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还像困兽一样焦躁的付平,此刻已经重新坐回了桌前。但他整个人的状态完全变了,之前的疲惫和沮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亢奋的激动。他像一台突然加满油、启动了涡轮增压的发动机,拿起笔,在刚才那张草稿纸的背面,飞快地写了起来:
“突破口在这里!土货进城!搞城乡直供!”
“问题根本不是柳河村的农产品没有产量,也不是质量不行,而是我们一直没想清楚,除了卖给那个半死不活的产业园区,多余的这些菜、这些果,到底能卖到哪里去!”
“城里人要的是什么?他们可能根本不在乎你的蔬菜是不是大小统一、规格一致,甚至不在乎你的脐橙是不是贴了漂亮的标签!他们在乎的是‘安全’!是‘原生态’!是‘没打药’!是‘放心’!这才是最大的卖点!”
他一边写,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语速快得像是怕灵感下一秒就溜走。脸上泛着兴奋的光,眼睛亮得吓人。桌上那杯刚刚加热过的茶水,又被他彻底遗忘了,连看都没看一眼。
他在纸上迅速画了两个大方框,用粗重的线条连接起来:
【渠道一:产业园区(基础保障,保底收购)】
【渠道二:城市家庭定向直销(核心增收,价值提升)】
付平写字的速度,快得像是在跟时间赛跑。笔尖在纸上急速滑动,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偶尔因为用力过猛,还会发出“啪嗒”的顿挫声。桌上的草稿纸被他一张接一张地写满,随手丢在一边,像战场上不断传来的加急战报,一份叠着一份,很快就在他手边堆起了一个小小的纸堆。
他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还在不停地嘟囔着,像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自我辩论和推演,又像是怕好不容易抓住的思路,一不留神就飞走了。
“对,就是这样!渠道一,那个产业园区不能丢,那是基础。不管它给的价格多低,能吃掉一部分产量,旱涝保收,起码能让参与的农户心里有个底,稳得住基本盘。”
“渠道二,这个城市直销,才是真正的关键!是实现增收的突破口!城里那些注重生活品质、担心食品安全的家庭,他们消费能力强,他们要的可能不是量大,而是质优,是那个‘土’味儿,是那份安心。这部分需求,我们以前完全忽略了!”
他写到这里,猛地抓起刚才丢在一边的手机,解锁屏幕,手指飞快地在通讯录里上下滑动着,嘴里同时念叨着一个个名字:“老陈,对,陈哥!他不是在江城搞什么社区团购平台吗?上次吃饭还说缺稳定的农产品货源,得赶紧问问他,看他的渠道能不能用上……还有李姐,我高中同学,她不是组织了一个什么‘江城精英妈妈群’吗?上次还开玩笑问我老家有没有正宗的土鸡蛋卖,说群里好多人想要……对了!还有我大学同学老杜!杜子健!这小子现在不是在江城开了个挺火的私房菜馆吗?标榜的就是食材地道、原生态,说不定他也能用上我们柳河村的这些‘土宝贝’!”
他一边翻找联系人,一边在草稿纸上快速记下这些名字和可能的合作方向,用圈圈和箭头把它们跟“城市直销”这个框连接起来,像是在精心编织一张巨大的网络。这张网,一头连着柳河村泥泞的田间地头,另一头,要精准地伸向遥远的江城里那些焦虑而富足的家庭餐桌上。
“思路再打开一点!”他像是给自己鼓劲,“如果能把这些零散的‘土货’整合打包,搞成定制化的‘柳河农家直送’家庭组合套餐呢?比如,每周或者每半个月配送一次,里面包含一箱当季的脐橙、几斤刚从地里摘下来的新鲜蔬菜、两斤跑山土猪肉,甚至可以再搭上点笋干、干豆角、手工红薯粉之类的农副产品……主打就是‘现摘现发,土味到家’!”
他写得兴起,突然停下了笔,目光投向窗外。窗外依旧是深沉的黑夜,只有远处起伏的山峦轮廓线上,隐约能看到几点微弱的灯光,像是夜色里几只疲惫却不肯闭上的眼睛。他轻声说道:“这个时间还亮着灯的,十有八九是村里的老乡。要么是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要么是准备早起下地干活的,要么,就是跟我一样,愁得睡不着觉的。”
他缓缓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桌上那堆越来越高的草稿纸,眼神变得异常坚定,充满了力量。“不能让他们仅仅是天不亮就起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得让他们看到,种下去的这些东西,除了能糊口,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日子,能带来希望。”
他在一张新的草稿纸上,郑重地写下几个关键词:
组织模式:村级合作社主导,统一标准,统一对接
参与方式:农户自愿参与,按标准种植,保底收购+收益分成
销售模式:城市家庭会员制+定向预售+社区团购合作
技术支撑:开发简单的微信小程序或APP,用于下单、溯源、反馈
宣传推广:拍摄短视频,展现原生态种植环境,讲好柳河故事
核心机制:建立透明、公正的村民收益分成机制,确保大部分利润留在农民手里
“不能再傻等着镇上的拨款了,也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那个半死不活的园区身上。”他喃喃自语,语气斩钉截铁,“柳河村要翻身,得靠自己动起来!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想到这里,他猛地拉开书桌最底层的那个抽屉,从一堆旧文件里翻找起来,最后抽出一份略微发黄的文件。封面上写着:《芝麻山村茶叶产业联营合作社运营方案(草案)》。这是他去年在芝麻山村试点搞产业扶贫时,熬了好几个通宵弄出来的东西。他刷刷几下,快速地翻阅了一遍,重点看了里面的股权结构、收益分配和风险控制部分。然后,“啪”地一声合上文件,用手指在封面上重重地敲了敲,像是在给自己下最后的决心。
“这个模式,在芝麻山初步验证是可行的。柳河村的情况虽然更复杂,但核心逻辑是通的。这事,能干。而且,必须干成!”
他再次站起身,走到窗前,这一次,他没有犹豫,伸手“哗啦”一声拉开了厚重的窗帘。一股夹杂着山野寒意的夜风立刻扑面而来,带着凌晨特有的湿冷气息,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用手臂挡了一下。但他随即咧嘴笑了,露出一口白牙。
“妈的,是有点冷,”他呼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冰凉的脸颊,“不过,这冷风吹得人清醒!脑子也转得快了!”
他转过身,大步走回办公桌前,把台灯的亮度调到最高,刺眼的光线照亮了他眼中闪烁的兴奋。他重新抓起那支已经快要被他捏出汗的笔,在一张干净的A4纸上,一笔一划,郑重地写下了标题:
《关于柳河村农产品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计划(草案)》
时间悄无声息地滑向凌晨三点半。柳河镇政府办公楼三楼尽头的那间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像一颗顽固地对抗着黑暗的星辰。
桌上的草稿纸已经彻底“占领”了整个桌面,从一个角落蔓延开来,铺得到处都是,有些甚至因为堆得太高而滑落到了地上。付平的笔记本电脑也被他打开了,屏幕亮着幽幽的光。但屏幕上显示的不是枯燥的Word文档或者PPT演示文稿,而是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微信群聊界面。
群的名称很简单,也很直白:“柳河村农产品直供突击队”。
他动作麻利地把镇上几个思路活络、干劲足的年轻干部拉了进来,想了想,又把柳河村那三个脑子最灵光、最早搞特色种植和养殖的“致富能人”也加了进来。最后,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远在江城的大学同学杜子健也拉进了群——这哥们现在自己开了家物流公司,专做生鲜冷链配送,正是他这个计划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群刚建好没多久,就有人开始冒泡了,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陈晓东(镇农业办)】:付书记,您这……还没睡啊?这都几点了?
付平看到消息,笑了笑,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回复:
【付平】:刚醒,不算晚,算是早起了。
几乎是同时,另一个头像跳了出来,是杜子健:
【杜子健(江城老杜物流)】:我靠,老付,你真要搞啊?半夜三更给我打电话,我还以为你小子喝多了说胡话呢!真要把你们村那点脐橙卖到江城来?
付平看到杜子健的消息,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
【付平】:必须搞!只要你老杜能帮我把江城的冷链物流这块搞定,我这边明天就敢启动!
他打完这行字,发了出去。等了几秒钟,看到杜子健那边没有立刻回复文字,而是发来了一串长长的语音消息。付平皱了皱眉,他现在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听那家伙可能长达一分钟的调侃或质疑。他直接拿起桌上的手机,找到杜子健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几乎是秒接。
“喂,老杜,行啊你,夜猫子,刚好你还醒着。”付平率先开口,语气轻松,带着老同学间的熟稔。
电话那头传来杜子健略带沙哑的笑骂声:“我可去你的吧!你丫才是真疯了!凌晨三点半打电话谈乡村振兴?你以为你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啊?”
“少废话!”付平打断他的调侃,直入主题,“不是疯,是等不及了,赶进度。说正事,你那边冷链配送,能不能帮我解决?尤其是小批量、多批次到江城市区家庭的配送。”
“冷链本身不是大问题,哥们儿我这几年别的没干,就琢磨这事儿了。”杜子健收起了玩笑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从镇上集中运输到江城分拣中心,再搞市内配送,技术上没难度。我担心的是你那边……就柳河村那点产量,够不够折腾的?别到时候我这边车和人都安排好了,你那儿告诉我货供不上,那我可就亏大了。”
“供不上也得供!”付平的语气异常坚决,“我跟你说清楚,老杜,我不是一开始就要搞什么全国大市场,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必要。我先搞‘小范围、高品质、定向供应’,就当是做一块实验田!先从最有意向、最有购买力的那批客户做起。”
“你那村子,具体点,第一期大概能出多少货?心里有谱吗?”杜子健追问道,显然是在评估可行性。
“我初步盘算了一下,第一期,先发动二三十户基础比较好的农户参与进来,主打就是脐橙和当季的精品蔬菜。顺利的话,第一批怎么也能凑个几百箱组合套餐出来。等市场有反响了,口碑做起来了,再逐步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加入。”付平语速很快,显然这些数字他已经在脑子里盘算了很久。
杜子健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快速权衡利弊。过了一会儿,他才开口,语气带着一丝试探:“老付,你跟我说实话,你这次是认真的?真不等上面那笔可能永远也下不来的专项拨款了?”
“等不起了。”付平的声音低沉了下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项目等得起,文件等得起,但我等不起了,柳河村那些眼巴巴盼着过好日子的老百姓,他们比我更等不起。”
电话那头又安静了几秒钟,然后传来杜子健一声轻轻的笑,那笑声里,有惊讶,有佩服,还有一丝跃跃欲试的兴奋:“行!老付,冲你这句话,这浑水,我陪你蹚一把!就当陪你小子玩一把大的!”
“不是玩,”付平立刻纠正他,语气严肃而郑重,“是干。认认真真地干。”
“得嘞!”杜子健的语气也变得干脆起来,“干就干!具体的物流方案和成本核算,我明天让团队给你出个初步的。你那边也赶紧把产品清单、预估产量、包装规格这些东西弄出来。”
“好!一言为定!”
挂了电话,付平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胸中的浊气。刚才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一些。
他端起桌上那杯已经再次凉掉的茶水,喝了一大口。冰凉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激得他打了个冷颤,但他却咂了咂嘴,低声说:“是冷了点,不过……醒得快,脑子也清亮。”
他环顾了一下这个被他折腾得像刚打完仗的办公室,屋顶的白炽灯管发出嗡嗡的轻响,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显得有些孤单,脸色在灯光下也有些苍白。但他的眼神,却亮得惊人,像是在这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提前看到了日出的光芒,像两颗在晨曦中闪耀的启明星。
他重新坐直身体,最后一次拿起笔,仔细检查自己刚刚草拟的那份计划书的结构和要点:
《关于柳河村农产品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计划(草案)》
核心目标:打破单一渠道依赖,实现多渠道增收,从“稳住”走向“有望”。
实现方式:产业园区渠道保底(稳定基本盘)+城市家庭定向直销冲高(提升价值链)。
组织保障:成立村级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统一标准、品牌和销售。
参与主体:农户自愿加入,按规程生产,享受保底收购+利润分红。
销售渠道:依托微信群、定制小程序,实行“会员预售+订单采摘”模式,对接社区团购平台。
主打品类:以柳河脐橙、时令红橘为主打,搭配优质生态蔬菜、土猪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等。
关键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收益分配体系,确保将大部分增值收益返还给参与农户,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实惠。
他逐条审阅,不时用笔尖轻轻点着纸面。当写到最后一行时,他的手指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然后,他郑重地写下了这份草案的最后一句,也是他认为最核心的一句话:
“要让村民们明白,他们不仅仅是为合作社种地的‘工人’,他们更是这条崭新产业链上,能分享发展红利的‘股东’。”
写完这最后一句,他如释重负般地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紧绷了一整晚的神经和身体,此刻才感到一阵排山倒海般的疲惫袭来。
窗外,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开始悄然变化。浓重的黑幕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东方的天际线泛起了一抹淡淡的鱼肚白,像是有人用毛笔蘸了点稀薄的白浆,在黑色的宣纸上轻轻划过。光线,正试图从那缝隙里一点点渗透出来。
远处,隐约可以听到几声零星的鸡鸣,由远及近,陆陆续续地响起来,打破了深夜的寂静。更远处靠近山脚的田埂上,似乎已经有了人影在晃动,大概是村里习惯了早起的庄稼人,背着锄头或者背篓,不紧不慢地走向自家的田地。他们走得很稳,就像这大山里世世代代人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地的贫瘠与馈赠。
付平站起身,走到窗边,揉了揉因为熬夜而有些酸涩红肿的眼睛。
天边那抹鱼肚白越来越明显,正在缓慢地扩大,驱散着残留的夜色。新的一天,就要来了。
他知道,今天一早,肯定会有村民陆陆续续地来到镇政府,或者直接去村委会找他,问那些他已经被问了无数遍,却始终难以给出满意答复的问题:
“付书记,你说让我们改种的那个脐橙,到底行不行啊?”
“付书记,这果园子,啥时候才能真正挣到钱?我们这都快撑不住了……”
而这一次,他想象着自己再次面对那些黝黑、淳朴、写满焦虑和期盼的脸庞时,终于可以不再闪烁其词,不再只是说些空泛的鼓劲的话。他可以抬起头,迎着他们的目光,带着一丝笃定的笑容,清晰地回答:
“快了。乡亲们,就快了。”
他转过身,离开窗边,走回到办公桌前。他小心地把桌上那些散乱的草稿纸整理了一下,然后将那张写着《关于柳河村农产品产业发展多渠道增收计划(草案)》的A4纸,平平整整地压在了最上面,放在台灯下最显眼的位置。
这,不是一个熬夜故事的结束。
对于付平,对于柳河村,这仅仅是一个充满未知,却也燃着希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