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陈小平2023-06-28 10:402,077

  

  杨绍震,1895年5月生,下东长乐左杨村人。他小时练过武,又在前清秀才罗竹樵家读过私塾,可谓“文武双全”。1919年,杨绍震在亲朋族戚的资助下,考入了长沙长郡中学。在校期间,经常和内兄李芬,好友李炳荣一起,针砭时弊,讨论国家大事。

  “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浪潮波及全国。杨绍震和同学们一道走上长沙街头,张贴标语,发表演讲,举行声势浩大的浒示威,强烈呼吁“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1年,杨绍震从长郡中学毕业,回到茶陵后,一直担任小学教师。在大革命前夜,他立场坚定地站在以汇文中学为阵地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一边,担任进步刊物《自治周刊》的记者。他思想敏锐,文笔犀利,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6年,杨绍震以教书身份作掩护,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和李炳荣、李芬一道,成立了茶陵第一个农民协会。紧接着又挥师家乡下东长乐左杨村,在左家祠成立了左杨农民协会。

  在左杨,杨绍震利用自己当教师的优势办起了“农民夜校”,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他自编韵文、俗语、谚语作为教材,启发农民的革命觉悟。他时常对农民兄弟们说:“一双筷子容易折,十双筷子难折断!”村里的墙壁上到处是他书写的标语:“农民要种田,妇女要解放!”在他的带动下,妻子李云英第一个剪掉长头发,放开了缠了近二十年的裹脚。紧接着,放足,剪发,蔚然成风……

  左杨农会成立以后,杨绍震带领农协会员李丁保等骨干分子,彻底清算了当地的土豪罗健和,勒令其罚酒席30桌,将多收的租谷退还给农民。随后,又惩治了拥有二、三百亩地的大地主陈春林,勒令其减租减压息,烧毁了部分契约。

  1926年冬,旅省读书的学生回到茶陵,为熊熊燃烧的茶陵革命之火,又添了几把干柴。杨绍震以县农民协特派员的身份,带领“茶陵县旅省学生宣传队第四小队”,深入腰陂、七地、火田、高陇、秩堂等到地,进行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火种……每到一处,杨绍震和同学们一道,张贴革命标语,宣传发动群众,迅速组织农会,惩办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茶陵的大部分山村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大部分田野都回荡过他的歌声……

  打倒列强,

  打倒列强,

  除军阀!

  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

  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

  齐奋斗!

  大革命失败后,杨绍震遵照党的指示,转入地下活动。从井冈山下来的工农革命军一占领茶陵,杨绍震和陈韶、谭思聪他们取得了联系,帮助重组茶陵党组织和筹建革命政府的工作。

  1927年11月28日,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诞生,谭震林任主席,杨绍震任执行委员兼秘书和民政科长。不久,反动派结束了狗咬狗的闹剧,集中了几个团的兵力,妄图把这个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此危难之时,杨绍震挺身而出,带领赤卫队战士配合革命军奋勇杀敌。后终因敌众我寡,革命军不得不撤出茶陵城,杨绍震又主动要求担任掩护……

  工农革命军重返井冈山后,杨绍震也随着茶陵县委、政府和赤卫队战士上了山。在井冈山,杨绍震亲自聆听了毛委员的教诲,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

  1928年夏,杨绍震受党的委托,返回茶陵,担任中共茶陵县第五区区委书记,活动于茶陵和安仁边界。

  其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对潭湾山区进行疯狂地屠杀,革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杨绍震带领游击队战士,利用大山与敌人巧妙地周旋,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大的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后来,由于敌人的过于强大,茶陵西南两地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游击队缺失惨重。县委决定将革命的中心,由潭湾山区逐渐向九陇山转移。因此,县委、县工农兵政府和茶陵游击队的主力,全部转移到了茶陵和永新交界的大亚山、倒坪和樟木冲。只留杨绍震带领五区的少部分同志,在西乡坚持斗争。

  1928年冬季,斗争越来越艰难,出去活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敌人发现。但杨绍震没有退缩,而是抱着殊死的决心与敌人斗争。

  一天,他和黄志励两人一起,穿过茶陵安仁边境到界首去发动群众,不幸被安仁县的挨户团发现。为了掩护黄志励,杨绍震边开枪,边向山岭上跑,渐渐地陷入了三面是悬崖峭壁的绝境。杨绍震从悬崖上跳下来之后,摔得昏死过去……

  就这样,杨绍震落入了敌手。茶陵的豪绅肖光国、刘澹得知杨绍震抓住了,欣喜若狂,连忙带了一帮人来安仁引渡。

  五区的党组织闻讯,立即组织营救。他们让小车农协委员李丁保带路,埋伏在安仁通往茶陵的要道下东狗子岭。

  狡猾的敌人耍了个阴谋,他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绑了个假犯人从狗子岭经过,而押杨绍震的人马,绕道攸县,进了县城。

  杨绍震押回茶陵后,被关进了龙家祠。

  敌人对他施尽了法子,无论是酷刑拷打死亡相胁,还是高官厚禄来利诱,都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后来见实在没有,便只好痛下杀手……

  杨绍震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在狱中写了两封遗书,托人转给自己的家人。信中除叮嘱妻子要抚养好儿女,教育儿女“努力做好人”之外,对自己牺牲后的后事有一番详细的交待,读来感人肺腑。

  他在信中说:“……我若身去后,只请几个人抬去安葬……毋扳族戚友僧道等,以免多费资金,遗儿累女,而增债苦也……”

  1929年2月2日,一队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把杨绍震带到东门洲上。

  杨绍震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他对洣江河畔的东门古塔,背靠着古城墙,整理一下衣服,掸掉袖子上的一根草屑,理了理蓬松的头发,坦然地面对射向自己胸膛的子弹……

继续阅读:36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湘赣风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