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六点半,江城的下班高峰期刚过,付平驾驶着那辆有些尘土的黑色帕萨特驶入小区地下车库。他没有直接去车位,而是在后备箱能够打开的位置停下。引擎熄火的瞬间,一股疲惫感才姗姗来迟,席卷了他的全身。
付平活动了一下脖子,推开车门。从曹海镇到江城,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足够让任何一个正常人腰酸背痛。但真正让他觉得疲惫的,并不是这段路程,而是身上那件仿佛永远甩不掉的"镇党委书记"制服。
他绕到车后,按下钥匙,后备箱缓缓抬起,露出里面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宝贝"——几个灰色泡沫箱,两个竹编的菜篮,一个塑料筐,甚至还有一个用牛皮纸袋包着、系着麻绳的东西,看起来像是只老母鸡。
就在付平伸手去拿东西的时候,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带这么多东西回来?辛苦了。?"
付平回头,看到刘逸霏站在那里,脸上带着不解和一丝被逗乐的神情。她穿着居家的T恤和宽松的休闲裤,手上还带着厨房手套,显然是正在做饭。
"嗨,还不是按照你的要求。绿色无公害。"付平笑着说,但目光却再次扫过那些土特产。
"来,我帮你提。"刘逸霏摘下手套,上前帮忙。
他们一前一后地走向电梯。正好碰上邻居李大爷遛完狗回来,老人家瞄了一眼他们手中的大包小包,好奇地问:"小付啊,这是从老家带的好东西?"
"对,曹海镇的,绿色有机,李叔要不要尝尝?"
"改天改天,你们慢慢吃。"李大爷笑着摆手,显然并没有太大兴趣。
电梯上行的过程中,付平突然有种荒谬感——作为一个曹海镇的镇党委书记,他竟然像个"倒爷"一样,把自己镇上的农产品偷偷摸摸地往城里运。而这些在曹海镇随处可见的普通农产品,放在江城这样的大城市里,却仿佛成了某种"异类"。
刚推开家门,刘母的声音就从厨房里传来:"回来了?饭马上就好......哎哟,平啊,你这每次回来都跟打仗一样。这么多菜,咱家冰箱哪放得下?吃不完都坏了!"
刘母走出厨房,看到满手的东西,立刻露出了那种典型的中年妇女的无奈表情,嘴上抱怨着,手却很自然地接过了一个泡沫箱。
"妈,没事,放不下的送邻居尝尝。对了,霏霏,明天没事的话,陪我出去转转,咱们去……逛逛菜市场。"付平放下东西,看似漫不经心地说道,但最后一句话的语调却略微上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刘逸霏抬起头,与丈夫目光相接,她敏锐地捕捉到了那抹不同寻常的语气。
晚饭过后,厨房里响起了忙碌的声音。刘母一边整理付平带回来的农产品,一边絮絮叨叨:"这鸡蛋都没有包装,万一碎了怎么办?这鸡是现杀的吧?放不久的......这么多东西,哪吃得完啊......"
刘逸霏站在水槽边洗碗,不时应和一句,但眼神却时不时地飘向那堆农产品,若有所思。
"这菜看着是新鲜,可城里人认不认?价格能卖上去吗?"刘母随口一问,却意外地触及了关键。
"妈,您先去看电视吧,我和霏霏收拾就行。"付平接过话头,语气温和但坚定。
刘母嘟囔着走出厨房,客厅里很快传来了电视声。
厨房里只剩下夫妻二人。刘逸霏靠在橱柜上,双臂交叉,直视付平:"明天'逛菜市场',不是真的只想买菜吧?"
付平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瞒不过你。是想看看江城的市场,给咱们曹海镇的宝贝找找出路。"
"我就猜到了。行,我陪你去当'市场调研员'。需要我注意什么?"刘逸霏迅速进入状态,这就是付平最欣赏她的地方——聪明、理解力强,总能快速与自己达成共识。
"帮我多看看价格、品种、哪些卖得好,买菜的都是些什么人。我总觉得,曹海镇的农产品质量不差,就是找不到对的销路。只能卖给收购商,价格低得可怜。"付平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那种在省委组织部时的锐利又回来了。
"所以你想把这些直接卖到江城来?"
"对,我想做个试点。如果成功了,不仅能帮农民增收,还能......给我的政绩单上添一笔。"付平坦诚地说。作为副处级干部,年仅35岁的他有更大的抱负,而曹海镇只是他仕途上的一站。但他也是真心实意地想为这个地方做点事情。
刘逸霏点点头:"了解。那就明天出发,全面考察江城菜市场。"说完,她刻意板起脸,模仿电视里那些正经八百的领导:"这是一项重要任务,同志们务必高度重视!"
付平忍不住大笑起来。这笑声驱散了一周的疲惫,也冲淡了那些未知的压力。
次日清晨七点,付平和刘逸霏已经站在江城最大的传统农贸市场门口。清晨的阳光还带着一丝温柔,但市场里已是一片喧嚣。
"走,咱们进去看看。"付平向前迈步。
市场内部空间宽敞但杂乱,地面湿滑,空气中混杂着蔬菜、鱼肉、家禽的气味。摊位紧挨着摊位,叫卖声此起彼伏。付平和刘逸霏分工明确地穿梭其中,一个观察摊位和商品,一个关注顾客群体。
"你看这边的菜价,跟咱们镇上收购价差不了太多,中间环节利润薄。而且没什么特色,都是大路货。"付平拿起一捆青菜,对刘逸霏低声说道,眉头微微皱起。
刘逸霏点点头:"嗯,买菜的基本都是大爷大妈,年轻人很少。他们更看重价格和新鲜度,对品牌、产地好像不太在意。"她的目光扫过周围的顾客,多是退休老人,背着布袋或推着小车,精打细算地讨价还价。
付平走到一个摊位前,随意地问道:"老板,这青菜怎么卖?哪里来的啊?"
"两块五一斤,郊区刚送来的,新鲜着呢!"摊主是个中年男子,麻利地给付平称了一斤,回答得相当随意。
"郊区的?具体是哪里?"付平追问。
"就城外农民种的呗,管它哪个村的,新鲜就行!"摊主显然对产地并不在意,这让付平若有所思。
他们在市场里逛了将近两个小时,基本摸清了情况——这种传统市场价格水平普遍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几乎没有品牌或产地标识,竞争主要依靠价格和"看起来新鲜"。
上午十点,他们来到了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与传统市场的嘈杂不同,超市内灯光明亮,环境整洁,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生鲜区的商品摆放整齐,大多有统一的包装和标签。
"超市里的菜至少贵了三成。"刘逸霏看着价格牌,低声对付平说。
付平点点头,目光却被一个专柜吸引了——"XX农场直供"。那里销售的农产品明显与普通区域不同,有精美的包装,标注了产地和"有机"、"生态"等字样,价格也高出不少。
"这家超市就有专柜!你看这只土鸡,标价98一只,比菜市场的贵了一倍多。"刘逸霏惊讶地说。
"嗯,包装、检疫标识都齐全。这说明高端需求是有的。但你看这供货要求,估计得是大农场或者合作社才行,咱们镇目前小农户分散经营,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度不小。"付平看着专柜旁边张贴的供应商须知,皱起了眉头。
"而且进超市还要各种费用吧?这对启动资金也是个考验。"刘逸霏补充道。
他们又走访了两家超市,情况大同小异。午餐是在一家快餐店解决的,两人边吃边讨论上午的收获。
下午,根据刘逸霏的朋友"关姐"提供的信息,他们找到了位于某高档小区附近的一家"绿色/有机农产品直供店"。
"关姐,麻烦问下,你上次说的那种卖好农产品的店,地址在哪儿来着?"付平站在路边,拨通了电话。
"哦,我想想,在凯旋路那个御景花园旁边,叫'山涧鲜物'还是啥的,挺贵的,不过听说东西确实不错。"电话那头传来关姐的声音。
店面不大,但装修精致,采用原木风格,墙上挂着农场照片和有机认证证书。进店顾客不多,但每个人看起来都很讲究——女士手提名牌包,男士穿着高档休闲装。
"这里的东西真是'精贵',这几根小青菜就要十几块钱。你看买东西的,看起来都挺有钱的。"刘逸霏小声感叹。
付平走向一位正在整理猪肉的店员:"你们这猪肉是哪里来的?有什么特别吗?"
"先生您好,这是我们合作农场生态养殖的黑猪,吃粮食和牧草长大的,不喂饲料,口感特别香糯。"店员热情解释道,语气中带着一种类似"传教士"的自豪感。
最后,付平买了一小块价格不菲的黑猪肉作为样品。走出店铺,他对刘逸霏说:"模式是好,但投入太大,品牌建设、物流、店租……我们刚起步,玩不起这个。先买块肉回去,跟咱们镇上老乡养的猪肉比比看。"
傍晚六点,他们坐在车里,疲惫而沉默。一整天的调研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销售模式,但似乎每一种都有相当大的门槛或局限性。
"捋一下:进大菜场,我们能进去,但卖不出价钱,辛苦半天不赚钱,还可能冲击本地市场;进大超市,品牌、资质、供货量都是硬门槛,短期内不现实;开专卖店,更是烧钱的游戏,现阶段想都不用想。"付平揉了揉眉心,仿佛陷入困境。
刘逸霏转头看向窗外:"是啊,好像都不完全合适。难道没有中间道路吗?"
付平没有回应,只是发动了车子。城市的霓虹灯已经亮起,勾勒出江城的轮廓。他们穿行在车流中,各自思考着今天的收获和可能的出路。
回到家,两人都太累了,简单吃过晚饭就休息了。
周日上午,刘母带着孩子去了邻居家玩,屋子里难得安静。付平本想躺在沙发上再梳理一下思路,却接到家里电话,说老家有些小事需要处理。他决定出门办事顺便再找找灵感。
"我打车去吧,你休息一下。"付平对刘逸霏说。
坐进出租车后,付平随口问道:"师傅,我看江城买菜的地方挺多,您平时一般去哪儿买啊?"
"嗨,我们开车的,哪儿顺路就哪儿买点。不过家附近图省事,就去楼下那个'益民菜市'。东西不算最便宜,但比大老远跑批发市场方便多了,菜也还新鲜。我们那一片好几个小区的人都在那儿买。"司机健谈地回答。
"'益民菜市'?是连锁的吗?开在小区里?"付平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
"好像是吧,市里开了好几家呢。就在我们长安小区门口,挺方便的。不大,但东西齐全,价格还行。我们这些出租车司机时间紧,就喜欢这种近的、方便的。"
付平突然感到一阵兴奋,脑中有什么东西呼之欲出。他让司机绕道去看了一家"益民菜市",那是一个介于传统市场和超市之间的业态——不是露天摊位,而是半封闭式的市场,环境比传统市场干净整洁,但又没有超市那么"冷冰冰"。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而且确实就开在一个大型社区旁边。
办完事回到家,付平立刻钻进书房,在电脑上搜索起"益民菜市"的信息。刘逸霏端着茶进来,发现丈夫神情专注,眼睛几乎贴在屏幕上。
"有发现?"她问。
"嗯!"付平转过身,眼睛发亮,"我想起来了!江城市这几年一直在推'菜篮子工程',保障市民基本蔬菜供应和价格稳定。这个'益民菜市',就是政府主导、江城市供销集团运营的社区便民网点!他们肯定有稳定货源、保证品质的需求。"
"如果是国企背景,那对接方式可能就不一样了。也许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去谈?而且'农超对接'不是一直提倡减少中间环节吗?"刘逸霏很快理解了丈夫的想法。
"没错!这正好符合政策导向!国企平台相对规范,如果我们能证明曹海镇的农产品优质、安全、供应有保障,他们很可能会感兴趣。这条路子,比前三种都更靠谱,更适合我们起步!"付平兴奋地说,仿佛找到了那把能打开曹海镇农产品销路的钥匙。
"那你准备怎么联系?"
付平沉思了一会儿:"我在江城还有些老关系,先试试这条路。"说完,他拿起手机,翻出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他在省委组织部时的同事"老张",现在是江城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副处长。
电话接通前,付平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语气。这是一个关键电话,措辞要谨慎而得体。
"喂,张哥,我是付平啊……"他的语气轻松但不失礼貌,"是啊,现在在曹海镇当书记,下来锻炼嘛……"闲聊了几句后,付平切入正题:"是这样,我们镇上有些不错的农产品,想看看能不能对接到江城的市场,特别是像'益民菜市'这种社区型的渠道。您在市里熟,能不能帮忙打听下这个是谁在负责?或者看方便不方便帮我引荐一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老张故作矜持的声音:"哎呀,付老弟,下基层干得好啊!这农产品对接的事儿,跨了好几个部门呢,商务、农委、国资委下面的企业都可能沾边。我主要还是负责干部这一块……不过你既然开口了,又是为了地方发展的好事,我帮你问问看吧。但不一定能成啊,我尽力。"
"那太感谢张哥了!您费心!等您消息。"付平语气真诚地道谢,挂了电话。
刘逸霏在一旁听完全程,略带担忧地问:"他听起来好像不是很有把握的样子?"
付平笑了笑:"放心,他既然说'帮你问问',基本就有戏了。他是组织部的,协调一个市属企业的领导见个面、吃顿饭,是他的职权范围内或者说人脉资源可以轻易做到的。他故意那么说,无非是想让我承他一份情。体制内嘛,人情往来很正常。"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道道。"刘逸霏若有所思。
"嗯,这事儿如果真能成,这个人情就欠下了。不过,能为镇里打开销路,值!"付平的表情既坦然又坚定。在他的价值天平上,曹海镇农民的利益此刻确实重于个人的人情负担。
付平猜得没错。不到两个小时,老张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喂,张哥!"付平迅速接起电话,语气中带着期待。
"付老弟,这事有眉目了。我联系了市供销集团分管'益民菜市'的李宏副总,他对农产品直供这块挺感兴趣的。今晚有空吗?一起吃个便饭,好好聊聊。"老张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得意,显然为自己的办事效率和人脉资源感到自豪。
"啊?这么快就安排好了?"付平略显惊讶,但很快调整了语气,"市供销集团的李副总?太好了!今晚是吧?没问题没问题,时间地点您发给我……好的好的,太感谢了张哥!这人情我记下了,改天一定单独请您!"
挂了电话,付平转身对刘逸霏说:"成了!老张约了市供销集团管这块儿的李副总,今晚就吃饭!效率真高!"
"太好了!那你晚上要好好准备,把咱们曹海镇的优势都讲清楚。"刘逸霏为丈夫高兴,但也提醒他做好准备。
"嗯,我得赶紧梳理一下思路,把我们产品的特色、产量潜力、质量保障这些都准备好。今晚是关键一步!"付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曹海镇农产品进入江城市场的光明前景。
他走到窗前,江城的高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座繁华的都市与他心心念念的曹海镇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他,正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政绩,更关乎曹海镇农民的生计和未来。付平深吸一口气,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晚上饭局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到这个宝贵的合作机会。
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农产品销售谈判,更是一场关乎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博弈。而在这场博弈中,他既要利用自己的官场智慧和人脉资源,又要真心实意地为曹海镇的农民谋福利。
这或许正是他从省委组织部下派到基层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