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你觉得晁盖、林冲他们最大的罪恶是什么?”扈三娘问道。
“当然是杀了我父亲。所以,我要他们一命抵一命,没有问题吧?”王敦说道。
“错!”扈三娘立刻反驳他,说道:“王敦,他们这几个强盗最大的罪恶,不仅仅是夺去了王叔叔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他们毁了王叔叔建设宛子城,造福一方的远大理想。
“如果你真的想为王叔叔报仇,就应该夺回梁山,重建宛子城。实现他的遗志!而不是杀几个人那样简单。”扈三娘斩钉截铁的说到。
哦!一听这句话,王敦一下子被震撼了,是啊,杀一个林冲,或者是杀一个晁盖,甚至于再加上吴用、公孙胜、阮氏兄弟,这种事做起来并不难。
但是,就算是把他们一个个都杀掉了,父亲也不能起死回生,又有什么意义?而如果自己能够夺回梁山泊,重建宛子城,那才是对父亲最好的缅怀,对他未竟事业最好的继承、延续呢?
想了想,马上点头说道:“三姐之言极是。只是,王敦一个白面书生,夺回梁山,谈何容易?”他不得不提出自己的疑问来,意思是你说的很对,但是,实现起来又何其难啊!
“是啊,梁山上现在集聚的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据说,官府对他们也无奈何,你一个白面书生,夺回梁山何其难啊!
“但是,只要你能够苦读诗书,在科举路上不断前进,将来获得了功名,这种事做起来就易如反掌。”扈三娘的话语铿锵有力,像是一记记重锤,敲在王敦的心头。
“科举路上不断前进,谈何容易?”王敦心里话,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不断前进那么容易?
”王敦,这件事对于别人很难。可是,只要你牢记失亲之仇,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老天就会护佑你!”扈三娘不像是三姨姐,倒像是未婚妻在勉励自己的夫君了。
“王敦,我之所以劝你好好的读书,取得功名,不是说功名有多重要,而是读书真的很重要。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汉朝朱买臣‘马前泼水’的故事你知道吧?”
“朱买臣‘马前泼水’,不就是他与老婆夫妻俩的故事吗,倒是看过皮影戏。”王敦当然知道这个故事,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流行的励志传说了。
“他三姐,这故事如果好,你就再给王敦讲一讲吧!”看到王敦毫不在乎的样子,母亲觉得他有点小瞧这位三姨姐,就让扈三娘再讲一遍这个故事,算是对她的尊重。
扈三娘就不客气地再一次讲起了这个故事。她想,就算是王敦知道了这个故事,她就算是讲给其他人听,也得值得再重复一遍。
“汉朝年间,苏州穹窿山脚下有个穷书生,名叫朱买臣,家里有一个妻子,靠他打柴来养活。这位妻子是个一张嘴贪吃,两只手怕做的懒婆娘,天天困得日头三竿高,还在床上伸懒腰。
“这年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买鱼买肉准备过年了,朱买臣家里只买了点青菜也没有油烧。这种苦日子,懒婆娘实在耐不住了,就气忿忿地对朱买臣说:
“‘我说书毒头呀,大年小夜到了,还是三餐薄粥,一碗青菜,把肚皮也吃青了!你也不去想想法子!’”
“朱买臣被懒婆娘一番奚落,无可奈何地说:“娘子啊,请你忍耐些,现在吃些苦,将来就有好日子过了。”说罢,又子曰诗云地读开了。
“懒婆娘又骂道:‘哼!跟你这书毒头,只好一世吃菜根,穿补钉。总有一天,梁上一挂,死给你看。” 这些话,朱买臣只当没听见,仍旧专心一致地读书做文章。
“苦菜糙糠的日子,把朱买臣的文章磨练得越来越出色了。懒婆娘呢,越来越觉得没有苦出头指望了,天天骂,夜夜咒,说什么:
“‘人家说:甜煞粽子糖,苦煞做孤孀,我倒巴不得早做孤孀早出头……” 朱买臣还是好言好语地对她说:
“‘娘子啊,不要天天这样劳神了,日子我也知道过得很苦,不过将来我读好了书,就能谋个一官半职,你就能享福了……’
“ 懒婆娘冷冷地说:“你真是吃了灯草,说话轻巧。俗话说,抬轿子的天生脚长,挑粪担的天生肩硬。做官要有福相。
“你就在台上的那盆清水里照照自己的相看,哼,尖嘴猴腮,皮包骨头的,倒像讨冷饭的伸手官!我要靠你享福,只有鼻头朝北!’
“ 朱买臣还是耐住气说:‘你整天说这些没志气的话也无益处。还是上山去挖点野菜,夫妻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
“ 懒婆娘听了这话,气得从三脚凳上跳了起来,把台上的那盆水也泼了一地,咬着牙说:‘做你的大头梦!要我去挑野菜来养你?你前世做了什么大好事?
“俗话说:'要吃要穿嫁老公,呒吃呒穿亚啥空'。你养不活老婆现什么世!快拿休书让我另走门路!’
“朱买臣气得面红耳赤地说:‘娘子啊,写张休书是容易的,跟你刚才把那盆水泼了一样便当,但是要收起来就烦难了。’
“ 懒婆娘冷笑一声说:“你不要捏鼻头做梦,快把休书拿来,让我走路!” 朱买臣气得发抖,愣了半天,叹口气说:
“‘娘子啊,落笔千斤重,我这笔下去,你我就是陌路人了,还望你三思……’懒婆娘面孔铁青地抢着说:
“‘你这些话我听得耳朵里长了茧。你今天说得嘴里吐出莲花来,我只当你吃了藕。如果你今天再不写休书,我马上死给你看。’
“朱买臣见她推车撞壁,无法挽回,只得把休书写了,交给了她。懒婆娘头也不回走了。
这年春天,朱买臣打听到有个富家书生要去京城(西安)求官,要用个仆人。
“朱买臣就一路服侍他。就这样,朱买臣一路吃辛吃苦到了京里,终于找到了机会,将自己几十年呕心沥血写成的一册安邦治国的大计献给了汉武帝。
“皇帝看了连连称好,就封他做了会稽太守。 朱买臣做了大官回到苏州,他还惦记着过去住过的地方。那天,他骑着一匹白马,到穹窿山探望乡亲。
“这个消息,传进了懒婆娘的耳朵里。她心里嘀咕开了:咦!我当初只当他是棵死桑树,硬把他拔掉,哪里晓得倒是棵木樨花呢!现在倒是只能闻不能攀了,怎么办呢?
“后来,她听见乡亲们说他是‘君子不忘旧’。她想:我从前是他的妻子,我这旧比别人更深一层。念头转定,准备明天一早就去穹窿山见他。
“第二天一觉醒来,又是日高三竿了。这次她倒埋怨自己又困了懒觉。等到她赶到山上,朱买臣已经准备上马回去。懒婆娘要紧赶过来马头一拦,喊道:‘相公慢去,旧妻有话!’
“朱买臣抬头一看,原来是懒婆娘,不觉愣了一下,指着问道:‘你近来境况怎样?有话你就说吧!’ 懒婆娘听朱买臣说的话还是同从前一样和和气气。
“再看这人的相貌同从前完全两样了,心想:如果你从前也是这个样子,我杀头也不要休书的。现在只有老老面皮认一个错,可以实实在在享一世福。
“所以就对朱买臣说:‘相公呀,从前我逼你写休书,是我一时糊涂……’朱买臣头一摇说:‘唉!过去这些事不要提了……’
“ 懒婆娘连忙说:‘既然相公宽宏大量,那么这张休书请相公收回吧!也是命里注定,我们会白头到老的。’
“朱买臣听了这些话,睬也不睬,自顾自走进乡亲家里,端了一盆清水回出来,‘叭哒’朝地上一泼:‘请问,你能把泼了的水仍旧收入盆里吗?’
“懒婆娘哑口无言,像一盆水泼在豆花上,抬不起头了。她觉得,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瞧不起读书人。”扈三娘快言快语讲完了故事,然后看每个人的表情。
“这个懒婆娘,不会那么不堪吧?又懒又势利眼。当初朱买臣是怎么选择的?”扈四娘首先发问。
“汉朝那时候的婚姻也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买臣自己怎么能选择?”扈四娘就解释了一番。
“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看到朱买臣做了大官,就算是悔青了肠子,也不应该再去找朱买臣啊!当初她那个样子,朱买臣怎么可能与她破镜重圆?”哥哥王理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看到众人不再说什么,扈三娘又说道:“王敦,我讲这件事,当然不是影射你将来的夫妻生活。我觉得你和扈四娘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你们俩将来一定会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我只是觉得,读书对于个朝代的男人,实在是太重要了!譬如朱买臣,当时一天到晚苦读诗书也许是觉得没什么用,但是,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旦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你的态度,也就马上发生改变了。”听到扈三娘对自己这么谆谆教导的样子,王敦觉得自己不说点什么实在是不礼貌。就马上表态说:
“三姐,谢谢你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和其中的道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前些日子,我确实是想找晁盖、林冲那些人拼命的。
“今天,听了你的话,我觉得那样做不值。我现在还年轻,应该趁着大好年华好好的读书。一个举人算不了什么,将来参加会试成功,才是真正的大功名。我一定朝着最高的目标努力!”
听到王敦的表态,扈三娘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看了看父亲和哥哥,意思是我说的太多了,你们俩想说什么就说吧!
“姑爷,只要你肯读书,将来考试的费用,我们家可以承担一些。”扈员外觉得女儿的道理讲的够明白了,自己用实际行动激励姑爷就可以了。
“他伯,我们家虽然没有了王伦这个顶梁柱,但是,家道殷实,儿子的读书赶考费用我们是承担的起的。”王敦母亲听了,马上说道。
“弟弟,你尽管好好的读书,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我来管。将来如果夺回了梁山,重建宛子城,你就是真正的为父亲报仇了。父亲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哥哥这一句话,让王敦觉得最受用了。过去。哥哥一直对他催婚。岳父这一次带领大舅哥和两个女儿来,原以为也是要催婚呢。现在看来,他们众口一词,都是劝读的意思。
实际上,王敦一个读书人,何尝不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既然家里人都把自己的读书与报父仇结合起来,那自己读书就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