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零星地读过琴儿的文章,感觉她的散文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春节期间抽出空闲,集中读完了她的散文集《慢时光暖浮生》,这样的感受愈加强烈。书中的近60篇散文,虽然几乎都取材于她身边平常的事物,然而却被她写得摇曳多姿、妙趣横生而又耐人寻味。
比如写花,琴儿笔触所至,真可谓“花样繁多”,令人仿佛进入一个奇异的“花花世界”。凡她所见过、赏过的花,无论是童年记忆中的各种野花,还是当下她在家中养的各种花草,都如精灵一般汇集在她笔下,活色生香,极尽妖娆。《草花记忆》写的是装饰了童年岁月的花:“草花生命力极强,风里雨里,冷了热了都活得下去,又不挑地,沟里洼里石头缝里,逮着机会就长芽开花,花开得明丽、素朴、内敛、坚韧,开得唯我而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草花惊艳了我的时光,温柔了我的岁月,在我的脑海里种下许多美好记忆,也启迪我平静的生活,坚韧面对我生命中诸多不易。”琴儿以生花妙笔,不但细腻地描摹出各种花儿娇艳的形象,而且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花儿倔强的精神风骨,以及花的生长给人生带来的诸多启示。《野丁香》由王母宫山上一种淡紫色的野花(不知真名,姑且称其为野丁香)写起,继而写到与一位老农讨论它的名字及特点,又回忆起儿时与一位叫丁香的小伙伴相处的情景,之后出人意料地写到若干年后与过着殷实小日子的丁香重逢,由花写到人,又由人写到花,花与人两相映衬,别具匠心地写出了农家女野丁香一般泼辣、顽强的个性。《结缘百花香》一文更是曲折写尽爱花人的奇缘:因爱花而去花市买花,结识了经营花圃的回族老妈妈;因买花偶遇同样爱花的出租车女司机,双方在路边交谈爱花的心得与养花的经验;又因花盆上的一句诗“雨晴春暖百花香”而遍查史料,得知是明代女诗人桑贞白的句子,进而了解到她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周履靖的美好姻缘……。一盆花引出人世间多少因缘际会,让书里书外的人们都不由得产生无限的遐思。琴儿“用花开,结绳记事”,几乎写尽了能从花的题材铺陈、发挥的所有文章,甚至还因爱花“走火入魔”,将养花与养儿子相提并论。她一连写了两篇《养花与养儿子》:“养花和养儿子都磨人的性子,长久观察、研究、总结、探索才能找到应对的法子。”“想想养花的门道,省悟过来,不黏糊他,不轻易指责他,不替他未雨绸缪,耐心听他的想法,尊重,鼓励,儿子却越来越懂事,敞开心和我们交流,月考成绩也噌噌噌往高里蹿。”能从“养花”中悟出“养儿子”的一番道理,养花也算是达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境界。
再如写爱情、亲情、朋友情,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情景,看起来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然而琴儿却能以独特的眼光,从诸多不起眼的细节中发现人情、人性的美,读起来令人怦然心动。在《月光半床》中,她这样写夫妻间的爱怜:“一个女人,做妻子久了,有时候对丈夫就像对孩子一样,惯着,惯出些坏毛病来。同样,一个男人,全心全意爱自己的妻,久而久之,也会娇惯她,不知不觉间把那个女人疼宠成丫头的模样。”如此深刻的体验和透彻的感悟,在不经意间道出幸福婚姻的真谛,夫妻间的这种相互迁就,实在是比所谓“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动人得多。在同一篇文章里,琴儿如此写与儿子的“冷战”:“他一天天长大,便浑身是刺,眼神话语里,对我们多了提防与敌意。”“我制伏他难,他拿下我也不容易。睡着了的他,凌厉敛尽,还原成最初那个肉嘟嘟的婴儿。”一句“浑身是刺”,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儿子的叛逆,同时也点出母亲的焦虑;而一句“肉嘟嘟的婴儿”,又是多么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柔肠寸断,多少殷切期望尽在不言中。在《寻常人家》中,写夫妻俩对去世的母亲(婆婆)的怀念:“想妈的时候,他就老说这一句‘若是妈还在’,有时候会反反复复地问我——我咋梦不见妈呢?”怀念母亲的文章千千万,能比“若是妈还在”“我咋梦不见妈呢”这样质朴的言语,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表述,大概也不是很多吧;“我心软,看不得他想妈的单薄样子,便努力练出妈的十八般武艺来,给他做合口的饭菜,为他洗干净的衣,放纵他的懒散顽劣。对他好才是不负婆婆的重托吧。”弘扬孝道的文章也是万万千,但一位妻子为了“不负婆婆的重托”,“便努力练出妈的十八般武艺来”,把对婆婆的敬重转化为对丈夫的体贴,这样一种深沉的心意,实在是比一大堆庄严的承诺,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祁家三姝》一文,写的是祁静、祁云与琴儿三人之间的友情,三个才女以文会友、惺惺相惜而又彼此唱和,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诗意匮乏的时代,也算是本土文坛不可多得的一段佳话,读后令人忍不住击节赞赏。
又如写日常见闻,琴儿也是善于从一般人容易忽略、或一般写作者认为难以作出文章的小事中,捕捉到令人感动、引人深思的东西。《低处,风景独秀》一文,写的是三位普通的手艺人:总是笑意盈盈、为车主着想而又不多收费的修车师傅;貌似粗枝大叶、实则裁剪精准的缝衣大嫂;身体残疾、然而却“认真、安静”地给人修鞋的小伙子,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低处”,但是共同点是靠手艺吃饭、凭诚实立世,因而也是值得我们用心欣赏的一道独特风景。《那些清宁温和》以温暖的笔触,记录了生活中四组十分感人的画面:人到中年的儿子,用轮椅推着身体瘫痪、神志不清的母亲,10多年如一日地溜达在安定街上,“为了妈不遭罪,半辈子矮着身子活人呢”;一对爱好摄影的夫妻外出采风,丈夫怕妻子着凉,三番五次地要将身上的马甲让给妻,妻子不让,一场暴雨袭来后,马甲终于移到了妻子身上;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在医院输液,由于鼓针而让手上的渗血染红床单,大娘担心有碍观瞻,执意端着水杯、打上香皂,硬是洗净了床单上的血渍;两位70岁左右的大娘,坐在小树林的长椅上练习快板,她们娱乐了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了游人,成为小树林中十分温馨的一幕。琴儿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时也练就了一支充满灵性的妙笔,她像一个手艺高超的服装大师,似乎任何不起眼的素材到了她的笔下,都能让她出神入化地剪裁为一篇锦绣文章。
琴儿本名信彩琴,是我在平凉师范任教时的学生。她在寄书时的附言中说:“老师:30年前,我坐在教室里聆听您谆谆教诲;30年后……这本散文集,是我交给您的又一份作业。”我虽然任教时的确辅导过一批爱好写作的学生,但不敢夸口说琴儿就是我的“真传弟子”,她取得如今的写作成绩,实在是因为她的聪颖和勤奋。这已是她的第3部散文集,总体感觉她的散文创作已进入成熟的阶段,尤其在文章的构思、立意以及语言等方面可圈可点,值得充分肯定。当然,琴儿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主要问题是题材较窄,写来写去全在身边,缺乏较为开阔的视野。我祝愿琴儿保持已有的势头,同时正视自身的欠缺,在今后的写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