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江宁织造
尽无穷2025-07-28 17:194,365

  皇宫这边。

  胤禛果真按照宜修所说,开始在朝堂上以全新的方式夸赞她。他站在龙椅前,目光扫过殿内的群臣,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与坚定

  “朕的皇后不仅仅足智多谋,而且身强体健,顶天立地,值得六下所有女人来学习的榜样。”

  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他们从未听过皇帝如此夸赞皇后,更何况是用这些形容男子才常用的词汇。然而,面对胤禛的威严,他们只能齐声附和:“皇上英明!皇后娘娘贤德无双!”

  毕竟现在这个皇帝,对待官员可从不心慈手软,大可不必在这件事上和皇帝对着干。

  胤禛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下令将此事刊登在朝廷的报纸上,大肆宣扬皇帝与皇后的美好品德,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报纸一出,举国上下无不为之震动。百姓们纷纷议论,皇后娘娘不仅贤良淑德,更是才智过人,甚至能与男子比肩。这样的皇后,实在是前所未见。

  宜修得知此事后,忍不住摇头失笑。

  不过也因为报纸的消息传播,很多人开始议论,皇后身为女人,怎么能干政,掌管部门,做这些男人才做的事呢?

  胤禛在朝堂上对宜修的夸赞,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朝臣们虽然表面上附和,但私下里却议论纷纷。尤其是那些保守的官员,对宜修“干政”一事颇有微词。

  “皇后娘娘虽然才智过人,但毕竟是女子,怎能插手朝政?这岂不是乱了纲常?”一位年迈的御史在退朝后,低声对同僚说道。

  “是啊,皇后娘娘掌管检查处,妇联,还有科学院还不够,甚至还插手科举、赋税之事,这未免有些越界了。”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这些议论很快传到了宜修的耳中。她坐在坤宁宫内,手中捧着一杯酸奶,神情淡然。

  剪秋站在一旁,神情有些愤愤不平:“主子,那些大臣们真是太过分了!您为朝廷做了这么多事,他们却还在背后嚼舌根!”

  宜修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剪秋,不必在意。他们不过是习惯了旧有的规矩,一时难以接受罢了。”

  与此同时,民间的反应却与朝堂截然不同。朝廷的报纸将宜修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百姓们对这位“才智过人”的皇后充满了好奇与敬佩。

  “听说皇后娘娘不仅贤良淑德,还亲自掌管检查处,开启了女人部门妇联和科学部,真是了不起!”一位市井小贩对身旁的顾客说道。

  “是啊,皇后娘娘还写了书,教导女子如何自立自强。这样的皇后,真是前所未见!”顾客点头附和。

  然而,也有一些保守的士绅和读书人对宜修的“越界”行为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女子应当恪守妇道,相夫教子,而不是插手朝政。

  “皇后娘娘虽然才智过人,但毕竟是女子,怎能插手朝政?这岂不是乱了纲常?”一位士绅在茶馆中愤愤不平地说道。

  “是啊,女子应当以贤良淑德为本,怎能与男子比肩?”另一位读书人附和道。

  ————

  面对朝堂和民间的议论,宜修并未急于辩解,而是选择以行动回应。

  她继续推行自己的政策,建设妇联与科学院,继续亲自编写《女人传》,旨在对女人进行思想教育。

  加入的各位女人读者的思想与见解后,很多人的不满更严重了,这其中有男有女。宜修却不在乎,反正不管写什么有可能被失传,趁现在放开了写又怎么样?

  一天,宜修在坤宁宫内召见了几位女官。她坐在主位上,神情严肃:“近日朝堂和民间对女人干政一事议论纷纷,你们有何看法?”

  一位女官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皇后娘娘,臣以为,女人参政并非不可,只要能为朝廷和百姓谋福祉,便是好事。”

  另一位女官也附和道:“是啊,皇后娘娘的才智和胆识,早已超越了寻常男子。那些议论不过是保守之人的偏见罢了。”

  宜修点了点头,语气坚定:“你们说得对。女人并非只能相夫教子,我们同样可以为朝廷和百姓做出贡献。从今日起,我需要你们的帮助,用实际行动证明女人的能力。”

  而且参政就是参政。

  ————

  与此同时,胤禛也在朝堂上力挺宜修。他站在龙椅前,目光扫过殿内的群臣,语气中带着几分威严:“朕的皇后不仅才智过人,更是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你们若是再有非议,便是对朕的不敬!”

  朝臣们闻言,纷纷低下头,不敢再多言。他们知道,胤禛对宜修的支持是坚定不移的,任何反对的声音都会引来皇上的雷霆之怒。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宜修的政策逐渐显现出成效。

  生产力得到发展,女人的地位得到一些提升,她们参加的社会生产不再是织布等家庭中的工作,而是渐渐向外扩散,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那些曾经对宜修“干政”一事表示不满的一些人,也逐渐改变了看法,当然还有一些人依然不满,不过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也没什么办法。

  宜修打算继续为天下女人谋福祉,打破那些无形的枷锁,接下来她的计划是建立女人学校,之前只是在妇联以培训的名义建立学校,也该慢慢正式成立了。

  而胤禛,也在她的影响下,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贤良淑德”掩盖的女人。

  毕竟之前那些从妇联派出去的女子,工作能力特别强,而且她们更多的依附于皇权。

  他知道,宜修是一位真正的治国之才。

  ——

  弘晖离开河北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山西。

  在山西的一个镇刁上,弘晖遇到了一位地方官员的接待。这位官员表面上对弘晖恭敬有加,但实际上却在暗中欺上瞒下。他告诉弘晖,当地的百姓生活富足,税收合理,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弘晖在私下走访了几户农家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百姓们生活困苦,税收沉重,甚至有人因为交不起税而被迫卖儿卖女。弘晖心中愤怒,但他并没有立即发作,而是继续深入调查。

  经过几天的调查,弘晖终于揭开了这位官员的真面目。原来,这位官员不仅贪污受贿,还勾结当地的富商,欺压百姓。弘晖立即下令将这位官员逮捕,并上报朝廷,都察御史很快带着人来了。

  之后,弘晖因为暴雨,又在山西的一个小镇上停留了几日。

  他换上普通百姓的衣裳,带着随从在街头巷尾走访。

  弘晖以普通商人的身份拜访了当地的县令。县令见他衣着普通,态度傲慢,甚至暗示他“孝敬”一些银两,才能顺利做生意。弘晖心中冷笑,但并未表露身份,而是暗中记下了这位县令的所作所为后离开。

  离开镇子后,弘晖立即派人将这位县令的罪行上报朝廷。不久后,这位县令被革职查办,百姓们拍手称快。

  不过这也是之后的事了。

  ————

  宜修和胤禛时常给弘晖写信,弘晖也总是及时回信。

  于是,每到夜晚,宜修与胤禛二人便多了一项温馨的日常——在柔和的烛光下,他们并肩而坐,读着弘晖的回信,或是一同执笔,给弘晖回信。

  ——————

  这天,因去年进贡的绸缎竟以次充好,这等欺君之罪,引得龙颜大怒,雍正帝当即下旨罚去他一年俸禄,并责令其必须亲自督运贡品赶赴北京,以赎前愆。

  曹家在运送贡品的途中,又因敲诈驿站被当地官员告发。雍正帝得知此事,怒不可遏,打算下旨,将曹頫革职查办、抓人入狱,还要抄了曹家满门。

  消息传到宜修耳中,她掐指算了算日期,不禁喃喃自语:“不对呀,不应该是去年?”可转而又一想,去年宫里诸事繁杂,或许是皇上实在腾不出手来处理曹家的事。

  说起这曹家,曾经也是显赫一时,其家族的兴旺,皆源于一个女人——曹家的祖母孙氏。当年,孙氏曾是康熙皇帝的奶娘。康熙自幼由奶娘们悉心照料,后来还不幸染上麻风,那段艰难岁月里,正是奶娘们始终陪伴在侧。因此,康熙对这些奶娘心怀无尽的感激之情。待康熙掌握大权之后,对奶娘们及其家人都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与补偿。

  在众多受恩的家族之中,曹家之所以格外突出,一来是因为曹家在诸多事务上做得极为出色,孙氏的丈夫曹玺是个文武全才,他和他的父亲曹振彦,也就是曹寅的祖父一起跟随摄政王多尔衮在清军入关时立有战功。御前侍卫、立有战功、又是多尔衮和孝庄看重的人,被授予了江宁织造的肥差,后面康熙信任曹家也是有他奶奶孝庄的缘故,二来后世曹雪芹以曹家之事为蓝本,改编创作了那部千古奇书《红楼梦》。

  孙氏与康熙感情深厚,康熙选孙氏的丈夫曹氏担任江宁织造一职,从此,江宁织造便肩负起为皇帝进贡各种珍奇异宝的重任。

  但这江宁织造的职责,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曹家深受康熙信任,在江南地区,他们还充当着康熙的耳目,暗中监察官员的一举一动、政策的落实情况,乃至庄稼的收成好坏,而后再将这些消息直接秘密汇报给皇帝。与曹家担任同样特殊使命的织造,还有苏州和杭州的织造。

  孙氏的丈夫在江宁织造这个位子上兢兢业业干了22年,之后将这重任传给了儿子曹寅。曹寅曾是康熙的伴读,两人自幼相伴,情谊深厚。虽说曹寅并非长子,却也凭借着这特殊的关系,顺利接任了江宁织造。

  康熙这一生曾5次南巡,其中有4次都驻跸曹家。曹寅为康熙操办了诸多皇家事务,采买珍稀物品、刊印书籍典籍等,无一不精心筹备。朝中大臣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曹寅都要代表皇上去随礼;寺庙举行法事,他也要代表皇上布施银子;江南一旦遭遇灾祸,曹家总是第一时间慷慨解囊捐款赈灾。曹寅俨然就是皇上在江南的代言人,所以康熙南巡驻跸曹家时,用的皆是顶级规格的物件。可内务府的预算有限,曹家又不敢有丝毫怠慢,只能自掏腰包填补费用。曹寅一年的俸禄不过105两银子,为了招待皇上,他只好挪用公款,这也导致曹家财务出现了大量亏空。

  康熙对曹家的亏空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念及多年的情分,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康熙特意安排曹寅担任巡盐御史,好让他有机会弥补亏空。康熙晚年,在康熙五十五年的时候,曹寅曾向康熙如实坦白,自己已经亏空了190万两。那时,康熙与曹寅的情谊深厚,康熙甚至曾派人快马加鞭送金鸡纳霜给曹寅治病。加之康熙晚年政务有所松弛,便没有追究曹寅的亏空之责。只是可惜,尽管康熙要求九日之内必须将药送到曹府,却还是晚了一步,曹寅最终还是死于疟疾。临死之际,曹寅满心愧疚,对康熙说道:“臣造成如此巨大的亏空,即便身死,也难以瞑目。”或许他心里明白,康熙虽一直宽容以待,但康熙年事已高,新皇登基之后,曹家的命运怕是凶多吉少。

  曹寅死后,他的长子曹禺继承了江宁织造之位,可谁能料到,仅仅两年之后,曹禺也不幸离世,只留下一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因无法确定孩子的性别,江宁织造之位一时难以传承。康熙念及曹家的情谊,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曹寅的侄子曹頫过继过来,延续曹寅的血脉。后来,遗腹子出生,取名曹雪芹。

  曹頫接任江宁织造后,经济上继续出现大量亏欠。

  时光流转,康熙一朝落下帷幕,曹家作为旧臣,与新皇帝的关系也逐渐疏远。雍正继位之后,决心大力追缴亏空。曹頫曾书面承诺三年之内补足亏空,雍正念及父亲康熙的情面,批准了他的请求。曹頫感激涕零,特意写了一份谢恩折子,言辞恳切:“感谢皇上给与时间补缴,臣一定以补清钱粮为重,我们家里人就算饥寒交迫,奴才也置之度外,在所不惜。省一分钱,就补一分亏空,一定在三年之内补清亏空,报答皇上恩德。”这番话对于刚刚继位、新政推行面临巨大阻碍和抗议的雍正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总算有臣子愿意配合新政了。

  然而,曹家的衰落早已是大势所趋。后来,曹家连正常进献物资的钱都拿不出来了。曹家身负为皇室采买的重任,无奈之下竟动起了歪心思,以次充好,从朝廷要来银子后,购买次品进献上去,妄图从中赚取差价。可曹家内部早已腐败成风,层层剥削之下,到最后负责采买的人手中所剩无几,买来的次品远比曹頫想象的还要糟糕。而曹頫自幼养尊处优,见识浅薄又不聪慧,根本看不出其中的问题,就这样将次品进献了上去,

继续阅读:第226章 不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陷于缧绁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