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的义塾就这么办起来了。
宋瑞峰每天去青山书院教课,下学后就雷打不动的来义塾。
他讲书不像一般夫子那么死板,经常穿插些小故事,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从前有个书生,读书很用功,但是不懂得帮助别人…”宋瑞峰这会儿正给孩子们讲着故事,“后来呢,他明白了,知识要用来帮助别人,这样才有意义,就像咱们义塾一样,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元序都安静坐着,不时举手提问。
宋安宇放学后也常跑来,他脑子活,教算数的时候不用传统的背诵口诀法,而是自己做了些简单的数字卡片和小木棍,还有各种豆子,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好,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叫买卖游戏!”宋安宇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道具,“狗剩你是卖苹果的,一个苹果两文钱,小虎你准备要买三个苹果,总共需要多少钱?”
“二三得六,六文钱!”小虎嘴里念完口诀,然后快速的回答到。
“对了!很聪明!”宋安宇夸奖道,“狗剩,那如果小虎给了你十文钱,你需要找多少钱给他呢?”
“十减六等于四,找四文钱!”狗剩也在脑内速算之后回答。
在这嘻嘻哈哈的游戏中,孩子们很快就把简单的加减法记住了,比需要死记硬背的方法,效果好多了。
苏明华有空了也会过来,教孩子们怎么正确洗手刷牙,怎么辨别常见的野菜和有毒的蘑菇,还有一些基本的卫生常识。
“孩子们,看这个蘑菇,这种颜色鲜艳的千万不能采摘,也不可以吃。”苏明华拿着儿女闲时画好的图片,“还有这种,有白色的环的也不能吃,都记住了吗?”
“记住了!”孩子们齐声回答。
“那这个野菜呢?叫什么?”
“苋菜!可以吃的!”一个小姑娘举手回答。
“对!很好!这些都是顶顶实用的本事,比光会读书可强多了,将来你们出门在外,知道这些,就不会吃错东西了。”
苏老头的药材课更是受欢迎。
他总是会带着各种真药材过来,让孩子们看看摸摸闻闻。
“这是甘草,味道是甜的,大家可以尝尝,”苏老头分给每个孩子一小片,“记住这个味道,以后见到了就认得。”
“真的是甜的!”孩子们惊奇的叫道。
“甘草能治什么病?”苏老头问道。
“咳嗽!”几个孩子一起回答,这是上节药材课学过的。
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胆怯,慢慢变得活泼了起来,朗朗的读书声从小院里传出去,飘过巷子,引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放缓脚步,脸上露出笑意。
“听,这读书声多响亮!”
“是啊,宋相公这义塾办得真好,让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得起书。”
“我家那小子要是再小几岁,我也给送过来了,可惜年纪大了…”
另一边,宋安沐主导的甜沁斋也挑了个黄道吉日正式开张了。
铺面不大,但收拾得明亮干净,门面刷成了温暖的米黄色,显得格外温馨。
“小姐,您看这样摆行不行?”春妮指着柜台里的点心问道。
“嗯…再往前挪挪,让客人能看得更清楚,”宋安沐调整着摆放位置,“对,就这个位置,要让每样点心都能吸引人。”
柜台里摆着新做的蒸蛋糕,上面点缀着红枣碎,一碗碗颤巍巍的甜奶冻,淋着琥珀色的糖浆,还有新试做的鸡蛋卷,芝麻薄脆,香气能飘出半条街去。
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品鲜花饼,用玫瑰花瓣做的,整块饼粉粉嫩嫩的,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开张第一天,生意就好得不得了。
宋安沐特意准备了新店开张优惠,买二送一,引得不少人来围观。
“掌柜的,这蛋糕怎么卖?”第一个顾客是个有点胖胖的中年妇人,她看着柜台里的点心直流口水。
“大娘,这蒸蛋糕五文钱一个,那甜奶冻八文钱一碗,今天有新店开张优惠,买二送一。”秋菊笑着介绍。
“那我要两个蛋糕,一碗奶冻,”妇人掏出钱袋,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再给我来个鲜花饼尝尝,这个多少钱?”
“鲜花饼十文一个,您今天买这些,再送您一个小的尝尝。”
价格定得亲民,味道又好,许多镇上的百姓都来买点尝尝鲜,甜沁斋门口排起了小队,比隔壁的铺子还热闹。
“这点心好吃!比镇上别家的都香!”
“是啊,关键是还不贵,就是咱们老百姓也能买得起。”
“那个鲜花饼真的是太香了,吃着还有股花香味呢!”
留香居那边,孙大膀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他听说甜沁斋的生意红火,也替东家感到高兴。
苏明华现在每天只需要早晚去对一下账目就行,算是彻底放了手,两个铺子相辅相成,生意都越来越好。
造纸的试验也没停下。
宋安宇和李牛抽空又捣鼓了几次,这次的目标明确,就想造出更厚实硬挺一点的纸板,可以用来包装甜沁斋的点心。
“李牛叔,您看这张怎么样?”宋安宇拿起一张新做的纸板,用力的弯折了好几下,“够硬实吗?”
“不错不错,比上次的结实多了。”李牛仔细看了看,“用来包点心,绝对比油纸强,而且这颜色也不错,看着干净。”
试验还在进行中,但已经有几张成品看起来有点意思了。
宋安沐已经开始用这些纸板包装一些贵重点心,效果很好,客人们都说包装精美,显得点心更上档次。
义塾的读书声每天都准时响起,像清晨的麻雀叫,热热闹闹的充满了小院。
孩子们捧着粗糙的纸本,念天地玄黄念得摇头晃脑,很是那么回事。
宋安沐扒在窗外看了一会儿,心里悄悄的琢磨起来,光认字读书是好事,可这些孩子,大多家里不宽裕,以后未必都能走去考功名那条窄路。
要是能学点更实在的手艺,手底下有活,将来不管咋样,总能有口饭吃。
吃晚饭的时候,一家人围着桌子喝粟米粥,就着酱瓜和炒鸡蛋。
宋安沐就把这想法说了。
“我现在没那么忙了,我想在义塾里加个手工课,”宋安沐放下碗筷,“教点木工活,编篮子,画画之类的。”
宋瑞峰端着碗,扒饭的动作稍微停了一下:“嗯,这想法不错,圣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再学点实用的东西,对他们只有好处。”
“就是这个理儿!”苏明华夹了一筷子鸡蛋放到他碗里,也表示赞同,“总不能都指望读书读出个名堂,安沐你手巧,心思也活络,这事儿你牵头最合适。”
“需要啥材料?”宋瑞峰问道。
“我先看看,”宋安沐盘算着,“柳条竹篾布头线团,还有一些基本的工具。”
“等会家里找找看,不够就让李牛去外面再买点。”苏明华应道。
苏老头在旁边听着,也点头:“嗯!这个好,学点手艺,是立身之本,光读书肯定是不够的,得有活可干。”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第二天,宋安沐就开始张罗起来。
她找来李牛,让他去河边,砍了些细软又韧性足的柳条,又削了不少竹篾子。
“小姐,您要这些东西做什么?”李牛好奇的问道。
“给义塾的孩子们上手工课,教他们编东西。”宋安沐解释道。
“这主意好!”李牛憨厚的笑了,“让孩子们学点手艺,实在。”
春妮和秋菊听说这个事后,把自己做针线剩下的一些零碎布头,和旧线团都归拢起来,给她送了过来。
“小姐,这些布头虽然不大,但都还能用。”春妮说道。
“对,做小东西正好。”秋菊也点头。
工具倒是现成的,宋金秋做木工的那套基本家伙什都在,她自个儿雕刻用的小刀,锥子也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