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共产党的政策顺从民意,能“得道多助”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一大批能带兵会打仗的军事干部,在这一方面红军军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所周知,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可后来随着他的倒行逆施,黄埔军校的早期精英有一多半跑到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再加上共产党自己创办军校培养的军事人才,国民党焉有不败之理!
红军学校最早起源于各部队的教导队。
早在1927年10月,毛委员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引兵井冈山,第二个月,就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史称井冈山教导队。朱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改称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其军官教导队亦改称第三十一团军官教导队。教导队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为部队和地方培养150余名基层干部,其中茶陵就有谭家述、谭思聪、谭趋新等十几人,这些人在后来的都成了县级以上干部和师团一级指挥员。
1928年5月初,第三十一团军官教导队与工农革命军第二十九团教导队合并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大队,随后又改称红四军教导大队、红四军军官教导队。1929年1月,红四军挥师赣南,便以军官教导队为基础成立红四军随营学校,标志着红军军校的正式诞生了。
但最早挂牌的红军军校是方志敏创立的工农红军信江军事政治学校。
1927年年底,继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之后,方志敏在自己的家乡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弋横农民暴动,建立了赣东北第一支革命武装——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14团,后改为信江红军独立第一团。1929年,独立第一团发展到近2000余人,枪1200多支,地方红军及赤卫队近万人。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贫苦农民,尽管他们苦大仇深,能吃苦耐劳,革命积极性很高,但文化水平及军事素质都很低,在强敌进攻面前,极不适应,因而不得不从俘虏、投诚过来的旧军人中抽调部分人员担任基层指挥员,而这批旧军人却没有经过很好的改造,军阀习气浓重,除了雇佣思想之外,还动辄打骂、罚站战士,引起红军战士的强烈不满。这些对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军建军宗旨以及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方志敏便决定创办一所红军自己的军校来培养那些基层指挥员。1929年10月26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中国工农红军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在弋阳九区芳家墩村吴家祠堂正式成立。
1931年春,赣东北苏区的主力部队红十军已发展8000余人,地方部队也有1万多人,苏维埃区域纵横500多平方公里,达30多个县,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为部队培养更多的基层干部,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信江军事政治学校从弋阳芳家墩迁往赣东北苏区省会首府横峰葛源村的杨氏祠堂。同年秋,为纪念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两位烈士,信江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
在此期间,红四军随营学也不断完善发展。1930年1月中旬,红四军离开闽西进军赣南,随营学校转隶中共闽西特委,改称闽西红军学校,并移驻福建龙岩县城省立第九中学校园内。3月初,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将闽西红军学校扩大规模,并改称福建红军学校。4月10日,中央同意福建省委的建议,将福建红军学校收归中央办理,命名为“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址在福建省永定县太平区虎岗乡。在这前后,还相继成立了红5、红8军随营学校,红1、红3军团随营学校,赣南和闽粤赣红军学校等。1931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上述学校合并组建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9月下旬,中央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武器装备状况也越来越多样化。为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中革军委于10月17日发布命令:“现将红校组织重新变更,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改为红军大学校;以六期团改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以七期团改为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以工兵营、炮兵连、重机关枪连、防空和装甲车连改为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训练班改为游击队学校。”
1933年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编为中央红军大学——即: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校、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通信、特科、卫生、供给等4所专业学校。除此之外,另外有一所红军特科学校,主要负责培训和提高红军的特种部队,如炮兵、工兵部队的指挥员和专门人才;一所游击队干部学校,主要是培训和提高游击队干部。
至此红军学校由初创走向成熟,不仅,办学层次,形成了高、中、初级干部的一个完整的训练层次,训练内容也由单一的政治军事培训,增添发展了通信、特科、卫生、供给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门培训。
不过,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些军校中,大多是以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校、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这是为什么呢?说来还有几段插曲。
先说“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校”。郝西史,苏联的一位将军,当时在中国驻广州的领事馆担任副领事,在广州起义时英雄牺牲。广州起义是中共以苏联革命为模式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尝试,虽然最终在国内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影响巨大。中国共产党为了纪念这位牺牲在中国土地上的苏联红军将军,便将自己创办的军校——以郝西史的名字来命名,以此作为永久的纪念。
再说“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彭”是指“彭湃”,杨是指“杨殷”;他们都是广东人,工农运动的领袖。彭湃曾任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中共五届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彭湃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随后又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不久负责领导海陆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广州起义时,他被任命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土地委员。起义失败后,他继续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余部在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杨殷,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省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广州起义时,任广州苏维埃政府肃反人民委员;张太雷牺牲后,他还被任命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告密,彭湃、杨殷等在召开中央军委会议时被租界巡捕房的巡捕和警察局的包探逮捕。在狱中,他们不畏牺牲,保持气节。最后,双双英勇就义。为了纪念彭湃和杨殷,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更名为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
“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公略”,指的是黄公略,湖南湘乡人。他小时候在家乡读书时,就同情劳苦人民,好打抱不平,立下报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与彭德怀一起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投身北伐战争。1928年,黄公略和彭德怀等领导了平江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由此诞生。此后,黄公略率红五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开展游击战。他依靠地方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采取化整为零、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等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取得胜利,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的诗词中多次出现过黄公略,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这里的“飞将军”,就是暗喻黄公略。而另一首《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便是对他的直接赞美:“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就这样一位英雄善战的将军,在一次部队转移中,被敌人飞机射中了,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3岁……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亲自为他主持了追悼会,并撰写了一副千古绝唱的挽联曰:“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了缅怀这位英才,中央决定把“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
后来在长征过程中,这几所军校合并组成为干部团,随中央纵队一起行动。其中,原彭杨步兵学校编为第一步兵营、原公略步兵学校编为第二步兵营。抵达陕北后,干部团又和陕北的红军干部学校合并,又复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随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一年后,红二、红四方面军也相继抵达陕北,这些部队的军校随之也合并到了红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大改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成为了一所培养抗日军事骨干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