的灵性,才使人间如此令人挂牵,才使理想如朝霞一样斑斓。因而,即使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即使为理想而付出一切,理想仍然是闪光的。

  你别无选择

  由于不可避免的人性的弱点,可以预见于志杰即使孤注一掷或者铤而走险,最终也是难以达到实际目的的。看看吧,在背着历史重负的古城县,抑或在整个贫穷落后的大西北,有几个人会赞成他的想法和行为,支持他离弃自己的结发妻子,与有着共同语言的心爱的人结合呢?人们总是同情弱者的,即使何秀女被人诱奸,有她自己应负的一分责任,但是,她的农民身份,她的柔弱的性格,她所经受的生活上的磨难,她的三个孩子的母亲的地位,甚至连她大字不识一个的特点,都会成为别人同情的理由。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法律裁决,几乎完全一致地认为她没有什么大错,即使有也是可以原谅的,而于志杰倒是活该受到千夫所指。受过高等教育,又是国家干部的于志杰,自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敢恨敢爱,敢向世俗挑战,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婚离了5年,竟然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反对!他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儿?让他悲哀的是,5年抗争的结果正如卢美玉所讥讽的那样:“你就回去和你的猪老婆过去。”

  这就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结局,于志杰别无选择!

  退一步讲,即使于志杰与何秀女离了婚,又有多么美好的结局呢?于志杰与卢美玉结合,就真的会如想象的那么好么?生活是非常实际甚至是十分琐屑的,并不像两个人热恋时那样总是文学、美学或哲学,人性中固有的弱点,能不对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发生影响吗?假使于志杰与卢美玉幸福地结为伴侣,如果以后再出现比卢美玉更出色的人(比如陆文玮之类),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于志杰能保证自己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吗?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如果真的离了婚,于志杰的出路暂且不提,何秀女的结局难以预料。两人的婚姻问题解决了,却又会引出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问题。在时下的中国,特别是在农村,离异了的双方中总是女方的处境要艰难得多,人们之所以同情女方原因也主要在这里。生计问题随着婚姻危机上升到第一位,感情问题自然就无关紧要了,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此看来,于志杰们的失败也实在是一种必然。

  

继续阅读:粗粝的现实与温情的力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