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泾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陇东,那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在古代,泾川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大量的传说和遗存而著称;如今的泾川,却以“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全国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美誉而闻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泾川积极致力于发展苹果产业,终于使全县成为一座大果园。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每一株果树都似乎绽放着农民的梦想,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清香,无论是村庄还是城镇,是乡里人还是城里人,都会沉浸在这无边的芬芳中。而到了金秋10月,整个泾川大地更是硕果累累,每一只苹果都呈现出红宝石般的光彩,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一种食物的神奇。没有来过泾川的人们,谁会想到贫瘠的陇东黄土地,也能出产如此精美绝伦的苹果呢!于是王母故里的传说,以及泾川农民的风采,都随着苹果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然而30多年前,刚刚包产到户的时候,走遍泾川的南北二塬,满地长的是小麦、玉米这些传统的农作物,成片的果园很少,尤其是将大块的庄稼地建成果园的更少。那时候,剜野菜、吃定量粮的岁月还未走远,饿肚子的经历还活跃在记忆里,因而农民们便把所有的气力都投入到种粮上,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打几袋粮食。那时候的人们谁会想到,一只小小的不起眼的苹果,会代替白生生的麦子、黄灿灿的玉米,承载起农民们的致富梦呢!谁会想到,几十年之后,泾川人丹心妙手,会将一种叫苹果的植物,谱写成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呢!
包产到户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乡亲们很快发现,虽然不用为吃饭再发愁了,但花钱的问题却凸显了出来:老祖宗留下来的破窑洞,早该换成一砖到顶的新瓦房了;孩子们要上中学、大学奔前程,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或者儿子已经到娶媳妇的年龄了,这彩礼钱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一切都需要大把大把的钱啊!农业社时期,故乡人给姑娘找婆家,娘家人是要亲眼去看未来女婿家的粮囤的,那时谁家有几囤粮就算是很大的财富。如今粮食不值钱了,人们看重的是有没有新房子、新家具,是手头有没有足够的钱花。时代不同了,衡量财富的项目和标准也跟着变了。
到哪里去挣钱呢?这是故乡人在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普遍遇到的一个新问题。与周边其他县区相比,泾川的农业发展条件应该算是最好的了,不过光靠种粮食,只够一家人全年吃饭,基本上没多余的钱可赚。一亩上等的地,先不管会不会遭受干旱、冰雹这样的自然灾害,就算风调雨顺,投入和管理到位,撑死也只能收1000斤左右的粮食,卖个不到2000元钱,然而扣除机耕、化肥、农药、收割、打碾等成本,也就所剩无几了!农民们都是能算这笔账的,像这样相对贫瘠的土地,并且人均也就2亩左右,仅仅靠种粮食是弄不来多少钱的。
还有什么别的挣钱门路呢?出外打工!这是乡亲们想到的最简单的出路。那时候百废待兴,基建需求旺盛,几乎所有的城市、城镇都在修建高楼,到处是一片热气腾腾的工地,这样自然便需要成千上万个建筑工。于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泾川冒出了无数个包工头,相当多的青壮年被吸引到建筑队,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去建筑工地干活,一年下来也可以拿回家数千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我老家所在的丰台镇以及张观察村,至今仍然以建筑之乡而遐迩闻名。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地给农民寻找着增收的渠道。出外打工固然可以挣到钱,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条件出去,对于留在村上的农民来说,仍然需要立足土地找出路。在经过多年反复的调研和论证之后,政府给农民找到的致富门路是: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业!泾川的海拔、纬度、土壤、气候等条件,都非常适合于种苹果,陕北苹果大县洛川等地,就是靠苹果让农民致富的。苹果素有“水果之王”、“智慧果”的美誉,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都很高,市场需求巨大。另外,苹果也便于储藏、保鲜、运输,销售周期比较长,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于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进入本世纪以来,前后历时30多年,泾川的县乡两级政府,一届一届如同接力赛似的,都把种苹果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果园面积从零发展到如今几十万亩,一跃成为全国“兴果富农”百强示范县,可以说让泾川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丰产期的苹果,1亩地在正常情况下,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左右。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主要依赖于苹果产业,还会有什么其他重大的致富项目,能让众多的农民在打工之外,获取相对丰厚的收入呢!可以这样说,一只小小的苹果,不但承载了故乡农民的致富梦,同时也重塑了陇东农业发展的轨迹。
如今看来,大力发展苹果业,提高现有土地的出产率,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惠民之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全县几十万农民奔小康的好项目,从最初到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一直不被农民们所认可。他们嘲笑和质疑政府:自古地里就是长粮食的,谁见过能栽苹果树?种这么多的苹果谁来吃呢?难道中国人以后都不再吃粮食,就靠吃苹果过日子了?
为了把苹果产业尽快发展起来,县、乡层层往下压指标,派干部专门到村上督阵,完不成任务轻者受批评,重者会影响到职务升迁,因而栽果树成了当时干部最为头疼的差事。乡里、村里为此开了无数次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人们栽果树,农民们就是不愿栽。乡上一看宣传、动员收效不大,而上头又催得十分紧,于是在无奈和焦躁之中,只好由乡上花钱买树苗、买劳力,替农户把果树栽进地里。可谁又会料到,强栽到地里的树苗还没有发芽,或者还未应付过上级的检查,就被农民们偷偷拔掉,拿回家晒干当柴烧了。这样如同拉锯似的折腾了好几年,其间采取十分严厉的处罚措施,总算让农民勉强把苹果树苗栽进地里。
按苹果园专业的管护要求,果树一旦栽进地里,就不能再套种高杆作物了,否则树与庄稼相互争肥,两者都长不好,不仅影响果树的生长,还会延缓挂果时间。然而农民们却不管你那一套,非得在果树下套种不可,于是乡上便组织人力到地里,把套种的小麦或玉米给翻了,为此干部和农民打起架也是常有的事。从理论上讲,苹果树苗栽到地里,生长三四年就会挂果,到第5年就会有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同时也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加之农民们普遍思想认识不到位,甚至其中还有人为的破坏等等,因而在最初的10多年里,大片的苹果园总是不能按时成长起来,不能按时挂果并且见到效益,这种局面大大地延缓了苹果产业的发展进程。
要让苹果真正成为能卖大价钱的商品,决不能像房前屋后的几棵杏树、桃树,让它们顺其自然地生长就行了,而是需要从各方面进行管护,技术程度比种粮食高多了。必要的管护措施和环节,大致是这样:每年冬天,或者说果树在开花之前,需要对其进行修剪,不修剪的树是难以提高产量的。开花以后需要疏花,目的是为了防止花量过大,造成果树养分消耗,因而需要把多余的、弱小的花朵摘掉,同时也增加坐果率。苹果长到拇指那样大时,又需要蔬果,如果果子太繁,就会长不大,成不了优等果,因而便卖不了好价钱。疏果之后,又需要套袋,目的是为了让果子避免灰尘污染,减少病虫侵害,使果面光洁美观。以上工作做完之后,时序也就到了盛夏,而这正是苹果生长最为关键的时节。如果遇到干旱,便需要给果树浇水;如果遇到病虫害,便需要喷洒农药,另外还要注意预防冰雹等极端天气。临摘前半月时,为了让套在袋中的苹果着色,又需要把袋子一一摘掉。摘袋后,为了改善树冠内膛、下裙枝等部位光照不足,又要在树下铺设反光膜给苹果增色,增加全红果数量,从而提高苹果外观质量。总之,将一只苹果由花蕾伺候到成熟,与把一个孩子从母胎抚育到能自己走路一样,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在这里,我顺便提一提3个人,他们都与苹果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一个叫向国科,是我小学、中学的同学。我老家所在的丰台镇,目前果园面积数万亩,是泾川著名的苹果大乡。而丰台镇大面积栽种苹果树,是从我老家所在的张观察村开始的,首先在自家地里大批量栽树的两个人,其中有一位叫向国佐,是向国科的大哥。向国科上世纪80年代初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农林部门工作,他不仅对于苹果栽植技术十分精通,同时也对其市场前景有充分的了解。向国科拥有的知识与他大哥的胆识一结合,于是丰台镇以及张观察村的第一座苹果园,便在1986年横空出世了。应该说,在全镇、全村苹果产业艰难发展的过程中,向国佐起了相当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而向国科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对其兄的支持,应该也是功不可没。
第二个叫张怀成,也是我小学、中学的同学。张怀成最初是通过从事建筑业,从一个传统的农民转变为现代企业家的。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领域取得成功之后,他把发展项目扩大到苹果产业上。然而他投资苹果产业,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乡亲们致富,用他自己在2015年全县双联行动大会上发言的话来说,就是“我要帮助他们!”于是,这样一个情怀故土、心系乡亲的人,曾经拿出了12万元,购买有机肥150吨,无偿发放给村上的果农;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村上建成了6000吨气调果库1座,以成本价让利给村上果农收购储藏果品;投资150万元购置果品包装框自动生产线1条,年生产果框10万多只,将生产的周转箱无偿提供给果农……正是由于有了像张怀成这样一批致富不忘乡亲的农民企业家,在二三产业领域掘得第一桶金之后,也投身到苹果产业,从而带动了全县苹果业的产业化经营。
第三个叫张曙明,是我的二弟。二弟小学毕业时,还处在农业社时期,家里为了保证我能有条件考上大学,就动员他到生产队干活。由于父亲是一名基层干部,1983年家里“农转非”时,父母又说服二弟留守在老家。这样,家里其他人便都脱离农村进城了,只有二弟的命运仍然与土地连在一起,所有的经济来源都要依赖土地。好在父亲当时对种苹果有些认识,便鼓动二弟在地里栽上了果树。我基本上目睹了二弟从一个只会种粮食的农民,逐渐转变为远近闻名的种果能手,尤其是成为一个在全镇能数得上、叫得响的果树技术员的全过程。每年冬春季节,二弟都要手拿一把果树剪子,走乡串户为乡亲们剪树,大多数果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老家不发展苹果产业,二弟会靠什么去致富呢?苹果将他塑造成了一位新式农民,他因苹果而成就了一家人的温饱生活。
如今走遍丰台镇以及张观察村,到处都是一片苹果园,果树掩映之处,是一年年多起来的小康屋。二弟家的小康屋是20年前修建的,应该属于村上第一代小康屋,那时的标准不太高,一般都是修一层。现在乡亲们普遍富裕了,因而不少小康屋都是修两层,并且屋子里摆放着新式家具,门前还停放着小汽车或者农用车。以前种粮食的时候,作物秸秆不是用来做牲畜的饲料,就是被充当了做饭、烧炕的燃料,而且沟里的草也被刮得净光,甚至连树也被偷伐做了燃料了。如今家家门前屋后,都有一个由剪下来的果树枝组成的大柴垛,不仅没人再下沟割草、偷伐树木了,就连作物秸秆也很少做燃料了。发展果树业,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的变迁。农民们从务果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农业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从此将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想一想,如果不是政府3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果树业产业化,如今还会有什么项目、什么门路、什么渠道,能够如此大面积地解决全县几十多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呢!
经过30多年的博弈、磨合以及不断适应,如今大多数从事苹果业的农民,内心里还是逐渐接受了政府的倡议和安排,也认为政府这么多年殚精竭虑,确实给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的确,苹果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在我国,在故乡,农民至今仍然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勤劳、朴实、善良、本分,但同时也保守、固执、散漫乃至狭隘,面对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政府有效的引导、组织和推动,他们很难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农村的现状,尤其是很难找到一条可供大多数农民都能走的致富之路,这一点不容置疑,难以抹杀。
30多年的风雨历程,让故乡人谱写出了苹果传奇。但是,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供应量的相对饱和,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的激烈竞争,我们今天所看好的苹果业,时下也遇到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因而,对于苹果之后的下一个传奇,故乡人又将会如何去谱写呢?
我相信传奇会有精彩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