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己目前对文学的基本认知与写作状态,同时考虑社会环境以及文学发展趋势等客观因素,这可能是我一生当中最后一部文学作品集。因此,有必要对自己的写作经历做一些简要回顾和反思,也算是给我的文学梦画一个充满遗憾的句号。
大约是由于从10岁左右开始,就阅读了一大批小说的缘故,我从小学起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那时我一边读就一边在想,这些小说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我能不能以后也写出一部小说来?我曾经将连环画册上的文字抄到本子上,舍弃画页,将其作为小说来读过。后来可能是看了作家、诗人的传记或创作谈,才大概明白要写出像样的小说或诗,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练笔过程。于是我从高一起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时不时写出一篇“小说”或一首“诗”,之后整整齐齐地抄到塑料皮笔记本上,让同学们去传看。高二时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向《人民文学》投稿,稿子后来自然是被退回来了,却意外地收到编辑一封鼓励的信。那时真是非常天真和幼稚,将自己人生理想定位为当作家,还吵吵嚷嚷地让同学们也知道了,估计他们在当笑话听。正是由于做起了虚幻的文学梦,高考报志愿时,凡有中文系的学校,能填报的都填上了,最后的结果也基本如愿:我被省城的师大中文系录取。虽然师大的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但中文这个专业,与文学与写作的关系还是十分紧密。
4年大学,完成必须的功课之余,班上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在为毕业时考研作准备,我与数位爱好文学的同学,在不停地练习写作并尝试投稿。如果将发表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我应该是其中最缺少才气的一个,其他几位同学在三四年级就陆续发表作品了,而我直到毕业时,才在《飞天》“大学生诗苑”发了一首诗。那时也真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写什么,只好小说、散文、诗歌都试试,这种打乱拳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我编这本作品集时仍然如此。如今我反思自己大半生写作,为什么作品不少,而成绩和影响却十分有限?除了缺少应有的才气之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写作上十分不专一,缺少一个主攻方向,总是什么体裁都想写,结果哪一种都无法精通。而且,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多年来还撰写了数十篇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论文,至于所起草的行政公文更是难记其数。有一段时期,我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连买了、读了近百本红学著作之后,也写出了数十篇阅读、鉴赏《红楼梦》的随笔,出版了一部《万千滋味品红楼》。近年来结合语文教辅类报纸的编辑工作,兴趣又回归到语文教学研究上,兴味盎然地写起了教学论文,也许最终还会再出版一部论文集。这样逮到什么写什么,便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似乎什么都可以去写,其实不然。
文学创作质量上乏善可陈,就只好拿数量来安慰一下自己了。20世纪90年代,应该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那时全国各地报纸纷纷开辟或扩大文艺副刊,需要大量刊登千字左右的散文、随笔,因而给文学青年提供了充裕的发表园地。由于向报纸投稿比向杂志投稿相对容易发表,而且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见报了,因而我那时便成了报纸副刊投稿专业户,其中在1994至1997年这数年里,平均每年发表都在100篇以上,数量最多的一年共发表了127篇,最多的一个月发表了16篇。如今,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的纸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曾经让无数文学青年追捧过的报刊副刊,绝大多数早已不知去向。那时我只想着自己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只要能发表出来就是成功,因而过分追求发稿率,严重忽视了在作品的品质上下功夫,结果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写稿匠”,却没有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从1985年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算起,直到我编这本作品集为止,我大约总共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七八百篇作品,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小篇什甚至豆腐块,真正有分量的作品并不多。这种情况让自己很不过瘾,觉得只有一堆小玩意,而无大部头,便算不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且,这些小东西容量都十分有限,难以承载重大的题材、主题和内容,要全景式、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生活,非长篇不可。估计大多数爱好写作的人,无论写出过什么,究竟有没有那个实力,内心都会有写一部或数部大部头作品的愿望。我作为一个坚持写作好多年的爱好者,自然也难以免俗。
在这样一种心理背景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打算,便不知不觉地萌生了。那时我还在老家所在的市委大院供职,当时我所在部门的领导张光复先生,构思了一部励志类著作,起名叫《让世界天天辉煌》,他写出了该书的提纲,但自己没有时间去完成。他翻阅了我的一本散文集之后,觉得励志类的作品,也可以用散文的笔法去写,于是便把这项工作交给我来做。我和张琦合作,工作之余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写作任务。那时媒体正热炒“知本家”这个概念,该书出版时,由运作方将书改名为《做个知本家》。全书共26万字,这应该是我所写的第一部“大部头”著作,虽然不属于文学,但为之后的长篇写作作了热身。
大约从2001年起,我便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当时起名为《万千歧路》,立意是:无论对于群体还是个人来说,康庄大道往往只有一条,而小路、岔路、歧路、邪路却有好多条,一不留神就走错路了。然而,这部小说只写了大约10来万字,就由于人物形象模糊、情节难以推进、故事结构松散等原因,尤其是艺术积累和写作功力严重欠缺,而无法正常写下去了。这样一搁笔,便是六七年时间。2003年秋天,我萌生了一个重大的想法,就是想改变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到外边的世界去闯荡。经过反复考虑并且权衡各方面利弊,我主动辞掉了原来比较稳定的工作,只身到北京谋生。那时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于是在北京一边上班一边读书,沉下心来仔细揣摩长篇小说的写法,并寻找一个适切的突破点。到了2008年,我突然感觉自己可以驾驭长篇小说了,于是便将写了半截子的《万千歧路》翻出,重新构思,重新组织内容、设计情节并安排结构,让它像模像样地成为一部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由于这次终于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功力,有了对长篇小说较为深刻的感悟和把握,因而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这部30万字的长篇顺利完成了,书名重新确定为《前途无量》。2010年4月底,趁去成都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图书展销会的机会,我带着《前途无量》的打印稿,将其交给了在展销会现场找到的书商。大约不到10天时间,书商就回复我说,他们公司准备运作出版此书。接下来便签订出版及版权转让等一系列相关协议,由于不需要自己掏钱买书号、自己印刷并发行,因而对于稿费之类的实际收益,我也就没有过分去计较。该书最后由群众出版社正式出版,到这年11月份时,书就顺利地面世了。作为一个大半生爱好写作的人,《前途无量》权且算作我的代表作吧。
这本作品集中的大部分文章属散文,主要是我近10年陆续写出来的。回想自己大半生的写作经历,散文、随笔是我写得最多的体裁。1994年我离开学校,去地区教育处教研室工作时,将自己在学校所写的数十篇散文、约10万字编为一集,书名为《无声的倾诉》,当时没有条件正式出版,就以内部交流的形式印制了一下。1997年我在市委大院工作时,张光复先生主编《爱我平凉丛书·平凉作家作品卷》,我将自己数年新写的散文、随笔,大约也是10万字编为一集,书名为《瞬间的灿烂》,这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这本作品集之所以叫《乡土的守望》,是因为我发现写来写去,大多数篇目仍然是围绕故乡、家园来展开的,就起一个有乡土气息的书名吧。我在18岁时就离开故乡,到远方的城市里生活了,为什么只要一拿起笔,仍然写不尽故土情呢?这里面隐含的意味值得深思。
现在想想,文学对于我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但这个梦依然是色彩斑斓的。我明白,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或诗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天赋、素养与能力,而我在这些方面是非常欠缺的,我最多只能算一名文学写作的爱好者。不过,做不了的作家,并不影响成为一名写作爱好者,也不影响成为一名文学作品的阅读者,我以后也许不会再写这样的东西了,但我肯定还会认真地去阅读,甚至是像专家那样去仔细研读一部文学名著。因为,读书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什么能比一本思想深刻的书,那样润物无声地打动我们;也没有什么能像文学那样,可以装饰我们梦想的天空。
感谢为这本书作序的李世恩先生,感谢所有关注我写作的朋友。
张黎明
20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