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洽谈(上)
微龙唐2025-08-10 20:085,042

  下午三点,这个时间点,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还没到它一天中最没精神的时候,但办公室里的空调已经呜呜地工作了好一阵子。江城的夏天就是这样,离开空调活像脱水的鱼。付平坐在书房里,姿势有点僵硬,像个等待面试的学生。面前摊着一叠纸,A4的,刚从打印机里吐出来,还带着点墨粉和机器的热气。纸上是密密麻麻的字和表格——曹海镇最近三年的土豆产量、辣椒收成、土鸡蛋数量,还有几样叫得上名号的“特色农产品”简介,最后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份看着挺像那么回事的“供应计划构想”。为了晚上这顿饭,他觉得自己快把曹海镇的家底给盘出来了。

  “你看,”他指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一条曲里拐弯的产量曲线,“这数据,够不够说明问题?”声音里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期待。

  刘逸霏凑过来,鼻尖几乎要碰到纸面,长发滑落到肩上。她看得挺认真,眉头微微蹙着,像在审阅一份重要的合同。几秒后,她抬起头,轻轻摇了摇:“太够了,够得有点过了。付书记,咱们是去吃饭,不是去作报告。”她拿起桌上一支红色的水笔,笔帽拔掉,露出尖细的笔尖,在资料上轻轻勾了几个圈,“这儿,这儿,还有这儿,是重点。其他的,等气氛到了,火候差不多了,再不经意地掏出来,效果才好。一上来就摆数据,跟相亲直接亮房产证似的,太硬。”

  付平愣了一下,随即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像是被人点破了心思。“对,对,你说得对。”他拿起那叠纸,感觉分量轻了不少,“得先聊,把感觉聊出来。”他把这叠纸重新理了理,像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感觉是一方面,”刘逸霏把笔帽盖上,咔哒一声轻响,她侧身坐到付平旁边的椅子上,椅子因为她的动作发出一声轻微的吱呀,“更关键的,你得把人家心里的那点小九九给摸透了,然后告诉他,没事,这都不是事儿。”她看着付平,眼神很直接,“你现在是曹海镇的代表,但你得站在市供销集团的角度替他们想想。他们家大业大,开那么多‘惠民农贸市场’,最怕什么?”

  付平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他沉吟着,脑子里快速过了一遍。“稳定,”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供应得稳。还有,质量得行,不能今天好明天坏。价格也得有谱,不能瞎涨……”

  “头一个是稳定。”刘逸霏打断他,语气肯定,“你想啊,曹海镇,开车过去俩多小时,不算近。万一哪天说好的菜送不到了,或者送来的萝卜蔫了,茄子软了,他们那个‘惠民农贸市场’打的是‘平价优质’的牌子,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吗?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市民不买账,领导也得找他们麻烦。”

  “这个我想了,”付平立刻接话,像是准备好了标准答案,“回去就动员,搞个合作社,定个标准,统一收,统一管,保证按时按量供应。”他说得很快,带着一种急于证明自己能力的迫切。

  “嗯,有想法就好。”刘逸霏看了看手腕上的表,一块小巧精致的女表,“时间差不多了,去换身衣服吧。你这身……”她上下打量了一下付平的休闲衬衫和卡其裤,“太家常了,不像是去谈正事的。”

  付平咧嘴笑了,露出整齐的牙齿:“放心,这个我懂。压箱底的家伙得拿出来了。”

  六点四十分,付平站在卧室的穿衣镜前。镜子里的人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料子挺括,肩线笔直。他正对着镜子,仔细调整着领带结,一个标准的温莎结。这身行头,他戏称为“战衣”,是当年在省委组织部时,出席一些重要场合的标配。调到曹海镇之后,穿它的机会屈指可数。镜中的男人,脸部线条比刚下乡时硬朗了些,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反复检查着衬衫袖口露出的长度,确保不多不少,正好一厘米。

  “别慌,”刘逸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走上前,伸出手,轻轻抚平他衣领上几乎看不见的一丝褶皱,“就当是去见个老朋友,把你想说的话,想做的事,踏踏实实说出来就行。你最大的本钱,不是那些数据,也不是这身西装,”她顿了顿,看着镜子里付平的眼睛,“是你那份真心想帮曹海镇老乡的心思。这玩意儿,装不出来,对方能感觉到。”

  付平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然后点了点头。“嗯。”他从床头柜上拿起车钥匙,钥匙扣上挂着一个小小的平安结,是刘逸霏给他系的。“我走了。”

  “嗯,”刘逸霏跟着他走到门口,“谈得顺利就早点回,不顺利也别太晚。有信儿了,随时打给我。”她叮嘱道,“还有,少喝点酒,别逞能。”

  “知道了,管家婆。”付平笑着带上门。

  电梯下行,数字不断变小。付平看着不锈钢门上映出的模糊影像,又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领带。

  江城的七点,天色已经像一块被墨汁浸染的画布,由浅蓝缓慢过渡到深灰,最后沉入浓稠的黑。路灯、写字楼的灯、广告牌的霓虹灯,争先恐后地亮了起来,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付平开着他的那辆半新不旧的大众车,汇入晚高峰尚未完全消散的车流。车轮滚滚向前,穿梭在城市迷宫般的道路中,这些路像人体的血管,输送着车辆和人群。但他的思绪,却像一只挣脱了线的风筝,飘回了那个被群山环抱的小镇——曹海镇。

  他眼前浮现出那些黝黑的面孔,刻满风霜的皱纹,常年劳作而弯曲的脊背。他们在地里刨食,汗珠子掉下来摔八瓣,种出的东西,论斤两,论品质,都不差,可就是窝在山里,卖不出价钱。集市上,贩子们把价格压得死死的,那种无奈和憋屈,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还有他刚上任时,站在镇政府那个有点掉漆的主席台上,对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拍着胸脯许下的承诺……那些话,言犹在耳。车里的空气有些闷,他降下一点车窗,晚风带着城市的喧嚣涌进来。

  湘宴府。这名字听着就透着一股子雅致和贵气。开在江城一条相对僻静但寸土寸金的街上,门脸不是那种张扬的奢华,而是低调的精致。门口停着的车,不是奔驰宝马,就是奥迪雷克萨斯,偶尔夹杂着几辆挂着特殊牌照的公务车。这里以接待政商圈内人士闻名,菜品精致,环境私密,当然,价格也相当“体面”。

  付平把车稳稳停在餐厅指定的停车位上,熄火,拔钥匙。他没有立刻下车,而是坐在驾驶座上,双手握着方向盘,闭上眼睛,做了一个深呼吸,再缓缓吐出。然后,他睁开眼,推门下车,锁好车门,挺直了腰板,迈步向餐厅那扇厚重的玻璃门走去。

  刚踏进灯火辉煌的大厅,还没来得及适应里面和外面截然不同的温度和光线,一个熟悉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付书记!这儿呐!这儿!”

  付平循声望去,只见大厅入口不远处的沙发等候区,老张正站起身,满脸堆笑地朝他招手。老张也穿了西装,虽然不是什么名牌,但也熨烫得一丝不苟,显得很精神。他旁边站着另一个人,五十岁上下,身材微微发福,啤酒肚有点明显,但头发梳得整齐,戴着一副金边眼镜,眼神锐利,透着一股精明强干的气质。

  “张哥,不好意思,晚高峰,路上真有点堵。”付平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歉意的微笑,主动伸出手。

  “没事没事,我们也是刚落座,茶还没喝第二泡呢。”老张哈哈笑着,握住付平的手摇了摇,然后侧过身,热情地介绍,“来来来,付老弟,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市供销集团的李宏李总,咱们‘惠民农贸市场’项目,主要就是李总在负责。”

  “李总,您好您好,久仰大名了。”付平转向李宏,双手握住对方伸出的手。李宏的手掌宽厚,温暖而有力。付平的力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谄媚,也不显得怠慢,语气恭敬,但不卑不亢。

  “付书记,幸会幸会。”李宏的手同样有力地回握了一下,脸上露出公式化的笑容,但眼神却在付平脸上快速扫过,像是在评估什么。“年轻有为啊,刚才张处长可没少在我面前夸你,说你是省里下来的高材生,有能力有魄力。”他的目光在付平身上停留了几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或许是这身得体的西装,或许是付平身上那种混合着书卷气和基层历练的独特气质。“来,别站着了,咱们进去说,边吃边聊。”

  三人随着领位的服务员穿过装饰典雅的走廊,来到一间名为“潇湘苑”的包厢。包厢不大,但布置得古色古香,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一张红木圆桌摆在中央,已经铺好了洁白的桌布,餐具摆放整齐。

  三人按照主宾次落座。李宏自然是主位,付平坐在他右手边,老张则坐在左手边。服务员动作麻利地斟上茶水,又询问了酒水。李宏点了瓶茅台,老张和付平自然没有异议。很快,凉菜流水般端了上来。

  包厢里的气氛,在酒精还没开始发挥作用之前,带着一种礼貌的疏离和试探。

  “付书记,”李宏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漂浮的茶叶,目光落在付平脸上,语气随意得像是在拉家常,“从省城下到曹海镇,还习惯吧?听说你们那儿条件挺艰苦的。”这问题看似关心,实则是在掂量付平的背景、适应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后台。

  付平拿起公筷,给李宏和老张各夹了一小箸凉拌木耳,然后才给自己夹,动作自然流畅。“谢谢李总关心。”他谦和地笑了笑,笑容恰到好处,既不显得局促,也不显得油滑,“说实话,刚下去的时候确实有点不适应,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都不一样。不过待久了,跟老乡们熟了,也就习惯了。曹海镇嘛,确实偏远,硬件条件差点意思,但山好水好空气好,老百姓也淳朴。”他没有直接回答“干得怎么样”,而是巧妙地避开了,转而说起了曹海镇的客观情况。“特别是农产品,”他话锋一转,语调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自豪,“那真是没得说,纯天然,味道正。就是以前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好东西运不出来,卖不上价。”他停顿了一下,没有急着往下说,而是把目光转向李宏,带着请教的意味,“李总,您主管‘惠民农贸市场’这么多年,对咱们江城市民的口味和消费习惯,那肯定是最了解的。不知道现在大家买菜,最看重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抛得很有水平。既表达了对李宏专业性的尊重,满足了对方的表达欲,又不动声色地把话题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引导。

  果然,李宏像是被触到了痒处,身体微微前倾,放下了茶杯。“这个嘛,”他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专业人士的自信,“要说江城市民买菜的习惯,这几年变化确实不小。搁以前,大家图便宜,哪个菜场菜价低就往哪儿钻。现在不一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吃的也越来越讲究。光便宜不行,还得看安全、看品质、看新鲜度。”他拿起筷子,指了指桌上的菜,“我们‘惠民农贸市场’,当初的定位就是卡在中间。比传统农贸市场干净、规范、质量有保证,又比那些进口超市、有机超市价格亲民。主打的就是‘平价优质’,满足普通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所以,对供应商的要求,也就卡在这儿——价格不能太离谱,品质一定要过关,供应还要稳定。”

  “那敢情好啊!”付平眼睛一亮,身体也跟着前倾,显得很兴奋,“李总您说的这几点,跟我们曹海镇的优势简直是量身定做!”他语气恳切,“我们那儿的农产品,最大的卖点就是‘土’、‘笨’、‘原生态’,基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靠天生地养。要说品质,绝对经得起检验。就是苦于没有渠道,一直进不了城里的大市场。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要么烂在地里,要么被小贩子低价收走,看着都心疼。”

  “没错没错,”老张在旁边适时地敲边鼓,“付书记昨天还给我带了点他们镇上的土特产,那个土鸡蛋,我跟你说李总,那蛋黄颜色,嚯,跟橘子红似的,煎出来喷喷香!还有那个小青菜,随便一炒,又甜又糯。”老张说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刚吃过一样。

  服务员开始陆续上热菜,包厢里的气氛随着酒杯的碰撞和菜肴的香气,逐渐热络起来。付平没有一上来就急吼吼地谈合作协议,而是很耐心地,像讲故事一样,聊起了他在曹海镇的所见所闻,聊起了小镇近年来的变化,聊起了他对农产品市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他的谈吐,既有基层干部那种接地气的实在劲儿,对农民的辛苦感同身受;又不乏在省直机关锤炼出来的开阔视野和逻辑思维。他能把田间地头的具体问题,和市里、省里的政策方针联系起来,也能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农产品销售问题,拔高到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层面。这种恰到好处的结合,让李宏听得很投入,频频点头,偶尔还会插话问几个细节问题。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付平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包厢里的气氛正好,李宏脸颊微红,眼神也比刚开始时柔和了许多。他端起酒杯,先敬了李宏一杯,然后放下杯子,状似不经意地问道:“李总,听您刚才一席话,真是受益匪浅。那您觉得,像我们曹海镇这样的农产品,底子不错,就是缺个平台,有没有机会,能进入咱们‘惠民农贸市场’的采购单里?”

  这个问题一出,包厢里原本轻松的气氛瞬间凝重了几分。李宏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身体往椅背上靠了靠,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服务员正好进来换骨碟,他没说话,等服务员出去,关上门,才缓缓开口:“付书记,你这个人,我看出来了,是个干实事的人。”他先是肯定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理论上讲,机会肯定是有的。‘惠民农贸市场’的摊位,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也一直在寻找更稳定、更优质、性价比更高的货源。特别是这种有特色的、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符合我们升级的方向。”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锐利起来,直视着付平,“不过嘛……”

继续阅读:第478章 洽谈(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