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机关食堂
微龙唐2025-08-10 13:115,120

  自从老李科长将那堆“烫手山芋”般的陈年旧案“甩”给付平之后,付平的办公桌就成了整个干部一处,乃至整个组织部办公楼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每天,他都埋首于那些泛黄的、散发着霉味的故纸堆中,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试图从那些断裂的、模糊的线索中,拼接出历史的真相。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把自己变成一个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相反,他比以前更加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他知道,想要在省委组织部这样的地方打开局面,光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快熟悉这里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格局,摸清那些看不见的“潜规则”。

  而机关食堂,无疑是观察和收集信息的一个绝佳场所。

  省委组织部的机关食堂,设在办公楼后面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规模不大,也就十来张圆桌,几十把椅子,但收拾得窗明几净,饭菜也还算可口,至少比付平当年在曹海镇吃的那些“大锅饭”要精致不少。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是食堂最热闹的时候。来自各个处室的干部职工们,会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端着不锈钢餐盘,在打饭窗口前排起长队,然后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边吃边聊。

  付平上任后的第一周,几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食堂。他不像有些领导那样,喜欢让人把饭菜送到办公室,也不像赵光明那样,总是掐着点儿,等大部分人都吃得差不多了才姗姗来迟。他总是和普通科员一样,自己端着餐盘排队,打上两素一荤,找个不太起眼的空位坐下,安安静静地吃饭。

  他表现得随和而自然,遇到相熟的或者能叫上名字的同事,会主动笑着打个招呼,点点头,但从不刻意去攀谈什么,更不会打探什么小道消息。他只是默默地听着,观察着。

  机关食堂,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浓缩了组织部内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微妙的权力动态。在这里,谁和谁走得近,谁和谁不对付,哪个处室最近风头正劲,哪个领导又有什么新的动向,往往都能从人们不经意的谈话、表情和眼神中,窥探出一二。

  付平很快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他的顶头上司,也是他目前在干部一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赵光明副处长,几乎从不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吃饭。他总是有那么三五个固定的“饭搭子”,像个小帮派似的。

  这些人里,有的是其他处室的副处长或者手握实权的科室负责人,有的是部里某些大领导的秘书或者司机这类能够接近权力核心的“亲信”。他们总是雷打不动地占据着食堂里视野最好、也相对最安静的一张大圆桌,那张桌子仿佛成了他们的“VIP包厢”。

  他们边吃边聊,声音虽然刻意压低了,但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时不时爆发出的几声心照不宣、带着点暧昧的低笑声,却足以说明他们谈话内容的“丰富多彩”和“高度敏感”。付平注意到,赵光明在这些人面前,往往显得格外健谈和活跃,妙语连珠,挥斥方遒,与他在干部一处办公室里那副略显沉闷和“老成持重”的模样判若两人。

  显然,这个小圈子,是赵光明在组织部内苦心经营多年的“人脉关系网”和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

  而干部一处的另一位“老神仙”,或者说“老油条”——李爱国李科长,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简直是赵光明的反面教材。

  老李同志似乎对食堂里的喧嚣、八卦和那些拉帮结派的小动作毫无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

  他总是独来独往,像个孤云野鹤。

  打好饭后,便端着他那个用了不知道多少年,边角都有些发黑的搪瓷餐盘,径直走到食堂最角落,靠近窗户的一张小方桌旁坐下。那张桌子,只有一个座位,仿佛是他的专属领地,也很少有人会不识趣地去打扰他的清净。

  他吃饭的速度很慢,一口饭要细嚼慢咽好半天,仿佛在品尝什么山珍海味。边吃,他还会边从上衣那个洗得发白的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边角都磨毛了的《参考消息》,或者一本不知道从哪个旧书摊上淘换来的,纸张都已泛黄的旧书,戴上老花镜,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纷扰都与他无关,饭菜的香味和书本的墨香才是他的整个世界。

  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佛系姿态,让付平越发觉得这位老李科长深不可测,绝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至于处里那几位年轻的干事,比如小王、小张他们,则大多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像是惊弓之鸟,选择离领导们远一点的桌子。

  他们一边吃饭,一边小声地聊着一些工作上的琐事,比如哪个文件催得急,哪个领导又发了脾气,或者哪个单位的谁谁谁又出了什么状况,当然,也少不了年轻人感兴趣的房价、股票、哪个明星又出了什么新闻之类的话题。

  他们偶尔会偷偷地、不着痕迹地朝付平坐的方向看上几眼,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好奇,有探究,也有一丝不易察察的敬畏和疏离。

  当付平的目光不经意间与他们相遇时,他们又会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迅速低下头,假装专心致志地对付餐盘里的饭菜,生怕被这位新来的、一来就敢跟赵副处长叫板的年轻领导注意到。

  付平心里明白,自己在处务会上那番近乎“铁血宣言”的强硬表态,虽然暂时镇住了赵光明等人,但也难免给这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留下了“不好惹”、“太强势”、“太有心机”的印象。

  付平并没有急于去改变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看法,他知道,信任和认同这种东西,不是靠一两次故作亲民的姿态就能建立起来的,那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和积累的,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

  他只是在排队打饭或者偶尔路过他们餐桌时,会主动和他们点点头,或者随口问一句“今天伙食怎么样啊?”、“最近工作忙不忙啊,别太累着。”之类不痛不痒,却又能传递出一点善意的话,尽量展现出自己随和、平易近人的一面,希望能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有一次,付平在打饭窗口排队,前面正好是研究室的一位姓王的科长。

  这位王科长四十岁上下的年纪,戴着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文质彬彬的,一看就是个文化人。付平来之前也打听过,这位王科长是部里有名的“笔杆子”,据说很多重要领导的讲话稿和部里的重要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在研究室里也是一号人物。

  “王科长,今天这红烧肉看着不错啊,色泽油亮,闻着就香,一会儿我也得来一份。”付平主动开口,用一种轻松的语气打了声招呼。在食堂里,谈论饭菜永远是最安全、也最容易拉近距离的话题。

  王科长闻声回头,看到是付平,脸上露出一丝略显惊讶的表情,大概是没想到这位新来的副处长会主动跟自己搭话。

  他随即连忙笑道:“哎呀,是付处长啊!您也来尝尝?我们食堂这红烧肉啊,确实算是一绝了,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师傅的手艺那是没得说。您刚来部里,伙食方面还习惯吧?可别吃不惯,影响了工作。”

  “挺好的,挺好的,机关食堂的伙食比我想象中要好多了,营养搭配也合理,比我们以前在基层强太多了。”付平笑着应道,顺势也捧了一下对方,“以后在部里工作,少不了要麻烦研究室的各位大笔杆子,特别是您王科长,还请您多多指点,多多关照啊。”

  “付处长您太客气了!您这话可真是折煞我了!”王科长连忙摆手,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中带着几分官场上特有的谦逊和客套。

  “您年轻有为,有魄力,有想法,是我们这些老同志学习的榜样。以后干部一处有什么需要我们研究室配合的,您尽管开口,我们肯定全力以赴,绝不含糊!”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察的探究和审视,显然,付平这位“空降”而来,并且一来就敢跟赵光明这样的地头蛇正面硬刚的年轻副处长,已经引起了部里不少有心人的关注和好奇。

  付平自然也察觉到了王科长眼神中那份不动声色的打量和评估,他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知道,在机关里,每个人说话都是滴水不漏,字斟句酌,想要从这种简短的、公式化的寒暄中获取什么实质性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混个脸熟”,展现一下自己的亲和力,留下一个“还算好打交道”的初步印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还有一次,付平端着餐盘,刚找了个靠窗的空位坐下,邻桌坐着的是两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干事,看他们的胸牌,好像是来自干部监督处的。他们正一边吃饭,一边压低了声音,鬼鬼祟祟地议论着什么,看到付平坐过来,声音立刻小了下去,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的鸭子,脸上也露出一丝略显紧张和不安的表情,赶紧埋头扒饭。

  付平见状,主动朝他们笑了笑,开口道:“小同志,你们干部监督处最近是不是挺忙的?我看你们刘处长(干部监督处处长)这几天脸色都不太好,眼圈都黑了,肯定又是加班加点了吧。”

  那两个年轻干事显然没想到付平会主动跟他们这些“小兵”说话,都有些受宠若惊,连忙放下筷子,挺直了腰杆。

  其中一个胆子稍大一点,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男生,红着脸回答道:“付……付处长好!是啊,是啊,最近部里正在搞一个什么‘干部作风专项整治活动’,我们处里都在整理相关的线索材料,汇总数据,确实挺忙的,天天都得加班。您……您刚来干部一处,工作肯定也千头万绪,特别繁重吧?”

  “是啊,还在熟悉情况的阶段,确实有不少东西要学,感觉时间都不够用。”付平点了点头,语气随和地说道,像是在跟朋友聊天,“你们年轻人有活力,思路也新,接触到的新鲜信息也多,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多交流交流,互相学习嘛。我刚从基层上来,很多机关里的规矩和门道都还不懂,还得向你们这些‘老机关’请教呢。”

  “哎,付处长您太谦虚了,是我们应该向您学习才对,您在基层那些经验,才是我们最缺的。”另一个稍微胖一点的年轻干事也鼓起勇气,接茬说道,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付平笑了笑,没有再继续这个略显客套的话题,而是转而问了问他们平时都喜欢看些什么书,有什么业余爱好,周末都怎么放松之类的轻松话题。气氛渐渐轻松了不少,那两个年轻干事也从最初的拘谨和紧张,变得稍微放开了一些,话也多了起来。

  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接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付平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对省委组织部这个外人眼中“神秘而权威”,实则也充满了各种“人性”的衙门,有了一个初步的、立体的、虽然还不够深入但已经比较全面的印象。

  他发现,这里的水,确实比他之前在曹海镇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沟里遇到的,要深得多,也浑得多,简直就是个深不见底的旋涡。各种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山头林立,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利益盘根错节,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就像一张巨大而无形的蜘蛛网,将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笼罩其中,谁也无法真正置身事外。

  赵光明在干部一处,乃至在整个组织部,都算得上是根基深厚,经营多年,他有自己稳固的小圈子,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也有自己的一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行事风格和生存法则。想要在短期内撼动他的地位,或者让他真心实意地配合自己的工作,恐怕比啃下那些陈年旧案还要困难得多。

  而像老李科长那样的“佛系”老油条,看似与世无争,每天一杯茶,一份报,混吃等死,实则比谁都精明滑溜。他们深谙机关生存之道,轻易不站队,不表态,但也绝不会让你轻易地从他们身上占到什么便宜,或者把他们当枪使。他们就像水中的鹅卵石,圆滑而坚硬,既能随波逐流,不与任何势力发生正面冲突,也能在关键时刻,悄无声息地硌你一下脚,让你吃个暗亏。

  至于那些年轻的干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心思各异。有的人确实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渴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和组织的进步,眼里还有光;有的人则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影响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活得像个惊弓之鸟;当然,也不乏一些心思活络、善于钻营、投机取巧之辈,整天琢磨着如何巴结领导,如何走捷径,如何才能少干活多捞好处。

  对于他这个从基层“空降”而来,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靠山的“愣头青”,组织部里大多数人的真实看法,恐怕还是以观望、戒备和不看好为主。

  周正国那个案子,虽然让他小小地“露了一手”,也赢得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喝彩,但在更多深谙机关生存法则的“老机关”看来,那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之举,甚至可能是在自掘坟墓,早晚要栽跟头。他们更想看到的,或许是他接下来如何碰壁,如何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然后灰溜溜地承认自己不行。

  “看来,想要在这里真正立足,干出点名堂,道阻且长,任重道远啊。”付平在心中默默地总结道,餐盘里的饭菜已经有些凉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丝毫的气馁或退缩。相反,这种复杂而充满挑战的环境,反而像一剂兴奋剂,激起了他内心深处那股深藏已久的不服输的韧劲和强烈的征服欲。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面对一个错综复杂、杀机四伏的残局,虽然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但他却能从那看似无解的局面中,敏锐地嗅到胜利的契机,找到那稍纵即逝的破局点。

  机关食堂里的这点“暗流涌动”,不过是他在这盘牵动全局的大棋局中,收集到的第一批最原始、也最粗浅的“情报”而已。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情报”,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找到那些可以利用的矛盾,团结那些可以团结的力量,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将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壁垒,逐一攻破。

  他低头扒拉着餐盘里剩下的几口已经有些发硬的米饭,眼神却变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坚定,像两团燃烧的火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继续阅读:第566章 一个“茅坑石头”老干部的申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