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鞫农耕文化记忆》书稿阅读随记
张黎明2025-11-03 15:333,905

  忠明君发来一部书稿,嘱咐我为其作序。他少年时曾在平凉师范学习过,我当时也在这所学校任教,却并没有给他教过课。没带过班、也没教过课的老师,学生一般是不大理睬的。但忠明后来痴迷文学,常发一些作品给我看,同时也总以学生相称,我也就以老师自居了。忠明长期供职于教育行业,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还十分热心于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应该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如果这是忠明个人的一部著作,让我作序我也就欣然领命了,但这部书稿名为《芮鞫农耕文化记忆》,书名堂皇大气不说,作者也不止忠明一人,我何德何能,岂敢轻狂冒昧为其作序?见我有不少顾虑,忠明反复申明此书非关时世,不过是数位素心文友闲散之作,因而我作个序不会有什么负面效应。对于这样的抬举,我自然是难以拒绝的,于是只好勉强来写这个序了。

  “芮鞫”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公刘》:“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大意是在西周时代,氏族首领公刘,率族人往西拓疆域到密须一带,又向芮水流域发展。诗中“芮鞠”意为芮河之外,而芮河主要流域在今之崇信县境内,因而崇信也古称“芮鞫”。崇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很深,有许多值得挖掘、写作的东西。在全市7县区当中,崇信虽占面积不大,但在外界的名气却实在不小,境内不仅有梁坡齐家文化遗址、战国于家湾古墓群、唐武康郡王李元谅行宫等历史遗存,还有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更有古槐树、娑罗树这些令人惊叹的奇异树木。崇信拥有两架塬、两道川,北边塬面较宽却草木稀少,南川山大沟深却植被繁茂,两者地形、地貌上差异较大,却恰好囊括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基本特征,因而可以说,崇信就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一个缩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崇信自古有着“公刘教穑”的传说和故事,而公刘作为农耕的鼻祖,其所创立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可以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自然也养育了崇信乃至陇东大地上的生民。由于崇信对于陇东黄土地,在认知上具有标本式的功能与作用,因而从崇信一隅来观察、记载农耕文化遗存,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部书稿正是以崇信为立足点,来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传统农业文明的,其丰富而深厚的内容,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价值,在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窃以为,这部书稿大致上有以下几方面值得称道的特点。

  其一,这是唱给传统农业文明一曲深情的挽歌。所谓传统农业,就是二牛抬杠式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真正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已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正在逐渐被以科技化、市场化、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变革。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我深信每一位在农村长大的人,尤其是命运曾经与土地紧紧绑在一起的人,无论他现在是市民还是农民,心里都会是五味杂陈。的确,传统农业如同一位默默忍受了无尽的苦难、奉献了自己所有心血的苍老的母亲,如今步履蹒跚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每一位得到她无私哺育的子孙,都应该对其充满无限的感恩之情,实在不忍心看着她逐渐离我们而去。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从内心承认,传统农业虽然劳苦功高,但毕竟有着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以及难以为继的致命伤。而携科技和市场呼啸而来的现代农业,几乎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因而无情地取代传统农业实乃历史的必然,即使我们从感情上对传统农业难以割舍,我们也无法阻挡住这时代的潮流。按照史料中有关公刘的记载,芮水两岸应该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也是传统农业文明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这里的每一抔黄土都会收藏着一段农业的故事。于是,在这新旧农业的传承、交锋和更替过程中,崇信的这批具有乡土情结的文化人,他们回眸凝望,抚今追昔,以深沉的历史责任感,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一篇篇追忆的文字,这既是唱给传统农业文明的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也是迎接现代农业文明到来的一首热情的献词。

  其二,这是对陇东高原民俗文化一次集中的检阅。陇东北接宁夏,东邻陕西,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这里曾是轩辕黄帝最早的生息地及周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戎、狄、羌等古老民族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汇入西域。各种文化的交汇、聚集和碰撞,使这里自古充满了奇异的民俗民风民情,因而陇东可以说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富矿,值得研究者不断去挖掘和整理。这部书稿在系统记录传统农业文明的同时,自然也大量地涉及到当地的民俗文化,而农业文明与乡村民俗,又往往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两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是研究陇东黄土地文化的宝贵资料。研究民俗文化,应该有许多独特的视点,而从农业文明的角度切入,既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以感受到传统民俗活动长久的生命力。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往往体现着当地人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征,而研究民俗的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对自身、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也在于更好地筹划当下并把握未来。尤其是在当今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支柱产业的情况下,一个地方奇异的民俗文化,经过挖掘梳理和适当的艺术包装之后,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因而整理以农业文明为特色的崇信乡村民俗文化,使其通过文字的方式留存下来,并且能在发展旅游业或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有所帮助或有所利用,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工作。这既是对崇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总结,同时也是对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的介绍与宣传,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效应,应该会在若干年后被时间所证明。

  其三,这是有关20世纪一段难忘的集体记忆。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别的不说,只说刚刚过去的这几十年,以改革开放为重大的标志性事件,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这部以“记忆”冠名的书稿,由于作者主要集中在40岁至50岁这个年龄段,因而有关农业文明的记忆,其实也就集中在包产到户前后的二三十年里,并且似乎以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故事为最多。之所以会集中在这一段时期,是因为从时代背景上来说,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加上当时极“左”路线的干扰等因素,使农村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最艰苦的地方,一切活动都几乎围绕吃饱肚子来进行,便成为人们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于是我们在这部书稿中,便可以读到有关工分、印版、粮票的记忆,也可以读到有关苜蓿、槐花、苦苦菜的记忆,还可以读到有关拾粪、沤肥、收炕土的记忆,这些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物品或农事,在那时无一不与吃饭或维持生计相关,几乎就是一个农民人生的全部,也是一个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全部,带有深刻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烙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着吃饭问题的初步解决,类似印版、粮票之类的东西,人们应该是不容易再见到了,20岁以下的人可能只是从长辈那里听说过,但这些东西却深深刻在过来人的记忆中,让我们终生难以忘怀。今天回忆这些东西,其实既是对过去生活的一个总结,又是给我们也给未来的人提供一种警示,那就是:吃不饱肚子的记忆并不遥远,如今我们也不过是刚刚解决了温饱而已,在我们这个至今仍然由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度里,“三农”问题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其四,这是崇信一批文化人乡土情怀的炽热表达。崇信在全市是一个人口小县,但给外界的印象是,热心文学艺术事业的人却似乎不在少处,各种文化活动也常常搞得是有声有色,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县内的文艺事业,也提高了崇信在外界的知名度。我作为一位民间人士,自然不宜在这里对其作出整体性评价,但以我平时零散的了解和感受,我认为崇信的文化人,还是很有一种人文情怀和担当意识的,他们常常于清贫中坚守理想追求,默默地为社会创造和传递着正能量。这部书稿的作者来源十分广泛,有干部、教师,也有工人、农民,有在职的,还有一批退休干部、职工,在如今社会风气十分浮躁的大气候下,他们于繁忙的工作之余,放弃休息娱乐的时间,点灯熬油地写下这一篇篇朴素的文字,不图名也不谋利,只是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尽一点力,其赤子精神令人钦佩。一个地方的文化事业要发达,既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也需要有一大批热心文化事业的人来响应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个地方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收获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总之,《芮鞫农耕文化记忆》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其重要特点并不限于我上面所列举的那几方面,而是一部既集中展示农耕文化、又具有多重学术属性的著作,有相当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它的问世,必将为传统农业文明以及陇东民俗文化的研究,增添浓墨重彩的一页。

  我本人对于崇信,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父亲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崇信工作过将近20年时间。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度过当时的困难生活时期,我们全家随父亲曾迁入南部山区的赤城村4年,是那里的水土养育了我的少年时代。我一直视崇信为第二故乡,也一直将自己当成半个崇信人,内心充满了对崇信乡亲的感恩之情。但我如今虽已度过大半生时光,却仍然平凡得如一块泥土,无力对养育我的第二故乡作出回报,于是只好应了“秀才人情半张纸”的俗语,借忠明提供的这个写序的机会,在文末聊表我作为半个崇信人的一丝心意。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衷心祝愿崇信文化繁荣,经济腾飞,也祝愿崇信乡亲早日过上小康的好日子!                                                   

  附记:此书至今未见问世,可见出书实在不易,我将“序言”收录进本书中,表明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东西。

继续阅读:后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乡土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