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破冰
尽无穷2025-08-05 14:454,752

  在紫禁城那红墙黄瓦所围就的天地里,弘昼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迎来了他十一岁的生辰。在这深宫内院,十一岁的年纪可不寻常,意味着他即将步入成家立业的人生新旅程,也预示着他要逐步承担起更多皇家赋予的责任。

  一直贴身照料弘昼的李嬷嬷,这些年对他关怀备至,从咿呀学语时的悉心呵护,到蹒跚学步时的紧紧跟随,再到读书识字时的耐心陪伴,桩桩件件,都饱含着深厚的情谊。正因如此,雍正帝特意下旨,将李嬷嬷封为李贵人。

  这消息传来时,李嬷嬷正陪着弘昼在庭院中漫步,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当宣旨太监念完旨意,李嬷嬷先是一愣,随即眼眶泛红,激动得身子微微颤抖,她缓缓跪下谢恩,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奴婢定不负皇上隆恩。”

  弘昼也满脸欢喜,连忙扶起李贵人,说道:“嬷嬷,以后您便是贵人了,可别再像从前那般行礼。”

  李贵人眼中含泪,轻轻摇头:“三皇子,这可使不得,尊卑有别,哪能说改就改。这么多年,嬷嬷看着您长大,打心底里高兴,如今又蒙皇上这般厚恩,嬷嬷不知如何报答才好。”

  弘昼拉着李贵人的手,撒娇道:“嬷嬷,您对我来说,就像亲娘一样,如今您封了贵人,往后的日子,咱们更能好好相伴了。”

  李贵人抬手轻轻摸了摸弘昼的头,感慨道:“三皇子长大了,都懂得说这些贴心话了。往后啊,嬷嬷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照顾您,只盼着您能顺顺利利,早日成家立业,为皇家争光,一直过好日子。”

  去年,在遥远的沿海地区,一场因海禁政策解封而引发的商业浪潮正在蓬勃兴起。

  随着那道解禁旨意的传达,海风似乎都变得更加自由。

  去年伊始,沿海的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那些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不再受海禁的束缚,驾驶着自家的渔船,驶向更为广阔的海域,捕捞着更为丰富的海货。

  而那些嗅觉敏锐的商人们,更是不甘落后。他们四处奔走,招募船员,筹备船只,将内陆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海边,装上大船,驶向海外。

  码头上,一位年轻力壮的搬运工小赵,扛着一箱瓷器,一边走一边跟身旁的老张唠嗑:“张叔,您说这海禁一开,咱往后的日子是不是要大变样啦?”

  老张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那肯定的!我听那些出海回来的人说,外头的人可稀罕咱的丝绸和瓷器了,价钱给得高着呢。咱们多搬些货,船主赚了钱,咱的工钱说不定也能涨涨。”

  不远处,船主王大海正扯着嗓子指挥:“大伙都麻溜点,别毛手毛脚的,这些可都是宝贝!”

  一旁的账房先生小李凑过来,小声道:“王老板,这次咱们进的这批货,可花了不少本钱,您说能赚多少啊?”

  王大海自信满满地拍了拍小李的肩膀:“放心吧!我都打听清楚了,这次出海,只要顺顺当当的,保准能赚个盆满钵满,到时候少不了你的好处!”

  在众多投身海上贸易的人中,有个叫林羽的年轻商人,他出身贫寒,却有着一腔热血和非凡的商业头脑。

  林羽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薄产,又四处借了些银子,凑够了本钱购置了一批上等的丝绸。

  他亲自跟着商船出海,一路历经风浪。有一次,船只遭遇了暴风雨,海浪像猛兽一般拍打着船身,不少船员都吓得脸色惨白。

  林羽却镇定自若,和船长一起指挥大家稳住船只,最终成功度过了危机,他没有退路。

  到达目的地后,林羽带着丝绸来到当地的集市。

  一开始,当地人对这些丝绸只是好奇地观望,林羽便亲自演示丝绸的柔软与坚韧,还展示了用丝绸制作的精美服饰。这一下,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订单像雪花般飞来。短短几天,他带去的丝绸就销售一空,不仅还清了借款,还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利润。

  林羽带着这笔钱回到家乡,又开始筹备下一次的出海贸易。他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海上贸易。

  而在这股热潮中,有个叫苏瑶的女子也参与了进来。苏瑶此前在京城的妇联任职,因工作出色,被调任到沿海地区当官。刚到任时,苏瑶就敏锐地察觉到海禁解封带来的巨大商机。她深知,若能合理利用这机会,不仅能为自己带来财富,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造福百姓。但她身为朝廷官员,直接参与商业活动多有不便。于是,苏瑶暗中联络了几位可靠的商人,与他们合作。

  起初,苏瑶便遭遇了诸多阻碍。当地官场以男性为主,许多官员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瞧不起女性,对苏瑶提出的商业合作计划嗤之以鼻。一次商会筹备会议上,一位资深官员满脸不屑,嘲讽道:“苏大人,这商场之事,向来是我们男人的天下,您一个女子,还是少掺和为妙,别到时候误了大事。”苏瑶并未动怒,而是镇定自若地回应:“大人此言差矣,能力无关男女,只看谁能洞察商机,推动发展。我既然提出计划,自然有十足的把握。”

  为了立威,苏瑶决定先从小事入手。在物资筹备阶段,有个供应商企图以次充好,蒙混过关。苏瑶得知后,当场查验货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供应商的行径,并依法严惩。此事迅速传开,让众人见识到了她的果断与强硬。

  苏瑶凭借自己在京城积累的人脉和对市场的独特见解,为商人们出谋划策。她建议商人们在采购货物时,注重品质的同时,还要丰富种类,除了常见的丝绸、茶叶、瓷器,还可以收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

  在船只筹备方面,苏瑶利用职务之便,协调各方资源,帮助商人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在一次筹备出海的关键时期,船主们遇到了船员招募不足的困境,苏瑶得知后,亲自组织当地百姓进行宣传,详细讲解出海贸易的前景和收益,吸引了许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踊跃报名。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在背后散布谣言,说她是为了谋取私利。苏瑶没有退缩,她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将每一笔账目都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

  在苏瑶的推动下,她参与的商船顺利出海。当商船满载而归时,船上的货物在当地市场大受欢迎,收获了丰厚的利润。苏瑶并没有将这些财富据为己有,而是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当地的公益事业中,修建学堂、改善民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她的参与,让海上贸易的浪潮中又增添了一股独特的力量,一艘艘商船扬帆起航,白色的帆影在海天之间渐渐远去,带着沿海地区人们的希望,也带着商人们的勃勃雄心,开启了海上贸易的新征程,为这个时代添上了一抹充满活力与变革的色彩。

  天色渐暗,云层在天际肆意铺展,将夕阳的余晖筛成丝丝缕缕,给紫禁城镀上了一层柔和的暖光。

  宜修彻底结束了女子官学的授课,在和女学生们告别之后,步履匆匆地朝着养心殿走去,她的心中揣着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计划,脚步都透着几分急切。

  踏入养心殿的那一刻,宜修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激动。

  海禁解封后的这几个月,朝廷的财政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多余的入账虽说不算丰厚,却也如星星之火,让宜修看到了国家经济腾飞的希望。她决心借此良机,说服胤禛开展官方出海贸易,为大清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皇后?”胤禛的声音从殿内传来,带着几分意外与疑惑。苏培盛通报宜修到来时,胤禛的心中泛起一丝涟漪,曾经熟悉的身影,此刻竟让他觉得有些陌生。

  “进来吧。”他放下手中的奏折,抬眼望向殿门。

  宜修稳步走进殿内,还没等胤禛开口,她便熟稔地走到椅子旁坐下。

  昨日在神乐署观看舞蹈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那些舞女身姿轻盈,手中的绸缎如灵动的游龙,在半空中肆意飞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拿捏着力量与节奏,宛如仙子下凡。此刻回想起来,宜修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身为皇后,不向皇帝请安就随便坐下,合礼吗?”胤禛的声音骤然响起,带着几分威严与不悦。他凝视着宜修,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情绪,有对她行为找借口的不满,也有许久未深入交流的生疏。

  “啊?”宜修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也没有动作,口上行礼道:“臣妾给皇帝请安,现在我能说话了吗?”

  她抬眸望向胤禛,眼中满是坦然与无畏。

  胤禛没有立刻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宜修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心中暗自嘀咕:“今天这是怎么了?平日里也不见他这般较真。”

  “没事。”片刻后,胤禛重新低下头,继续翻看奏折,可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自己也说不清为何突然对宜修这般态度。

  宜修见状,也不再纠结,直接切入正题:“我最近听说,海上交易获得了不少税收?”她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谁知道他们有没有私藏税银呢?如果朝廷派人进行海上贸易,一定会有更多的税收,你觉得是不是?”说到这儿,她微微前倾,眼神紧紧锁住胤禛,生怕错过他的任何一丝反应。

  “你好像,对于海外事情很感兴趣?”胤禛放下奏折,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深邃地看着宜修。他心中暗自思忖,宜修为何对海外贸易如此上心?

  “那当然了!”宜修双手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对经济发展有好处呀,现在咱们清朝生产已经有些过剩了不是?东西太多又没人买,其实主要是百姓们太穷,没钱买这些东西,经济起来了,不就有人买了吗?而且还可以卖出去,卖出去获得银子经济不就又增长了,还能带动就业。”她一口气说完,微微喘气,眼神中满是期待,希望胤禛能认同她的观点。

  胤禛抬手示意宜修停下,无奈地笑了笑:“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宠溺,心中却在思索着宜修的提议。其实在此之前,十三弟也曾向他提出过类似的建议,组建官方团队出海贸易,如今宜修又旧事重提,看来此事确实值得深入考虑。

  宜修见胤禛脸色松动,心中暗喜,知道此事有了转机,便不再多言,转而放松下来,主动和胤禛聊起了其他事情。

  “唉呀,我和你说这段时间我快累死了。不过很有成就感!”宜修握拳,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开始兴致勃勃地和胤禛分享这段时间发生的各种小事。她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让胤禛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

  “我最近还听说了一个八卦……”宜修神秘兮兮地凑近胤禛,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什么八卦?”胤禛被她的神情逗乐,不自觉地配合着问道。

  “听说礼部因为压力大,有好多人不想去礼部任职,因为在礼部任职的人很多都病倒了。”宜修绘声绘色地说道。

  胤禛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看来得多招点人了,人多是不是也能分散一些。”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朝政的关切。

  “我还和你说呀,这不是春天了吗?我就去桃花林看桃花了,结果在桃花树上发现了桃胶,我把它放在粥里,还熬着喝来着。”宜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不过呀,我之前把粥给你送过来,你怎么没喝呀?”她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失落。

  胤禛听到这话,心中一紧,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生气的场景。那时自己正生宜修的气,看到她派人送来的粥,满心的委屈与愤怒,一怒之下便让人把粥送了回去。如今回想起来,他心中满是愧疚,却又拉不下脸承认,只是淡淡地说道:“当时不饿。”

  “唉,我今天打算做西方人吃的那些牛排,好不容易才找到两块比较嫩的牛肉,晚上过来和我一块吃吧。”宜修的眼中满是期待,她特意让人花了好长时间调制了黑胡椒酱,还做了劲道的鸡蛋面,就盼着能和胤禛共度一个温馨的夜晚。

  “好啊。”胤禛心中暗喜,脸上却依旧保持着沉稳,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对了,我在坤宁宫的花园里,居然发现了小水池,那里的水很清澈,还吸引来很多小鸟。可能是上次下雨积下的水。不过很快就没了。”宜修回想起自己发现水池时的兴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胤禛看着她,也忍不住笑了:“下次什么时候出现,叫我也过去看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仿佛又回到了他们新婚燕尔之时。

  “当然好啊。对了,你除了牛肉有没有别的想吃的?素菜呀之类的。”宜修关切地问道。

  “自从改革了整顿了内务府那些人,我现在也没必要非吃素菜了。”胤禛又想起了这件事,看向宜修的眼神愈发柔和。多亏了宜修的提醒,他才下定决心整顿内务府,如今宫中开销减少,他也能吃得更舒心些。

  一顿晚饭过后,两人的关系悄然破冰。柔和的烛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房间。

  宜修之所以如此执着地推动海禁开放,改善经济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是她预见了未来的危机。她深知清朝末年因国力衰弱,被俄国等列强肆意欺凌,大片国土沦丧,蒙古地区独立,无数百姓惨遭杀害。

  土地的减少意味着资源的匮乏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她决心改变这一切,通过海上贸易,逐步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避免失去土地的悲剧再次上演,为大清的未来筑牢根基。

  此刻,她看着以前吃着正香的胤禛,收敛了思想。

继续阅读:第240章 前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陷于缧绁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