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米的东陵山,不高,可三年来,从未一人独自登上过。
今日,没有伴侣,只有登上山顶,给山下的恩师一个交待,不,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背着书包,抱着《东陵山考记》,卓方俯着身子开始加快了步子,不为别的,只为站在六百米的山顶,能够高兴地给恩师说一句:“老师,我到了,您老多保重,谢谢您的书,我一定好好读。”
六百米,橡胶跑道的一圈半,走快点,一分钟左右,可六百米远跟六百米高两回事,甚至是质的不同。
跑一会累了,走一会,再跑累了,再走一会。
半小时后,两瓶水喝完了,两个苹果吃完了。
越往上去,人就越见得多了。
抬头一眼,东陵山的灵龙寺已经近在眼前,人头开始攒动了。
再过一会,站在东陵山的最高处,飞来阁的楼前空地上就可以给老师打电话了。
越近越激动,越激动,步子越快。
他加速了步子,他跑了。
嘈杂声渐渐涌起,各看各的景,各寻各的爱,各找各的情。四方八面,江东城,任你看。
卓方登上了飞来阁,他赶紧拨打了电话。
“喂!老师,我在顶端了。”
“好,好好!”
“老师,你在哪呢?”
“我也快到山下了。”
“哦!那老师,你休息安全,注意脚下,多喝水,我未能陪您,我说声抱歉。”
“傻小子,抱歉什么,那好吧,你到处看看,学会自己跟自己相处,好好享受现在独处的时刻吧!”
“哦!谢谢老师。”
“好的,你注意安全啊!”
“哦!再见老师!
“嗯!好的!”
按断电话的那一刻,卓方感觉心里头从未有过这种满足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让浑身的细胞都在呼吸着。
此刻,他感觉很幸福。
拿着《东陵山考记》,卓方下了飞来阁,他要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好好看看这本书,不,是好好看看这座山,登山看景的不可胜计,有几人真正看过这座山。
卓方是带着任务和好奇心来“看山”的。
“第一篇,《东陵山下,万年龙蟠》……”
书中由历代诗词而起,将考古学、地质学、风水学、民俗学、宗教学、同神话传说、地理风物、天文气象、哲学美学等融合宏贯,看得卓方如见珍宝,目不忍动。
翻着图文并茂,言辞古雅的《考记》,卓方以为,积四十多年写就的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学人为自己的专业作出的成绩,还是作为一个游人,一个中国人对乡土文明的依恋和用生命去融通自然的超脱和关怀,这同样还是为历史,为文明负责的举措……
读着读着,卓方随着思考的深入就停了翻书,他开始反思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种种经历起来。
“天地生人,造化弄人,钟灵毓秀,其为人也。生命有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当结不结,反而成大结,积压多了,反而解不开了。”
这是闻语之说过的一句话,卓方今日记得特别清楚。
“为什么山下人比较少,山上人反而多,因为大家都在攀登,你慢了,你就落后了,半路风景呢?不看了吗?就为现在顶头,一览无余?不!选择不同,行为就不同,大部分人选择是登顶,所以都想现在飞来阁上看看。其实就那么回事,只是一种感觉罢了,可这种感觉不是每个人都想要,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可为什么登高要比走远多花很多时间呢?”
卓方拿着书四下观览了一番,看着曲曲折折的小路,望着盘曲而上的山道,卓方就说了句,“原来登高,是要在走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说罢,他恍然大悟,这么浅显的道理就在眼皮子底下,就在人人的脚下。
走远,是方式,是过程,是凭借,登高是目的,是最终赏到景观,行万里路不就是过程吗?看了《东陵山考记》是知,走盘曲而上的道,是行,知行合一,登顶了,再看书,原来如此幸福……
就在那卓方盘坐在东陵广场的游廊凳上,对着书中的图文一页一页深剖惊啧时,一个女生打着一把太阳伞也由北麓的浮菱渡口慢慢走上来了。
她穿着一身白色的运动服,上身短袖,下身长裤,依旧清瘦的她,在这个明丽的清晨,还是显出了青春的活力。蓝色的双肩小包里,虽然只装着两瓶饮料,可还是让她俯着身子踏着一双运动网鞋向前迈着。
沿着汽车山道朝上走,步子轻快,呼吸匀称,看来这几日的跑步运动,让她受了不少益处。虽她独自一人,可脸上却不见了这几日的忧郁和泪痕……
林湲就这样一步一步朝前迈着,不急不慢,不赶不荒,一步步走得分明、紧凑。周末了,一路上自然不少的游人,或驾车,或骑行,独自跑着的,携侣走着的,都朝山顶登去……
太阳升得越来越高,热度也窜了起来,微汗浸湿了她的发边,拿下紫色的头箍,林湲理了理乌黑的马尾,一张白皙的面庞微透着红润的气色,睫毛闪闪,双眼泛着灵光,依旧清秀的她停下来喝了几口水,几声绵细的喘息声过后,走了半个多小时的林湲,已经现站在半山腰的聚彦亭前。
仰起头,她朝亭前的两幅对联认认真真读了起来,只见右边的亭柱上写道:
“大江奔涌,龙山藏气,千秋灵秀同日月。”
左边的亭柱写道:
“豪杰竞出,雄略昭明,十代襟怀寄苍生。”
此联乃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颜林叟老先生所题所书,乍一注望,让林湲觉得这半山亭子立着的对联,精神飞动,气象辉穆,魄力雄健,境界高远,不愧有书画联三绝的称号。
注望了好一会,以自己多年临摹书法的心得体会,林湲着重看着一个繁体“氣”字,只见这头顶的的“氣”字,侧笔妍美,有晋人之风,横如大江之孤舟,竖若寒谷之春笋,结构天成,笔法安详,浑润而又藏骨,真不愧是熔铸了诸家书体。
后退了,林湲又左右看看这两幅对联,布白参差而和谐,凝重而遒劲浑厚,光华丰润仿佛佛家之法严庄重。欣赏了好一会,林湲便如同看着那颜林叟老先生重新将它书写了一遍,活脱脱,清鲜鲜,情忻忻,沸然然。激得林湲就此下定决心,从今天起,书法不可一日停毫息墨,不然多年来的付出,就给荒废了。想着想着,惭愧之意也就涌上了她的两腮,拿起手机,他就拍了几张……
站在这可沾林叶晨露,可听山寺古钟,可观东山日出,可披晚照斜晖,可望湖波浩荡的聚彦亭边,那山川秀色,风物百状,都可尽收于眼底。
江东三十六处景致,可见者太白石矶、东湖烟柳、楼月古寺、凤凰腾柱、杏花古渡、龙蟠兀洲、五崖绝壁、九曲碑林、南山佛像、洞宾醉亭……至于中山别馆、刘翁古墩、东陵胜境抬眼即可望见。紫气东来,红光辉映,往南可见山峦起伏,巍巍延绵,而松柏蓊然,团团如盖,被那长风一吹,即刻便犹如千军万马一般,向山顶压去。而翠林掩映的山殿峰宇,古色古韵,极为厚重肃穆。
东边的最高山脊上,隐约可望游人沿阶拾级,渺渺微微。而山臂之处两座小亭,飞檐翘角,好不奇绝生彩。望着西边的东陵湖水,林湲拿出了背包里的苹果,小口小口地吃着,只见东陵湖上,荡舟接天,悠悠碧波,如烟浩浩。湖水两边又挨近翠山,山上芳草碧绿,粉黛略施,满眼收来,真是映日如画。
到此际,看那万木葱笼,听那林涛阵阵,那山、湖、城、厦、林、石、亭、殿,经过五彩点缀之后,颇使人心旷神怡,神发气爽,好一派灵山秀水美城图景。
倚着美人靠,吃完了一个苹果,心情更加舒爽的林湲,又继续朝山上走去。
神思游离一会,那卓方还是打开了《东陵山考记》,他本想一页一页地看着,直到最后一页,这算是对恩师倾心力著述的尊重,自己对恩师馈赠赠自己的感恩吧,可他刚打开才刚读到的地方,一阵东风卷了过来,哗哗哗,未及他再合上,一张字条就被吹了出来。
他起身就追去,几步赶上,他一手捂住了,轻轻捏着纸角,拿起来才知道,这是闻语之写给自己的一段话:
“青春年少时的爱情,是人的一生之中最为纯粹而又动人的真情,因为这种纯粹和动人,恋爱中的双方,都不愿看到它有瑕疵,但又不会那么容易自觉,而又觉他地用心去呵护这段真情。由于双方会轻易而不自觉地将彼此看得过度完美,或者独一无二,从而产生过度的依恋和幻想,所以,双方之间一旦出现某些裂痕,很可能会给彼此带来痛到骨髓的打击。古往今来的爱情悲剧,其实,往往都由单纯的爱恋开始。
反而那些理性的爱情观,清醒的认识论,在彼此要进入更深一层的爱情体验时,会给恋人们指明前路,调整心灵,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爱情质量和认知高度。爱情不是盲目的,不仅仅要自觉,还要觉他,因为爱情是双向的。
当你在恋爱中受伤了,感到力所不能及时,你不妨到街市中走走看看,那些世俗中寻常的夫妻,耄耋之年的伴侣,同辈人中的行为举动……这种观望和审视,也许会比你独自一人黯然销魂,更能排解你心内的矛盾,说不定,也许你会觉悟一些从未有过的认识。
当你感觉到你要继续深爱对方并且准备好去宽容、体贴、守护她时,而不是在失恋中继续消沉、迷惘、痛苦,我想这时你才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爱情。老师其实也不懂,只是用过来人的经历和心态告诉你,虽然我不知道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可以我多年来对你性格和品行的认识,我断定那个女孩子,不会真的跟你分手,你要先过得了自己这一关,才能跟她一起越过目前这一关,朝以前多想她的美,朝以后多想她的好,你会更加珍惜她。
加油吧,孩子,回到了学校给我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闻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