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空气像一块凝固的明胶,付平感觉自己被包裹在其中,动弹不得。他等待着审判的降临,或者说,任务的下达。
王部长没有绕圈子,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盯着付平,像是要把他整个人从里到外看个通透。他开口了,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一颗小石子,精准地投进付平心里的那片静湖。
“付平同志,你在基层干过,在曹海镇待了不短的时间,现在又到了省委组织部。以你的观察和体会,你认为,当前我们省的干部队伍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症结,又在哪里?”
问题来了。
这是一个巨大、宏观,甚至有些空泛的问题。这种问题,最好回答,也最难回答。说几句官样文章,比如“队伍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可以轻松过关,安全无虞。但付平知道,王部长把他用这种方式叫来,绝不是为了听几句正确的废话。烟灰缸里的那些烟蒂,钱副部长脸上复杂的表情,都说明,这是一场考试,而且是最高规格的“殿试”。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了片刻。大脑像一台超级计算机,飞速运转。曹海镇的一幕幕,芝麻山村的泥泞土路,戴冠宇的迷茫与振作,赵光明留下的那些烂摊子,以及在干部一处看到的那些履历光鲜却内容空洞的档案……无数的碎片信息在他脑中碰撞、重组。
“王部长,钱部长,”付平抬起头,迎向王部长的目光,语气沉稳而坚定,“如果让我说,根据我在基层的一些粗浅体会和近期的思考,我认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素质问题,而是‘生态’问题。”
“生态?”王部长眉毛微微一挑,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了一点,显然这个词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钱副部长也露出了专注的神情。
“是的,生态。”付平的思路豁然开朗,“就像一片森林,需要有适合参天大树生长的土壤,也需要有灌木和杂草的空间,更需要有阳光、雨露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我们现在的干部生态,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我认为集中在三个环节:培养、选拔和激励。”
付平的声音不大,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办公室里凝重的气氛,似乎被他这番话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始有新鲜的空气流淌进来。
王部长没有打断他,只是做了个手势,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首先是‘培养’环节。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年轻干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培养方式,更像是在温室里种花,而不是在野外育苗。”付平的话锋开始变得锐利,“有些年轻干部,名校毕业,一出校门就进机关,从一个办公室到另一个办公室,履历光鲜亮丽,文字材料写得天花乱坠,可你让他去村里解决一个邻里纠纷,去跟一个‘钉子户’谈拆迁,他可能就束手无策了。机关气太重,地气不足。这样的干部,就像没下过水的‘旱鸭子’,平时看着挺像回事,真到了大风大浪里,第一个沉底。”
王部长微微点头,显然付平的话触动了他。他追问道:“那你的看法呢?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打硬仗、堪当重任的年轻一代?”
“我的想法,可以概括为‘墩苗’与‘历练’相结合。”付平说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第一个对策,“‘墩苗’,就是要刻意地把好苗子放到艰苦的地方去。就像种树,你总让它在肥沃的平地里长,它根扎不深。要把它移到山坡上,让它自己去找水、抗风,它的根才会牢牢抓住土地。我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机制,把省市机关里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强制性地,注意,是强制性地,分批次派到全省最艰苦的乡镇、最复杂的项目一线、最需要解决问题的岗位上去,不挂虚职,要实实在在地压担子,干满两年、三年,干不出名堂不准走。这叫‘墩苗’。”
“至于‘历练’,”付平稍微停顿了一下,组织着语言,“就是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在基层,情况复杂多变,不能要求干部永远是‘圣人’,永远做‘优等生’。要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廉洁性的问题,组织上就应该多一些宽容和指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摔打是最好的成长。温室里的花朵,永远经历不了真正的风雨。”
他说完,办公室里一片安静。王部长和钱副部长都在咀嚼他这番话。尤其是“强制性墩苗”和“允许试错”这两个提法,大胆,但又切中要害。
钱副部长这时开口了,他的问题更具体:“付平同志,培养是基础,那选拔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那些有本事、有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而不是让那些会写材料、会跑关系、会做表面文章的投机钻营者得利?”
这正是问题的核心。付平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钱部长,关于选拔,我的想法是‘实绩导向’与‘群众公认’必须并重,而且要用科学的制度去保障。”付平的语速不快,但很有力量。
“现在的考核,很多时候看材料多,看现场少;听汇报多,听民声少。一份漂亮的总结报告,可以掩盖很多实际问题。所以,我建议,第一,改革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能不能引入第三方评估?能不能把一些硬性的经济指标,和软性的群众满意度、社会稳定度、生态环境改善度等指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全面的绩效评估模型?”
“第二,要打破论资排辈。我们不能总觉得,年轻干部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地慢慢熬。有些干部,就是天生的将才,你把他放在班长的位置上,是浪费。只要他经过了‘墩苗’期的考验,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有担当,为什么不能破格提拔?我们在曹海镇的时候,就提拔过像戴冠宇这样的年轻干部,他之前也很迷茫,但把他放到芝麻山村那样最需要他的地方,他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干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村民的口碑,比任何档案上的评语都更有说服力。履历可以修饰,关系可以运作,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和干部手上磨出的老茧,是做不了假的。”
付平在阐述观点时,会不自觉地用上一些手势,幅度不大,但很坚定,这让他整个人看起来自信而充满力量。
王部长一直沉默地听着,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审视的意味在慢慢褪去,专注和欣赏的神色越来越浓。当听到付平用曹海镇和戴冠宇举例时,他的身体再次微微前倾,这个细微的动作,表明了他内心的极大兴趣。
“说得好。”王部长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培养是打基础,选拔是定方向。那最后一个环节,激励呢?干部干事创业,总得有点盼头,有点劲头。光讲奉献,时间长了,也会疲。你怎么看?”
“王部长,您说到了根子上。”付平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声音里多了一丝激情,“我认为激励,必须是‘容错纠错’与‘正向激励’并行。这就像开车,你不能光踩油门,还得有好的刹车和安全气囊。”
“‘容错纠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要为那些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干部撑腰打气!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干得越多,错得越多,担的风险越大。不干事,不作为,反而四平八稳,谁也抓不住他的把柄。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去啃硬骨头?谁还愿意去趟地雷阵?所以,组织部门必须旗帜鲜明地树立一个导向: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要明确容错的界限和程序,把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等于给他们穿上了一件‘防弹衣’,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放开手脚去干事创业!”
说到这里,他因为有些激动,感觉口干舌燥,端起面前茶几上的水杯,喝了一大口。
就在他放下水杯,准备继续说下去的时候,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场景发生了。
王部长突然站起了身。他没有说话,径直走到旁边那个立柜前,拿起了桌上的暖水瓶。在钱副部长惊讶的目光中,他走到付平的身边,亲自弯下腰,为付平面前那个空了的茶杯续上了水。
热水注入杯中,腾起一缕白色的水汽,茶叶在水中翻滚、舒展。
这个动作,让整个办公室的空气都仿佛凝滞了。钱副部长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也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知道,王部长亲自给一个下属倒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礼遇了,这是一种极高的认可和器重。
“这小子……真是块璞玉啊!王部长亲自给他倒水,这在省委大院里,多少年没见过了?看来,他是真的入了王部长的法眼了!”钱副部长在心中感慨。
王部长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些许温和的笑意,他把暖水瓶放回原处,坐回自己的位置,语气带着明显的赞许:“说得好!继续说下去!你说的这些问题,这些想法,我们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像你这样,从培养、选拔、激励三个环节把它系统地串起来,而且是从最鲜活的基层视角出发,很深刻,也很有新意。继续讲你的‘正向激励’。”
巨大的鼓舞让付平心头一热,他稳了稳心神,接着说道:“谢谢部长。正向激励,我认为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对于干出成绩的优秀干部,我们的提拔任用要跟上,这是最大的激励。同时,精神和物质奖励也要跟上。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很多基层干部,常年‘五加二、白加黑’,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身体也透支了。组织上的关怀,有时候一杯热茶,一句暖心的话,就能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所以,我的‘三策’,总结起来就是:用‘墩苗’式的培养,锻造干部的真本领;用‘实绩’化的选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撑腰式’的激励,激发队伍的内生动力。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能让好干部脱颖而出、让庸碌者无处容身、让干事者安心创业的良性‘生态系统’。”
付平说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将自己这段时间所有的思考和感悟,倾囊而出。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但这一次,不再是凝重和压抑,而是一种激烈的思想碰撞后,留下的余响和回味。
王部长没有再说话,他靠在宽大的椅背上,手指又开始有节奏地敲击桌面,但这一次,他的眼神不再锐利,而是变得深远,仿佛在透过付平的话,看到了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未来图景。
这场突如其来的召见,这场高规格的“殿试”,似乎才刚刚进入高潮。阳光透过百叶窗,光影在地面上缓缓移动,时间在浓郁的茶香和思想的火花中,悄然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