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未动先定
微龙唐2025-08-10 20:295,560

  付平办公室里的光线恰到好处,不刺眼,也没有暗到需要开灯的地步。桌上摆着几份文件,右侧那份上面赫然印着"孙咀村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进度报告",而左手边则铺着一张柳河村的地形图,边角处用红笔圈出了几处山坡地带。

  电话听筒刚刚放下,付平的手指还停留在桌面上,轻轻敲打着。刚才和吴冲的通话虽然简短,却让他松了一口气——李晓婷公司那边的合作对接终于敲定了。这是个好兆头,有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支持,接下来的路会平坦许多。

  他看了眼窗外,然后把目光重新落在柳河村的地图上。

  "刘咀村那边算是上了轨道,吴冲对接李晓婷那边也稳了。现在,全部精力都要放在柳河村上了。"付平心里盘算着,手指在地图上描摹着那条蜿蜒的柳河。

  他摸出手机,翻出曹教授的号码,拨了过去。电话接通的时间刚好足够让他整理好思路,但又不至于让他觉得对方不重视。

  "喂,曹教授吗?我是付平。想跟您汇报一下,我们这边和一家做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的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他们对我们柳河村未来的优质水果很感兴趣,愿意提供一部分市场渠道和加工支持。"付平的声音充满自信,却又不失谦逊。

  电话那头传来曹教授温厚而充满学者气息的声音:"哦?小付书记,这可是个好消息啊!你们这个思路非常好,产销结合,能解决我们专家组一直担心的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做种植规划就更有底气了,方向也更明确了。"

  付平在心里给曹教授又加了几分好感。对方不仅没有因为自己"越俎代庖"而不悦,反而能立即看到其中的价值,这种开明的态度在学术界并不常见。

  "是的,这样专家组也能更聚焦于如何提高品质和产量。我们初步的想法是,他们的需求能消化一部分,剩下的我们再开拓其他市场。"付平补充道。他故意没提那些还存在的变数,现阶段只需要传递积极信号就够了。

  "没错!我们这边的方案也正在加紧制定。"曹教授的声音听起来精神抖擞,"初步的想法是,以柳河村的土壤气候条件,脐橙作为主打品种潜力很大,再搭配一些其他成熟期不同、能相互补充的特色水果,比如早熟的桃李或者晚熟的柑橘类,形成一个长效的产业园模式。既能满足产业园自身加工需求,也能错峰上市,应对市场风险。"

  付平听到这里,几乎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景象——满山的果树,季节轮转间硕果累累。"这个构想太好了!那方案大概什么时候能出来?村里可都盼着呢。"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日历。

  "土壤的详细检测数据这两天就能全部出来,我跟团队加把劲,最迟下周一,肯定给你们一个初步的种植方案和品种建议。"曹教授语气中满是承诺。

  "太感谢您和专家组了,曹教授,真是辛苦你们了!"付平真心实意地说。

  曹教授爽朗地笑了:"这都是我们分内的工作嘛!小付书记你放心。等将来柳河村的果园硕果累累了,我可得去你们村里讨杯庆功酒喝啊!"

  付平能感受到电话那头对方的笑意,他也跟着笑了:"一定一定!到时候我亲自给您倒酒!随时欢迎曹教授来指导、来做客!"

  他挂掉电话,感觉事情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在他准备继续研究柳河村地图的时候,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

  贺志强的头先探了进来,脸上表情略显严肃:"付书记,柳河村的刘根生村长来了,在外面等着,看样子情绪有点……急躁。"

  付平放下笔,点点头:"嗯,让他进来吧。"

  贺志强退出去不到十秒钟,办公室门就被大力推开。刘根生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进来,他穿着一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蓝色中山装,脸上写满了焦虑。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停地互相揉搓着,仿佛这样能挤出些许勇气。

  "付书记!我……我实在坐不住了,得来跟您汇报一下……"刘根生站在办公桌前,连椅子都没看一眼,就急切地开口了。

  付平略微皱眉,但马上舒展开来,语气平和地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老刘,别急,坐下慢慢说。喝口水。"他朝贺志强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地去倒水。

  刘根生摆摆手,勉强坐了下来,但只占了半个屁股,整个人像是随时准备弹起来似的。他接过贺志强递来的水杯,却只是放在手里握着,没有喝一口。

  "书记,您看看,孙咀村那边又是修路又是出去考察项目,八里村、李楼村也都跟着动起来了,就我们柳河村,专家组走了好几天了,可到底要种啥,怎么种,一点准信儿都没有!"刘根生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躁,手里的水杯都跟着晃动,水差点洒出来,"村民们天天追着我问,我这心里……火烧火燎的啊!"

  他说着又搓了搓手,眼神闪烁着看向付平,语气中带着一丝抱怨:"这专家组……唉,也不是说不相信他们,毕竟是教授,肯定有水平……但就是……这速度能不能快点啊?我们村不能再等了!"

  刘根生说完,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言辞可能有些过激,声音逐渐降低,但那双充满期待和焦虑的眼睛仍然紧盯着付平。

  付平注视着刘根生,表情镇定,眼神中带着理解。他知道这样的焦虑在基层干部中并不少见——看着周围的村子都在发展,自己的村子却似乎原地踏步,那种压力确实不小。他没有打断刘根生的话,而是耐心地听完,然后才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

  "老刘,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看着别的村子都动起来了,自己村没动静,换谁都着急。"付平的语气温和而坚定,"但是啊,咱们老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不对?柳河村要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做就得做好,要做长远。"

  付平说着拿起桌上的水杯,轻轻晃了晃:"你看这杯水,想喝到甜的,你得先找到水源,把水引过来,还得烧开了才能喝。发展产业也是一个道理。专家组现在就是在帮我们'找水源'、'测水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急不得。"

  他放下水杯,看到刘根生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又接着说:"还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曹教授刚才给我来电话了,他们的方案最迟下周一就能出来,土壤数据也快好了。在等方案的这几天,咱们柳河村可不能闲着。"

  刘根生闻言眼睛亮了起来,身子不自觉地向前倾:"不闲着?我们能干啥?"这话问出口的瞬间,他那紧绷的肩膀似乎放松了一点。

  付平微微一笑,开始条理分明地阐述:"可以做的准备工作很多嘛!第一,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把全村适合种果树的土地,包括山坡地、撂荒地,都重新丈量一遍,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

  他竖起一根手指,然后又添上第二根:"第二,统计一下现在地里都种了些什么?有多少老果树?哪些品种?长势如何?哪些肯定要移除,哪些看看能不能改良利用。"

  最后,付平竖起第三根手指,语气变得更加严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开始做村民的工作了。挨家挨户去走访,摸底大家的意愿:愿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搞规模种植?如果需要移栽他们现有的果树,他们是什么想法?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偿?是货币补偿,还是土地入股,或者是其他方式?把这些基础情况摸清楚,等专家方案一到,我们就能立刻对接到位,马上行动!"

  刘根生听得连连点头,眼睛里的焦虑逐渐被专注所取代。他甚至不自觉地掏出口袋里的小本子,想要记下这些要点,却发现没带笔。

  付平注意到了这一细节,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笔递给他:"拿去记。"

  刘根生接过笔,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开始在本子上潦草地记下要点。记着记着,他突然停下来,眉头又皱了起来:"付书记,这些工作确实重要,但说实话,工作量不小啊。我们村委会就那几个人,都不年轻了,跑得动腿脚,但怕是要忙好一阵……"

  付平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目光柔和地看着刘根生那布满细纹的脸。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村长,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在村里摸爬滚打,熟悉每一块地、每一户人家,但面对这种全新的发展任务,确实需要更系统的支持。

  "老刘,这些前期工作非常琐碎,涉及面广,政策性也强,你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也容易出偏差。"付平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说出了他已经考虑好的方案,"这样,这些具体的执行细节,你去找一下袁云飞。"

  刘根生愣了一下:"找袁书记?"

  他脸上露出一丝犹豫。

  付平点点头,拿起桌上的电话:"对。他是负责这块工作的,经验丰富。我现在就给他打个电话,跟他交代一下。你等会儿直接去找他,你们俩牵头,把村里的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成立个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计划,分工负责,把这些基础工作做扎实。"

  付平一边说,一边已经拨出了电话。电话很快接通了。

  "喂,老袁,我是付平……"付平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嗯,有点事跟你说一下。柳河村的发展规划,专家组方案快出来了,但在出来之前,需要村里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土地清点、现状摸底和村民意愿征询这几块……"

  他顿了顿,似乎在听电话那头的回应,然后继续道:"对,非常重要,是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做细做实……柳河村的刘根生村长现在在我这儿,我已经跟他说了,让他马上过去找你……你们俩碰个头,商量一下具体怎么落实,成立工作组,把流程规范起来,确保工作到位,数据准确……好,辛苦你了,老袁!"

  挂断电话,付平看向刘根生,后者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焦虑变成了一种复杂的混合——有些恍然大悟,又有些佩服,还带着一丝不好意思。

  刘根生站起身,态度变得无比恭敬:"谢谢付书记!我明白了!您放心,我现在就去找老袁,我们一定把您交代的这些前期工作做好、做扎实!不给您添麻烦,不耽误后面的大事!"

  付平微笑着点点头:"好,有这个态度就好。去吧,跟老袁好好商量。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

  刘根生连连点头,脸上写满了感激。他把那支笔和本子小心翼翼地收进口袋,仿佛那是什么珍贵的指令书,然后转身大步走出了办公室。与来时相比,他的脚步稳健了许多,背也挺直了不少。

  办公室门关上后,付平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处柳河村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不真切,只能看到几座青山起伏,和山脚下隐约的村庄轮廓。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他脸上,映出了几道细细的皱纹。付平回到桌前,拿起日历,手指停留在下周一的日期上。从今天到下周一,还有四天时间,足够刘根生和袁云飞把前期工作铺开了。

  "基层的积极性是好事,但必须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付平心想,"希望老刘和老袁能把前期工作做好……现在,就看曹教授那边的方案了。下周一……柳河村,也该真正动起来了。"

  他重新坐下,拿起笔,在日历上下周一的位置画了个小圈,然后又拿起柳河村的地图,细细地研究起来。

  贺志强送走刘根生后,轻轻敲了敲门,又探头进来:"付书记,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

  付平抬头看了他一眼:"刘根生走了?"

  "嗯,刚走。看起来精神状态好多了。"贺志强说,"来的时候满脸愁云,走的时候跟打了鸡血似的。"

  付平笑了笑:"那就好。对了,麻烦你帮我查一下柳河村现有果树种植的情况,尤其是老果农那边,看看都有些什么经验。老袁那边虽然会统计,但我们这边也得心里有数。"

  "好的,我这就去办。"贺志强正要转身离开,又想起什么,"对了,李晓婷公司那边需要的资料我已经准备好了,等会儿发给吴副镇长。"

  "嗯,麻烦你了。"付平点点头,表情平静,但眼神却透露出一丝赞许。

  贺志强关上门后,付平又回到了自己的思绪中。他想起刚才刘根生那副着急的样子,不禁摇头微笑。作为老村长,刘根生在村里威望不小,处理日常琐事游刃有余,但面对这种新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他看了看手表,已经下午三点多了。距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他决定再研究一下柳河村的情况,为下周专家方案的落地做好准备。

  地图上,柳河村被一条蜿蜒的小河分成了两部分。东边靠山,地势较高,适合种植需要良好排水的果树;西边地势平坦,主要是水田,村民们世代在那里种植水稻。如果要发展果树产业,主要还是要依靠东边的山地和坡地。

  付平拿出笔,在地图上标记了几个点。这些都是他实地考察时注意到的位置,土壤和光照条件似乎都不错。但最终还是要等专家的评估——这也是他让刘根生耐心等待的原因。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耕作,不是说种下去就能有收成的。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果树一旦栽下,就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电话铃声打断了付平的思绪。他拿起听筒:"喂,付平。"

  "付书记,我是袁云飞。"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严肃的声音,"刘根生村长已经来找我了,我们刚刚讨论了一下工作安排。"

  付平有些意外:"这么快就安排上了?"

  "是的。"袁云飞的声音听起来很正式,"根据您的指示,我们初步拟定了三个工作小组:土地测量组、现有作物统计组和村民意愿调查组。我准备从镇里抽调两名有经验的同志,再加上村里的党员骨干,明天一早就开始工作。"

  付平微微点头,尽管对方看不见:"很好,不过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土地丈量一定要准确,尤其是山坡地,不要因为地形复杂就粗略估计;第二,村民意愿调查要真实反映村民想法,不能引导或施压。"

  "明白,付书记。我已经强调过了,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就弄虚作假。"袁云飞的语气依然严肃,但透露出一丝自信,"我们会严格按照程序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那就好。有什么问题随时向我汇报。"付平说完,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老袁,多帮帮刘根生。他这人有干劲,就是有时候方法不对头。"

  "我理解。村长性格直,有时候急躁,但心是好的。我会多给他指导。"袁云飞的声音略微温和了一些。

  挂断电话,付平感到一阵轻松。袁云飞接手得比预期还快,这意味着柳河村的前期工作有了保障。他低头继续研究地图,心里却在想象着柳河村未来的模样——漫山遍野的果树,村民们的笑脸,还有那条小河边可能会建起的农产品加工厂。

  当然,这一切都还只是设想。要把设想变成现实,需要的不仅是专家的方案,更需要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付平深知,在农村,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心。如何让村民相信这个项目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何让他们愿意改变多年来形成的耕作习惯,这些都是需要细致工作的。

  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把基础数据摸清楚。有了这些数据,专家方案一出来,就能立即对接到位,不浪费一分一秒。

  付平看了看柳河村和刘咀村在地图上的位置,两个村子相距不远,但发展状况却差别不小。刘咀村因为靠近公路,交通便利,这几年发展得不错;而柳河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却因为道路条件限制,一直发展缓慢。

  "柳河村的机会来了,"付平轻声说,"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了。"

继续阅读:第485章 好消息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