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曹家被抄
尽无穷2025-07-28 17:214,891

  田文静案因为传播的很广,所以就算发布了一些辟谣的声明,但是各种造谣还是屡禁不止。这让胤禛更破防,很是委屈,他还是时不时向宜修,朝臣抱怨。

  宜修虽早就知道事情发展,但胤禛殚精竭虑的当了一个好皇帝,却被这样污蔑,宜修也有些生气,于是喋喋不休地骂道:“他们在放什么屁,有证据吗?就造谣。张了张嘴话都不会说,干脆割掉好了……”

  胤禛一愣,感觉听了这一番骂话,自己的气消了不少,心情好些了。

  宜修气愤过后,看向胤禛,想起前世的事情,劝道:“他们说这些话没有证据,你……皇上也没有必要向别人证明根本没有的事情,要拿出证据证明的是他,不要陷入自证的陷阱。”

  之前写的那个《大义觉迷录》,是删减版的,宜修特意亲自出版,为了就是把里面的一些东西改了。虽然当时好说歹说同意了,但是胤禛一直蠢蠢欲动,想把原版再出版一次,宜修也是能感觉到的。

  胤禛被宜修一番话说的有些迷糊,宜修见状,继续说道:“如果你不想百姓议论,那就制造一个更大的流言压过去就行了。百姓没几个在意事情的真相。”

  宜修前面说的话,胤禛似懂非懂,但后面的话他听懂了。

  他右手扶住下巴,思考片刻,说:“那我放出曾静,或者支持他的人的谣言,多了总会压过去关于我的谣言。”

  宜修见胤禛听懂,笑了笑,拿起太平猴魁喝了一口,又说:“皇帝的私事,也轮不到其他人指摘吧,他们自己的私生活还不知道多乱呢。”

  胤禛拉过宜修的手,胤禛总是想和宜修挨着坐,嫌弃桌子放在中间碍事,于是挪到了塌的边上,方便挨着坐。

  这个时候刚好靠在一起。

  ——————

  雍正六年的腊月,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划过江宁城的街巷。曹家府邸前,李卫率领的一众官兵如临大敌,气氛紧张压抑。曹家,这个三代担任江宁织造,曾经门庭若市、富贵繁华的家族,此刻正面临着命运的骤变。

  李卫站在曹家府邸那朱漆斑驳的大门前,面色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他将手中的令牌高高举起,声音低沉却有力地喝道:“奉皇上旨意,今日查封曹家,所有人等,不得有误!”随着这一声令下,早已蓄势待发的官兵们如潮水般涌入曹家。

  官兵们两人一组,迅速分散到各个院落和房间。他们手中的火把将昏暗的房间照得通明,一时间,整个曹家府邸内火光闪烁,人影绰绰。每到一处,官兵们便开始翻箱倒柜,动作粗暴而急切。

  在一间布置精美的闺房里,两个年轻的官兵用力掀开雕花床上的锦被,将里面的衣物、首饰等一股脑儿地倒在地上。那些色彩艳丽的绫罗绸缎、镶嵌着宝石的精美首饰散落一地,在官兵们满是泥污的靴子下被肆意践踏。其中一个官兵拿起一支翡翠簪子,放在眼前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但在看到李卫冷峻的目光后,又赶紧将簪子扔回地上,继续翻找。

  书房里,一位年长的官兵正仔细地查看书架上的书籍,每一本都被他拿下来,抖开书页,生怕里面藏着什么贵重物品。他的动作稍显轻柔,似乎对这些书籍还有些敬畏之心。但很快,他就发现了暗格,里面藏着一些字画和信件。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东西取出,交给一旁的记录官登记。

  曹家的库房被官兵们强行打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存放着曹家多年来积攒的财物,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也价值不菲。官兵们将一箱箱的瓷器、玉器搬出来,在院子里排成一排。有的瓷器因为搬运过程中的碰撞,发出清脆的破裂声,碎片散落一地。

  在清点财物的过程中,不时有曹家的仆人被官兵押解出来,他们衣衫不整,脸上满是惊恐和无助。女眷们则躲在角落里,小声哭泣,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曹家人站在一旁,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抄家的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才渐渐接近尾声。最后,所有财物被清点完毕,登记在册。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让众人皆感意外,只抄出了几万两银子,一百多间房子,以及将近两万亩地。对于曹家这样一个久居肥差的家族而言,这实在算不上丰厚的家底。

  消息传到胤禛耳中,他不禁心生怀疑,认为曹家必定将财产转移隐匿了起来。毕竟,江宁织造这一职位,掌管着江南地区的丝绸织造与贡品采办,向来是个中饱私囊的肥缺,加之曹家平日里高朋满座,宴会上歌舞升平,众人皆身着锦衣,享用着玉食,怎么看都不该如此“寒酸”。

  于是,胤禛迅速派人深入调查。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背后的缘由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一切竟与康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熙一生曾六下江南,其中四次都由曹家接驾。每次接驾,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与气派,曹家都需精心筹备,大摆排场,从行宫的建造、膳食的供应到随行人员的招待,无一不是耗费巨资,这些大笔的花销如流水般掏空了曹家的家底。

  此外,曹家作为皇帝在江南的代言人,身负笼络江南文人的重任。在那个文化昌盛的江南地区,文人墨客云集,曹家常常举办各种诗会、雅集,以文会友,广结善缘。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要提供精美的茶酒、珍贵的文房四宝,还时常对那些家境贫寒却有才华的文人予以资助,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而曹寅与他的大舅子李煦,仗着康熙的关照与恩宠,行事作风颇为大胆。他们在任期间,频繁挪用公款,用于各种事务,即使有人参奏他们挪用公款,康熙也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看见。长此以往,曹家的亏空越来越大,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里早已空虚。

  胤禛在查明这些缘由后,虽心有不甘,但也实在无奈,最后只好宽免了曹家的这笔欠款。

  曹家众人被押解进京,一路上,寒风呼啸,众人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落魄与迷茫。到达京城后,曹家被抄家之后的待遇相较其他被抄家之人,倒是算好的。胤禛念及曹家往昔的些许功绩,在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赐给了他们十七间房,还拨了三对家仆,以供曹家人维持基本的生活。

  反观其他被抄家的人,命运却截然不同。男丁要么被斩首,血溅刑场;要么被发配边疆,在那荒蛮之地受苦受累,艰难求生。女子的命运同样悲惨,不是被发配边疆,与家人离散,在苦寒之地度过余生;就是被充入教坊司,沦为供人取乐的奴婢,从此尊严扫地,生活在无尽的屈辱之中。

  因为被下面人骗过,这辈子胤禛没有那么轻易放过曹家,但是念在之前他们为康熙进献好东西的份上,胤禛只是将曹頫的管家斩首,曾经嚣张跋扈仗着曹家的势力欺负底层人的人,也都被斩首了。曹頫戴枷号一年,剩下的其他人就都放了。

  倒是和上辈子差不多。

  摊子了,花费不是一般的多。曹寅本身不是长子,因为和康熙的关系继承了职位,而曹頫又是过继,这些在一个大家族内部都不是小事,要想减生活水平一帮人能先打起来,所以没手腕的人只能到处弄钱,但曹頫根本不怎么管事....也就成这样了。

  按理说,两万多亩地,三年里慢慢卖了也能补上亏空,但涉及的利益多,卖那个也不行,卖这个的也不行,曹家其他既得利益者不会允许把地和房子卖了,最后只能坍塌。

  曹颙生前能力非常好,只在任2年就偿还了一半的债务,康熙帝三次下旨褒扬并让到京陛见,可惜最后英年早逝。

  曹頫倒是文采好,字也好但是不通事务。

  不过这些事情也都过去了。

  李卫也因为这个原因回了一趟京城。

  胤禛在当天晚上来找宜修的时候,顺势就谈起了李卫。

  “好臣真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好臣。之前他的两个堂弟在老家,作威作福,结果就被他派人抓到了浙江,直接圈禁了一年。”胤禛语气诚恳:“所以我一有好东西,就给他们几个都送去了,我不能辜负这些忠心于我的人。”

  宜修:“你是什么样,他们就是什么样,如果没有一个明君,他们也就是海瑞,有明君才有良臣。”

  “噗。”胤禛笑了:“你这是在拍我马屁?”

  “也不算是吧,我还真是这样想的。”宜修深刻的指导有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性,但凡摊上一个不那么好的领导,或者说是皇帝。

  你不仅要为他办事,还要替他背锅,而且还要受他的怀疑,很多为民请命的好官,就这样平白无故死在了皇权之下。

  说的话是真是假,胤禛心里自然能听出来,他感觉瞬间舒畅了许多。

  “唉…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他老是找他其他同事的事,田文镜,鄂尔泰都被他说过,他和他的那些同僚关系好像都很不好,我和他说了好几次,他也不改。”胤禛对此很是烦恼,毕竟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如果李卫比他活得久,之后又该如何立足呢?

  宜修想的是,李卫按理说和田文镜,鄂尔泰他们没有理念上和利益上的冲突,有没有可能吵架是为了明哲保身呢?毕竟不能结党才能被皇帝所信任,再怎么说,他也曾经是明朝的锦衣卫的后代。

  “不过,弘晖和我很像,应该会善待他们。”胤禛很快又想通了,自己儿子是什么人,他还是清楚的。

  “你还是活得久一点吧。”宜修最后来了这么一句。

  毕竟上辈子,雍正嘱咐过乾隆,让乾隆善待的那些臣子他都没有听,不过当时雍正也是没得选了,就和这辈子一样。

  ——————

  “马上是年节了,弘晖东西寄出去了吗?”宜修张罗着宫内年节的事务,也没忘了给弘晖准备东西送去。

  江福海:“早已送去,现在应该到了。”

  “那就好。”宜修打开一礼单,清点起来。

  鄂尔泰从巡府变成了总督,虽然这个词是胤禛造的,就和田文镜当时的河南总督一样,但也体现出了他对鄂尔泰的重视。

  胤禛后来又觉得光一个河南算什么总督呢,于是就把山东也划给了田文镜,田文镜就成了河南山东总督。

  鄂尔泰这么多年为了改土归流,三个省到处走,虽然身边有妇联科学院的人帮扶着,但是身体到底是不好了,毕竟他年纪也大了,这次病倒了。

  胤禛特意写了一封信替他祈福:“朕想到你这么劳累,实在是于心不忍。唯有用诚意祈求上苍厚土,祝福你多福多寿多男子平安如意。”

  古往今来,可没有几个皇帝祈求上苍保佑自己的臣子平安健康。

  鄂尔泰知道之后更是感动的一塌糊涂。

  后来鄂尔泰的病康复了,胤禛知道之后大喜过望,于是又写了一封信:“我问了那些回来禀报的人,知道你现在病已经好了,精神也好了许多,就像如获至宝一样高兴。”

  而在河南任职的田文镜,也很忙,但也会经常和人聚会,主要是和下属讨论一下事情的安排,之后就会聊一些平常的事情。

  雍正对他十分的宠爱,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恃宠而骄,从来没有做出格的举动,也没有做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为官清廉没有黑点,对于雍正的新政贯彻落实到彻底,完全是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这一天他清闲下来,和自己的下属杨文乾在讨论完事务之后,开始谈论琐事。

  田文镜:“我记得你是正白旗出身吧?”

  杨文乾:“是,您还记得。”

  田文镜:“唉,要是我也能升到上三旗就好了。”

  杨文乾:“那您和皇上说一下呗,皇上应该会同意的。”

  田文镜摇了摇头:“算了,这种事还是不麻烦皇上了。我现在更担心的是我那两个女儿,现在不是出台了新的律法吗?她们现在已经可以继承我的遗产了,只是我之前也没教过她们如何从宗族手里保下遗产,只把她们当女儿教养,现在两个人早就出嫁这么多年了,我这也没有机会教她们…”

  杨文乾:“那您可以让夫人去啊,而且我也见过您的两位女婿几面,感觉人都挺不错的,有他们应该也成。”

  田文镜更愁了:“我家夫人哪知道这些?而且自己的和别人的就是不一样,我担心我那两个女儿会被骗,唉…”

  杨文乾:“您的大女儿不是管家的一把好手吗?而且在家里的地位也挺高,我感觉不用您担心,到时候让他们姐妹俩相互扶持也行啊。”

  田文镜还是觉得这不是解决的最好办法:“我再想想其他法子吧。”

  最后他决定,让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进入官学学习,反正皇后娘娘建立的女子官学没有任何出生和年龄的限制,他也旁听过那里的课程,确实十分有用。

  田文镜本来是汉军镶蓝旗出身,属于下五旗,不过他是想让自己的家族被抬进上三旗,不过他思前想后,一直都不敢和雍正提。

  直到杨文乾升任广东巡抚的时候要回京述职,才把田文镜的这些忧虑说了出来。

  胤禛大吃一惊:“他怎么不直接和我说呢!”

  杨文乾:“田大人实在是不想麻烦皇上。”

  之后胤禛就写信责问田文镜:“为何不以实相告?你我君臣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不直接和我说呢?”

  胤禛生气的点在于,田文镜的事情自己居然得通过别人知道,心里还写了:“朕甚嗔汝!”

  年羹尧,隆科多表示:千万不要信他的!

  最后,田文镜被雍正从镶蓝旗抬到了正黄旗,皆大欢喜。

  宜修知道之后哈哈大笑,然后和绘春以及剪秋说:“这就是田文静的分寸感,皇上可以赏他,但他绝对不主动要,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剪秋却撇撇嘴不太赞同:“这样的君臣关系感觉怪怪的,还是主子您好,不需要那么多的隔阂。”

  宜修听到这么说自己自然高兴:“你这么说我是挺高兴的,但是那也算不上是隔阂吧,毕竟古代的君臣不都是这样吗?”

  绘春:“主子,是归是,但是那种关系到底是不如我们和您的关系。”

  两个人一唱一和,哄得宜修很开心。

继续阅读:第234章 年后清闲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陷于缧绁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