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前夕,王校尉风尘仆仆的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好几口大箱子。
原来是萧钰逸从京城托付可靠的驿站送来,又由他亲自押运转交的年礼。
给周正的,主要是一些京中文房铺子出的上好笔墨纸砚,和几匣子新书。
给宋家的则是各式各样的京式点心,好几匹颜色鲜亮,质地细滑的布料,其中竟然还有给宋安宇的几本讲机关术数的杂书,和一套打造得精巧的小号木工工具。
附的信函很简短,只简单的问候了新年好,让他们安心度日,字里行间中,也再次感谢他们之前的倾力相助。
这份来自遥远京城,来自身份不凡的少年惦记,让宋家上下很是惊喜和感动。
赵氏和苏明华赶紧忙碌起来,收拾出自家最好的腊肉腊肠腊鱼,宋安沐又现做了一批甜奶冻和蒸蛋糕,打包好让王校尉务必带回去给萧郎君尝尝,聊表心意。
热闹喧腾的正月终于翻篇,天气眼见着一天比一天透出暖意。
田埂背阴处最后的顽固积雪也化成了湿漉漉的泥水,滋润着沉睡一冬的土地。
枯黄的草根底下,悄悄钻出星星点点的嫩绿芽尖,柳树枝条也变得柔软,透出一丝丝朦胧的鹅黄。
庄户人家骨子里那份对土地的眷恋被唤醒,太平村里,叮叮当当修理农具的声音,谈论种子和地块的说话声,渐渐的取代了年节里的嬉闹。
宋家院里,气氛紧张中透着股兴奋斗开春后的计划一件摞一件,都得抓紧,空间里收获的麦种和菜种去年试种,那长势村里人都看在眼里,羡慕得很。
今年肯定要扩大种植,不仅自家那几十亩地要全都换上这好种子,他们还打算说服村里的乡亲一起种。
宋瑞峰还琢磨着,把稀释后的祛秽一号配合着灵泉水,在播种和浇灌时用上。
看看能不能更好的防虫防病,让苗子能长得更壮实些。
这天一大早,以前的村长李海就领着洼子沟那几户乡亲,背着破旧却捆扎得结实的行李卷,来到了太平村村口。
宋瑞峰早就跟林里正商量好了,先安排他们暂时借住在村里几户人家闲置的旧屋或者偏房里,有那实在挤巴的,就在自家院子角落里搭个简易的茅草窝棚,好歹能遮个风挡个雨的。
宋家提供了头一旬的口粮,主要是糙米和杂豆面,并当着林里正的面承诺。
只要他们肯踏实下力气,帮着整地挖渠,干一切春播的农活就以工代赈,一天管三顿饱饭,月底结算工钱,绝不拖欠。
这下,本来负责赶车的李牛,任务就更重了,几乎隔天就要往返镇上和村里一趟,牛车上不是驮着粮食菜蔬,就是拉着锄头箩筐等干农活的工具,有时还得捎带上一些搭窝棚用的稻草和木料。
留在太平村的三个老爷们,成了田里的总教头和技术指导,宋老头经验老到,负责把握大方向和安排每日活计。
宋金秋干活舍得下力气,就负责带着青壮劳力平整土地,开挖沟渠。
宋青阳性子细,被安排负责指导播种的深浅间距,以及混合了祛秽一号和灵泉水的稀释比例,和泼洒时机。
林里正忙着协调土地,把村里一些无人耕种,和往年产量很低的边角地坡地,以较低的租子或者收成后分成的方式,交给这些新来的乡亲耕种。
村里人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夸宋家仁义,带着落难的同乡一起奔好日子,也有的撇着嘴嘀咕:“新法子?花里胡哨的,到时候收不上粮食,看他们咋整!”
等到宋瑞峰书院休沐,他就带着儿子赶回村里,春播用水是头等大事,去年夏天南边的一场小旱,就让不少人吃了亏。
他凭着脑子里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在空间商城里兑换的基础水利图纸,结合眼下能找到的材料和人力,画了个简易的灌溉沟渠示意图。
主要就是在田地地势稍高,又靠近水源的地方挖几个大蓄水坑,再利用地势高低的自然落差,开挖条主渠和若干支渠,把雨水河沟水引到需要灌溉的田块去。
他带着宋安宇,拿着树枝在需要动工的地面上画着线,给围过来的村民讲解哪里该挖深些,哪里的坡度要缓些,出水口怎么样弄才不容易被冲垮。
村民们大多听得半懂不懂,但觉得宋瑞峰是个读书人,见识广,说的肯定有道理,便也挥起镢头铁锨,跟着干起来。
宋安宇人小鬼大的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嚷嚷:“这儿挖矮点,水才能流过来!”
“这边堵上点,不然水都跑啦!”
镇上,留香居过了年节,生意迅速回暖,大堂里又坐满了熟客。
赵氏和苏明华一边忙活店里的事,一边开始认真筹划开甜品专卖店的事。
宋安沐那些花样百出的点心蛋糕,光在留香居当搭头卖实在可惜了。
她们又找来孙牙人,让他帮忙留意有没有离留香居不远,大小合适价钱也公道的小铺面出租或者出售。
钱娘子如今也是忙得脚不沾地,偶尔空了,也会帮着照看一下年纪小点的春妮和秋菊,教她们些规矩。
安置小院里的那些孩子身体都养得大好,脸上有了红润光泽,不再是最初那副瘦骨嶙峋的可怜样。
苏明华和请来的那位性情温和的女先生,开始教他们认更多的字,学更复杂的加减乘除,甚至开始背一些简单的诗文。
宋安沐把自己关在屋里好些天,埋头研究着改良织布机的图纸。
她把复杂的图纸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零件,在每个零件旁仔细标注上尺寸,要求,和大概的制作方法。
然后她拿着这厚厚的一沓纸,去找了帮他们盖房子的赵大匠。
赵大匠不止手艺好眼光也准,他拿着图纸琢磨了半天,虽然有些地方的构造,他看不太明白用意,但还是被图纸的精细和巧妙吸引,答应试着按图做做看。
宋安沐就常搬个小板凳,蹲在赵大匠那简陋的工棚边上看,小不点白露也成了她的小尾巴,安安静静的坐在一旁。
看她画图,看她跟赵大匠比划,偶尔给她递个刨子拿块砂纸,那扑闪扑闪的大眼睛里,全是好奇和崇拜。
青山书院开了学,琅琅读书声再起,宋瑞峰重新投入紧张的备考中,每日埋首书卷,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压力不小。
宋安宇继续着无敌是多么寂寞,书院里教的内容对他而言过于简单,但他还得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私下里自己琢磨着更深的算学或者看些杂书。
两个堂弟在他时不时的点拨,和冬学打下的那点底子下,功课倒是稍微有了些起色,至让吴氏偷偷欣慰了好几次。
空间里的日常任务照旧,如同一日三餐般规律,一家人晚上雷打不动进去,收割播种浇水除虫,完成墨玉发布的那些或简单或烧脑的小游戏。
积分一点点的增长着,虽然离那些需要成千上万积分的高级货还很遥远。
这次商城刷新,出现了一样让宋瑞峰盯着看了好久的东西。
基础造纸术详解。
但看到后面标的那一串零,让他只能无奈的摇摇头,他想到冬学里孩子们练字时纸张的快速消耗,还有日后对卫生用纸的需求,默默把造纸这事记在了心里。
两边的家人经常会通过这个秘密基地碰头,交流着各自的情况。
村里的汇报春播进度,新来乡亲的安置情况,水利开挖遇到的石头坎。
镇上的说说铺子的生意,甜品店的选址进展,孩子们的功课。
虽然各自忙碌,甚至有些疲惫,但大家的言语间都透着一股扎实的干劲儿,觉得日子有奔头,浑身都是劲。
春耕的大幕在太平村彻底拉开,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弯腰忙碌的身影。
饱满的种子被播进精心整理过的松软土壤里,简易却寄托着希望的水利沟渠,也在众人的汗水中一寸寸向前延伸。
宋家吸纳了落难同乡的劳动力,既给了他们一条活路,也极大加快了自家和村里的春播进度。
李牛赶着牛车,成了连接镇上和村里最忙碌的纽带,车轮碾过泛绿的田野,运输着希望的种子。
空气里到处都是新翻泥土的芬芳,和劳作时汗水的气息,这一切,都在孕育着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