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骏虽然还是个新手,但是胜在是年轻小伙,技巧不行,力量来凑。好几处地下柱顶石边上的地面都是他按照许春来的要求砸下去的,处理事情还算麻利,工期没有受到阻碍,如期推进。
但是天也逐渐开始越来越热。
原本只是正午开始热,现在已经蔓延到全天都是热的人头脑昏昏。
许春来头上贴了个清凉贴,站在廊下同齐揭阳讨论关于房屋结构的问题。
齐揭阳道:“秋来堂到底有几个夹层板?怎么这个套间里面还叠着别的套间?谭家人古代还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啊。”
许春来被热的不行,焉焉巴巴地开口道:“具体多少还不清楚,但是挺多的,我小时候还钻进去过。里面有不少家当。”
这是传统家族式的惯例了,历史上道来镇不能保证绝对的太平无事,为了家族的延续,为了族谱的完整,以及祖先牌位的稳固,秋来堂内修筑了好几道隔板层,以前还试图再在下面修一个地窖出来藏人。
战乱过去,谭家依旧存在。
“那问问谭家那边的建筑师,能不能用设备对这边进行再细致的扫描一次?我们可不会用那器材,别给碰坏了。”
说的也是,异川的建筑师们原本都在国外进行建筑工作,结果因为老板回国,就把他们都带回来了,他们使用的设备可都是最新的。
有的甚至许春来都还没有见过,听说一件就上百万,设置好了就可以扫描全体。
女孩又是长长的一叹。
许春来怕热,她是南方人,从小到大就受不了夏天的炎热,一到夏天就会焉焉巴巴的,浑身都抬不起劲头。
虽然活倒是一个不少的都做了。
齐揭阳受不了她蔫了吧唧,有气无力还要硬抗的架势,把她撵出去,要她去东边叫安闻风过来,让安闻风过来看看这边大木的问题。
秋来堂东侧做的都是穿斗式(1)和抬梁式的混合,靠近山墙的地方用穿斗式,中间用抬梁式。这是明清时期大型建筑的经典式样。
因为穿斗式的网状构造虽然牢固,但是由于柱子细,为了平衡,增加柱比例,在空间上就会导致场地被切割开。
简单来说,就是家里到处都是承重柱,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空间,碎片化了。
而抬梁式虽然使用的柱子较少,但是使用的材料比较大,对木材的材需求就会比较高。而自明清开始,国内云南的百年以上的木材几乎只供紫禁城使用。
为了建筑的需要,结合自清朝开始越来越缺少大型材,从而包镶柱(2)越来越常见,民间工匠开始使用小的材料捆绑在一起,用钢圈钉死固定,达到大材的使用需要。
所以抬梁式也不便于大量的投入使用。
结合两者长处补足缺点的混合式就成了绝大多数民居所使用的大木结构。不过西侧建筑采用的是主体空间为内四界的扁作厅构件(3),也许是因为考虑到西侧是祠堂,需要的场地更大。
不同的大木结构需要不同的方式处理上面的部件,所以得先叫安闻风过来。
许春来道:“听说他们那边从一侧的穿斗式开始搭,已经快要拉起来了。”
齐揭阳这几天忙,还没有去看过,意外道:“他们进展这么快吗?小安还没跟我说过。”
“谁跟你说的?”
许春来撕下来自己头上的冰凉贴,握在手里。
“谭卿卿,她这几天总往工地跑,晚上聊天的时候跟我提起来的。”
注:(1)抬梁式与穿斗式:穿斗式与抬梁式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两种主要结构体系,大部分建筑都是穿斗式或者抬梁式。
抬梁式:使用跨度大的梁,减少柱占地面积,适合寺庙之类的建筑,但是需要更高规格的材料,所以不方便推广。
穿斗式:材料规格不高,但是柱子会变多分割面积,不利于建筑内部使用,但是由于建筑结构整体性强,抗震性更好。
(2)包镶柱:中间用一根较大的木料为心柱,四围用多块较小的木料包镶。大木料不够,要要求使用比木料更大的柱子时使用。
(3)主体空间为内四界的扁作厅构件:厅堂大木结构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