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真心实意解民忧
微龙唐2025-08-10 19:065,796

  平的目光扫过村委会的坝子,眼中泛起一丝微妙的笑意。他注意到了座位的特殊安排,心里明白王大虎他们的良苦用心。这口字形的座位既保留了某种秩序感,又比传统的对坐方式多了几分亲切。在这方面,芝麻山的村干部们确实比别处更懂得拿捏分寸。

  村民们陆陆续续地进来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穿戴整齐的,衣衫略显褪色的,都怀着各自的心事,小心翼翼又带着期待地往坝子里挪。有几个胆大的村民冲付平笑了笑,付平便立刻站起身,招呼道:"来来来,坐这边,坐这边。"

  王三爷挠了挠花白的头发,犹豫了一下,才在离付平不远的位置坐下。他那双因长年劳作而粗糙的手不安地在膝盖上摩挲着,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付平,仿佛要把这个县里来的干部看个通透。

  "王三爷,您那腿脚咋样了?"付平突然问道,目光关切地看向王三爷那双膝盖。

  王三爷愣了一下,脸上的皱纹里挤出一丝惊喜:"哟,付干部还记得俺这老骨头啊!好多了,好多了!上回您介绍的那个跌打膏药,真管用!"

  "那就好,那就好!"付平点点头,"我就说那膏药好使吧,老中医祖传的手艺,比那些洋药都灵光。"

  这小小的对话顿时打破了坝子里微妙的尴尬气氛。村民们似乎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个穿着朴素的干部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仙,而是一个记得他们疾苦、愿意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实在人。

  王大虎站起身来,用力地咳嗽了两声:"咳咳,各位乡亲父老,今天咱们芝麻山村可算是有福了,县里的付干部亲自来看望大家,给咱们指导工作。咱们先热烈鼓掌欢迎付干部!"

  掌声稀稀拉拉地响起,然后渐渐地热闹起来。付平赶忙站起来,连连摆手:"别客气,别客气!我这不是来指导工作,是来向大家学习的。咱们县里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乡镇;乡镇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村子;村子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大家伙儿啊!"

  他这一番话说得实在,朴素中透着一股子真诚,让在场的村民们都不由自主地点头。老张家的小儿媳妇凑到婆婆耳边,小声说:"这付干部,说话中听,不像那些只会念稿子的。"老张家的婆婆瞪了儿媳妇一眼,但眼里却藏不住赞同。

  村支书王大虎翻开桌上的一个破旧笔记本,清了清嗓子:"付干部,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已经把村里最近的几项工作都梳理了一遍。首先是咱们村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工期已经过了八个月,村民们都急着问这气啥时候能通啊!"

  付平认真地听着,不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上几笔。村里的事情虽小,但他从不敷衍。待王大虎说完,他才抬起头:"天然气的事情我已经催过县能源局了,他们答应下周就派技术员过来解决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村的气管埋设有没有按照图纸来?"

  王大虎的脸刷地红了,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这个...这个...付干部您明察秋毫啊!确实有点小偏差,主要是......"

  "主要是啥?别吞吞吐吐的。"付平把茶杯放在桌上,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主要是施工队为了省事,没按原定路线走,绕了一段路,结果气压不够了。"王大虎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

  坝子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村民们交头接耳,有的摇头,有的叹气。王三爷甚至忍不住插嘴:"早就说不能找那个马大脚的施工队,偷工减料惯了!"

  付平沉默了片刻,村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都知道,领导最不喜欢的就是弄虚作假、敷衍塞责。这天然气工程要是黄了,芝麻山村又得烧几年的柴火和煤球了。

  "行了,"付平终于开口,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事已至此,追究责任不如解决问题。王大虎,你今天就给施工队打电话,回去我会让县能源局的技术员过来看现场。问题必须解决,但施工队的尾款先别急着给,等工程验收合格再说!"

  王大虎如蒙大赦,连忙点头:"是是是,我这就办!"

  付平转向村民们,脸上的严肃缓和了几分:"乡亲们,这天然气的事,是我们工作不到位,给大家添麻烦了。不过我向大家保证,这事儿一定给办妥了!再晚,也晚不过一个月!"

  "付干部,我家那片地,去年说要建信号基站,结果到现在荒着,连个影子都没见到,这咋回事啊?"一个蓝布褂子的中年汉子站起来,声音里带着几分怨气。

  王大虎立刻站起来,脸色不善:"老李,有啥事回头再说,哪有这么跟付干部说话的道理!"

  付平却摆摆手,打断了王大虎:"让老李说,乡亲们有啥不满,就该当面说清楚,憋在心里才是大问题呢!"他转向那个蓝布褂子的汉子,"老李,您接着说,我洗耳恭听。"

  老李得到鼓励,胆子大了起来:"我就是不明白,咱们村集体的地,说是要建信号基站,结果征了一年多了还空着,我家的庄稼没法种,赔偿款也没拿到,这让俺们一家人咋过日子啊?"

  坝子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不少村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王大虎和王大虎身上。

  付平略一沉思,问道:"这信号基站的项目是镇里批的?还是村上自己定的?"

  王大虎和王铁牛对视一眼,两人都没吭声。王大虎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打着。

  "我问话呢,谁来答一声?"付平的语气依然平和,但话语里已经带上了一丝不容回避的锋芒。

  最后还是王大虎开了口:"这个...说实话,这信号基站的事,是前任镇委书记的意思。"

  "那项目资金到位了吗?"付平追问。

  "这个...还没完全到位,所以工程一直没法开工。"王大虎抹了一把汗。

  付平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转向老李:"老李,您先别着急。既然是为了村集体的发展,征用土地是必要的,但程序必须合法,赔偿必须到位。这样,下午我们一起去看看您那块地,然后再研究解决方案,您看行吗?"

  老李愣了一下,没想到问题能这么快得到回应。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行行行,太行了!付干部,您能亲自来看,我心里就有底了!"

  这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被平息了。付平很清楚,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一切都不能建立在侵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会议继续进行,村民们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问题:学校的围墙年久失修,路灯坏了好几盏没人修,卫生室的设备太陈旧,河边的垃圾没人清理......

  付平一一记下,不时与村民们讨论解决方案。他不是简单地答应,也不是敷衍搪塞,而是认真分析每个问题的可行性和紧迫性,明确哪些是县里该解决的,哪些是村里自己能解决的。

  中午时分,会议告一段落。王大虎原本安排在村委会食堂吃工作餐,却被付平婉拒了。

  "走,去占奎叔家吃饭!婶子炒的酸菜鱼,我可念叨好久了!"付平一边收拾小本子,一边说道。

  王大虎和王铁牛面面相觑,没想到付干部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按照惯例,领导下乡,怎么也得安排个体面的接待,这贸然去村民家吃饭,会不会太随意了?

  "付干部,怕是招待不周啊!"王大虎小声劝道。

  付平却笑了:"招待不周?我以前又不是没在他家住过?再说了,占奎叔家的饭菜是真好吃,比县里那些馆子强多了!"

  就这样,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王占奎家走去。王占奎听说付干部要来自己家吃饭,慌得不行,连忙让老伴儿收拾屋子、准备饭菜。

  "哎呀妈呀,这可咋整?家里也没啥好菜啊!"王占奎的老伴儿急得直搓手。

  "管他呢,有啥吃啥!付干部不是那种讲究人,"王占奎抹了把脑门的汗,"赶紧把院子扫扫,灶上再添把火!"

  老两口手忙脚乱地准备着,院子里的鸡都被这阵仗吓得四处乱窜。不一会儿,付平就带着一群人来到了王占奎家的院子。

  "占奎叔,打扰了啊!"付平笑呵呵地进了院子,眼睛四处打量着。

  "付干部,您来了!快请进,快请进!"王占奎紧张地搓着手,不知该如何招待这样的贵客。

  "别客气,咱们都是老相识了!"付平脱下外套,挂在门口的木桩上,自然得就像回到了自己家。

  王占奎的老伴儿从厨房里探出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慌乱:"付干部,家里没啥好菜,就是家常便饭,您别嫌弃啊!"

  "婶子,您做的饭菜最合我胃口了!"付平走到厨房门口,看着灶上的锅,"哎呀,酸菜鱼,我最爱吃的!"

  老伴儿被付平这么一说,脸上的紧张缓和了几分。她手脚麻利地将准备好的几个菜依次端上桌:酸菜鱼、炒鸡蛋、拌野菜、腌萝卜......都是最普通的家常菜,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来,都坐,都坐!"王占奎招呼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桌子有些小,众人只好挤着坐,场面有些拥挤但却格外温馨。

  付平拿起筷子,毫不客气地夹了一大筷子酸菜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嗯,真香!这才是咱们芝麻山的味道啊!"他转向王三爷的老伴儿,"大娘,这酸菜是自己腌的吧?比超市里买的强多了!"

  老伴儿被夸得不好意思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是啊,每年冬天都要腌几缸,够吃一年的。"

  付平又尝了尝其他菜,每一样都赞不绝口。他毫不做作的态度,让原本紧张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村干部们也放松下来,各自夹菜吃饭,间或聊起村里的琐事。

  饭后,付平坚持帮王占奎老两口收拾碗筷,这一幕让在场的村干部们大为震撼。县里的领导,竟然亲自动手洗碗!这在芝麻山村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收拾完毕,付平按照约定,带着王大虎去看老李家那块争议的土地。一路上,他走走停停,仔细观察村里的环境和设施,不时与遇到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那些原本对他有些拘谨的村民,此时也渐渐放松下来,有说有笑地向他诉说着心事。

  老李家的那块地在芝麻山村的东头,要过一条小溪才能到达。付平和王大虎、老李一行人踏着石头过了溪水,一块平坦开阔的土地便呈现在眼前。这块地约有三四亩大小,杂草丛生,显然已经闲置了一段时间。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溪蜿蜒流过,风景确实不错。

  "这就是我家那块地。"老李站在地头,指着前方说道,脸上满是无奈,"从我爷爷那辈就一直种着,去年说是要建信号基站,让我别种了,结果到现在,你看看,全荒着!"

  付平点点头,在地上踱步,弯腰捏了一把土壤,在手里搓了搓:"土质不错,种粮食肯定好。"他环顾四周,若有所思,"不过这地方确实风景好,适合发展点旅游项目。"

  王大虎跟在付平身后,不时擦着额头的汗:"付干部,这块地原本规划是建个小型信号基站和停车场,只是资金一直没到位..."

  "那为啥不让老李先种着呢?"付平突然问道,眼神锐利地看向王大虎,"地荒着是最大的浪费!"

  王大虎被问得语塞,脸涨得通红:"这个...这个...主要是怕他种了,到时候项目一开工,又得赔偿..."

  "怕赔偿就不让种?这是什么道理!"付平摇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咱们的工作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不是给他们添堵!"

  老李站在一旁,听着付平的话,眼圈有些发红。这一年来的委屈终于找到了发泄口。

  付平走到老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老李,这事儿我给你个准话。这块地,暂时还是归你种,你该种啥种啥。如果将来真的要建设项目,一定按政策给你合理补偿,绝不会让你吃亏。"

  老李激动得直点头:"谢谢付干部,谢谢付干部!您这话我信!"

  付平转向王大虎:"王支书,回去把这事写个纪要,明确老李暂时使用权的事情。另外,关于信号基站项目,我们回村委会再讨论。"

  王大虎连忙应下,脸上的表情既有些尴尬,又带着几分敬佩。他知道付平这么做,是真心为村民着想,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三人沿着田埂往回走,远远看见村口聚集了一群人。

  "这是咋了?"付平问道。

  "哦,今天是县里卫生院的医生来村里卫生室巡诊的日子,村民们都去排队看病取药了。"王大虎解释道。

  付平眼睛一亮:"走,咱们也去看看。"

  村口的空地上,一个简易棚子下摆着两张桌子,桌后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医生和一个年轻护士。桌前排着长队,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付平走过去,站在一旁观察。医生正在为一位老奶奶看病,仔细地测量着血压,询问着症状。

  "张大夫,我这头晕得厉害,是不是血压又高了?"老奶奶紧张地问道。

  "别担心,血压是有点高,但不严重。"医生温和地说,"我给您开点药,记得按时吃,别吃太咸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心情舒畅。"

  老奶奶点点头,感激地看着医生:"谢谢张大夫,还是你们卫生室方便,要不然我这腿脚不便,去县医院多麻烦啊!"

  付平听着,若有所思。他走上前去,向医生打招呼:"张大夫,辛苦了。"

  医生抬头一看是付平,连忙站起来:"付书记,您好您好!没想到在这儿见到您。"

  "坐坐坐,别耽误工作。"付平摆摆手,"我看大家挺信任你的啊。"

  医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哪里哪里,就是尽力帮乡亲们解决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实话实说,咱们村的卫生条件确实有待改善,基本药物也不够全,有些老人的慢性病,我们这儿治不了,只能转县医院。"

  付平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这个问题我已经注意到了。村里的卫生室设备确实老旧,空间也小。这样,下周我让卫健委的同志来走访一下,看看能不能在设备和药品上给予支持。"

  医生听了,眼睛一亮:"那太好了!付书记,如果能有个B超机和心电图仪,村里好多病就能在这儿诊断了,老人们就不用奔波了。"

  "好,我记下了。"付平掏出小本子,认真记录着,"另外,关于常用药物,你整理一个清单给我,我和镇里的医院协调一下。"

  接下来,付平又去看了村小学。学校只有一栋楼,一个操场,显得有些破旧,但却打扫得很干净。几十个孩子正在操场上做课间操,欢声笑语传得很远。

  余伟茂热情地带着付平参观校园,介绍着学校的情况。

  "咱们学校现在有十个老师,学生八十三个,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余伟茂一边走一边说,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虽然条件简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不差,去年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呢!"

  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认真上课。一个年轻女教师正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认字,黑板上写满了工整的汉字。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小手握着铅笔,在本子上一笔一画地模仿着。

  付平默默地站在教室后面,看着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乡村的孩子们虽然条件艰苦,但求知的眼神却那么纯净、那么渴望。

  "老余,学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付平轻声问道。

  余伟茂叹了口气:"最大的问题是留不住老师啊!年轻人谁愿意来这穷山沟里教书?除了我们这些本地人,外面来的老师,教个一两年就走了。"

  付平点点头,这是乡村教育的普遍困境:硬件可以通过投入改善,但人才流失却是难解的痛点。

  "另外,我们这儿信号不好,网络时代了,可我们的孩子还是只能用纸质教材,看不了网上的课程资源,这差距可就大了。"余伟茂补充道。

  "信号问题......"付平若有所思,"这个我已经和王村长说了会加快基站的建设项目的落地。至于留住老师的问题,我们正在研究一项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希望能稍微缓解一下。"

  余伟茂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付书记,只要能让孩子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哪怕条件再艰苦,我们也愿意坚持!"

  离开学校时,几个孩子好奇地跟在付平身后,怯生生地问:"叔叔,您是大官吗?"

  付平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不是,叔叔只是一个普通的公仆。"

  "那您能不能帮我们修一下操场?下雨天到处是泥,我们都没地方跑步了。"一个小女孩大着胆子说道。

  付平笑了,点点头:"好,叔叔记住了,一定帮你们修好操场。"

继续阅读:第443章 搞个农家乐试试?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