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看似平静,却不停往前流淌,地里的冬小麦经过一冬的蛰伏,在春风召唤下挺直了腰杆,泛出喜人的绿意。
太平村和留下镇两边的事情都在既定的轨道上有序运转着。
这天下午,赵大匠的小徒弟跑到宋家院子门口,扯着嗓子喊:“安沐姐!我师父让我来告诉你,你要的那个东西他捯饬得差不多了,让你有空过去瞅瞅!”
宋安沐一听,立即放下手里正在描画的花样子,拉上身旁的白露,跟着小徒弟就往赵大匠家跑。
一迈进赵大匠那间堆满木料,有些刨花清香的工棚,宋安沐的目光就被棚子中央,那架新组装起来的织机吸引住了。
它的主体框架还是传统的木质结构,但明显能看出几处关键的不同。
支撑更粗壮结实,几个连接处的榫卯结构也似乎更精巧了些。
最显眼的是那控制经线开合的踏板机构,和新设计的引纬打纬装置,虽然还是木料制成,但形状和连接方式都和她图纸上画的极为相似,透着一种不同于老式织机的利落感。
赵大匠正拿着细砂纸,仔细打磨着一个部件的毛刺,脸上有着工匠完成作品后的自豪,和面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
他看见宋安沐进来,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指着织机,声音带着点试探:“安沐你可算来了!瞅瞅,按你画的那些条条框框…呃,是图纸,我可是把压箱底的手艺都使出来了,零件都在这儿,也照着你说的样给装上了,我干了一辈子木工,还真没摆弄过这么精巧的木头机关。”
宋安沐强压下心里的激动,她走上前去,仔仔细细的审视起来,又伸出手指轻轻触摸每一个接口,检查榫卯是否严丝合缝,试着晃动一下关键的运动部件,测试其灵活度和稳固性。
虽然整体做工透着手工的质朴,木头表面还能看到凿刻的痕迹,远不如现代机械光滑,但每个部分都实实在在的按照她的设计意图呈现出来了!
“赵叔!”她抬起头,语气里装满了钦佩,“您太厉害了!就是这样!一点没错!您这手艺真是顶顶的好!”
光摆着看可不行,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赵大匠和他的小徒弟把这台颇为沉重的织机,抬到院子里光线好的地方。
宋安沐又赶紧小跑着去请了家里附近一位公认的织布好手,刘婶子。
刘婶子手上功夫利落,织的布又密又匀,在镇上也是数得着的。
她围着这架新织机转了两圈,上下打量着,脸上写满了好奇和浓浓的怀疑。
“安沐丫头,这…这铁疙瘩木疙瘩拼出来的玩意儿,真能比我家那个用了十几年的老伙计好使?可别是中看不中用吧?”
宋安沐也不多解释,笑着请刘婶子坐上织机前的板凳,然后一点一点的告诉她怎么踩踏板,怎么递梭子,怎么操作那几个新加的控制杆。
刘婶子将信将疑的坐上去,手脚一开始明显有些僵硬不协调,动作磕磕绊绊,织出来的布面也有些歪扭。
但也就是织了不到半尺布的功夫,她的表情就开始变了。
先是眉头舒展开,接着两只眼睛越瞪越大,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流畅。
“哎呦!我的娘诶!”刘婶子突然停下手,惊喜的叫出了声,引得周围几个早就在探头探脑的邻居都围了过来。
“这玩意儿…神了!真神了!”她激动比划着,“脚下轻省多了!不像我家那个,踩一天下来腿肚子都转筋!这梭子也滑溜,嗖嗖的!还有这个杆子一掰,经线开口又大又清楚,梭子过去都不带磕绊的!省劲儿!真是太省劲儿了!”
她稍微加快了速度,手下梭子飞走,哒哒声变得密集而有节奏。
“快!是真快!我估摸着照这个架势,一天下来起码能比我那老家伙,多织出三成布来!还不累人!”
刘婶子这一嚷嚷,消息迅速就传遍了开了,正在家忙活晚饭的女人们,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好奇的涌向赵大匠家的院子,都想亲眼看看这被夸上天的神机。
不一会儿,院子就围满了人,后来的只能踮着脚从人缝往里看。
看到那梭子走得飞快,织出来的布匹一寸寸的快速增长,而且刘婶子脸上不见疲惫,反而兴奋得泛着红光。
观众们彻底不淡定了。
“天爷!真这么快?刘婶子这速度,赶上我家两口子织一天了!”
“看着是轻省!你看刘婶子还有空跟咱们唠嗑呢!”
“安沐丫头!这织机是咋做的?我家那口子也会点木工,能学着做不?”
“是啊是啊,教教大伙儿吧!这要是都能用上,咱冬天都能多添件新衣裳了!”
“我也想学!工钱贵不贵啊?”
女人们七嘴八舌,眼神热切的像要把那织机点燃,织布是妇女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现如今有一个能提高效率,减轻劳累的方法,对她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宋安沐看着眼前这群激动不已的婶娘姐妹们,心里暖融融的,这事她早就和家里人商量过了。
她提高声音,压下场内的嘈杂:“各位婶子姐姐们!大家都别急!这织机改的法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我愿意教给想学的!不过目前还不会大规模生产,需要有个试点的地方!大伙儿再等一段时间吧!”
宋瑞峰和苏明华得知试机成功的消息后,当晚就在空间里开了个小会。
最后拍板,干脆就把好事做到底,由宋家出钱出木料,聘请赵大匠带着他的几个徒弟,先打造出五台新织机。
然后在太平村里找一间闲置的旧仓库或者搭个结实的大棚子,把这些织机集中安置起来,成立一个小型的纺织工坊。
就让家里性格沉稳,做事公道的孙氏来牵头管理,让她负责安排工时,记录工作量,还有发放工钱。
村里愿意来的都可以报名,按织出来布匹的数量和质量计算工钱,多劳多得。
原料问题紧接着浮出水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麻线和棉线不能凭空变出来。
就在宋家人商量是在镇上批量采购,还是发动村民在自留地里,多种些苎麻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宋安宇在空间里玩一个类似开心农场的种植通关小游戏时,运气爆棚,完美通关后,奖励了一种名为快长苎麻的种子。
墨玉说此苎麻生长周期,比普通的品种缩短近三分之一,纤维的柔韧度高,特别适合南方气候种植。
这可真是雪中送炭!
虽然初始奖励的种子数量不多,但完全可以先在空间的黑土地,和自家的院子里开辟一小块试验田种下去。
只要成功,他们就能快速获得大量的种子,来进行苎麻推广了。
至于纺织工坊产出的布匹,宋家也有了初步规划,质地普通但结实的,可以给几间铺子里的伙计们,做统一的工作服。
柔软吸汗的,给安置小院的孩子们做里衣和夏装,织得精细花色好的,可以放在铺子门口寄卖,或者委托孙牙人帮忙联系镇上的布庄销出去。
换来的钱正好可以维持工坊的日常运转和原料采购,形成良性循环。
而此时的太平村,田野里正是一派春耕大忙的景象,李海和那几户村民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干活舍得下力气。
他们努力挥汗如雨,在新家园的土地上耕耘,也渐渐和村里人熟络起来。
村里这边因纺织工坊的即将成立而沸腾,女人们有了新的盼头,整个村庄都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机。
周正再次下来巡视春耕时,看到太平村的地里绿油油,长势明显优于别处的麦苗,看到那已初具雏形,规划合理的水利沟渠,又听闻宋家不仅弄出了利国利民的改良织机,还要办纺织工坊,吸纳村里妇女做工,不禁大为赞赏。
他对着陪同的林里正和宋老头连连点头:“好!甚好!此乃真正惠及乡里,改善民生之善举!富民方能强县,此等务实创新之风,本官定要详细记录下来,上报州府,以为楷模!”
王校尉偶尔也会出现,送些京城来的信件,多数是给周正的公函,沟通一些政务往来的。
其中也会有一两封,是专门给宋瑞峰的,信上是萧钰逸那笔力渐显风骨,却仍带一丝少年青涩的字迹。
内容多是探讨些经义疑难,或是询问些地方农事工巧的见闻,偶尔会在信的末尾,生硬的加上一句府上诸位安否,或是代问老夫人金安,那语气别扭又克制。
宋安沐有次碰巧看到信纸,心里忍不住嘀咕,这世子爷平日里冷得像块冰,话少得一个字恨不得掰成两半用,怎么写信倒是挺勤快,可惜他写了这么多封,话还是那么少,多数还是王校尉在说。
晚上一家人齐聚在空间里,分享着白天的喜悦和收获,墨玉跳上粮垛,舔着爪子宣布:“推广实用改良技术,促进乡村手工业发展,显著提升女性生计能力,获得基建积分一千二百点!”
这笔不小的进账,让全家人都喜笑颜开,高兴之余大家又开始讨论下一步。
快长苎麻的试种要点,纺织工坊初步运行后如果效果好,如何扩大规模,原料来源和布匹销路如何进一步打开。
虽然面临的问题不少,但看着不断增长的积分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希望,每个人都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改良织布机试验成功,小小的纺织工坊即将鸣响它的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