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好消息
微龙唐2025-08-10 20:086,134

  刘根生走出镇政府大楼时,阳光晃了他一下眼睛。他下意识地用布满老茧的手挡了挡。他的脚步和来时判若两人,进门时拖沓焦虑,现在却健步如飞。他紧握着拳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焦虑的愁云被一种近乎亢奋的坚定所取代。

  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付平办公室的窗户在阳光下反射着光,像是在冲他眨眼。

  "付书记说得对!不能干等着!量地、数树、问人,这就回去安排!柳河村的好日子,要靠我们自己干出来!得赶紧把这好消息告诉大伙儿,咱们村要大变样了!"刘根生心里念叨着,脚下更快了。

  他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拇指在屏幕上悬停了一会儿。他本想立刻给村委会的几个人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但又收回了手。

  "这事儿,得当面说,更郑重些。"他自言自语道,把手机放回裤兜,大步流星地朝村里走去。

  远处的柳河村在夕阳映照下,一片金黄,令人心生期待。

  夜,已经十点多了。

  付平办公室的灯火通明,像是夜空中的一颗孤星。他的桌上摊开着一张柳河村的详细地图,已经被密密麻麻的红蓝标记覆盖。地图旁堆放着几份资料——土壤报告、人口分布统计、现有果树种植情况调查。烟灰缸里躺着三四个烟头,从长短不一的形态看,有些是被匆忙掐灭的。

  付平一手拿着红蓝铅笔,一手不时翻动着资料。他眉头微蹙,目光在地图和资料之间来回转换,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在处理复杂数据。

  "柳河村东面这片山地,坡度还不算太陡,但现在种的东西太杂了,橘子、桃子、李子,东一棵西一棵,不成规模,品质也一般。"他自言自语道,手指在地图上描摹着东部山区的轮廓,"不过,好处是大部分是集体土地或者撂荒地,流转起来阻力相对小,可塑性强。"

  付平起身,走到窗前,向外眺望。窗外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的星光和零星的村庄灯火点缀着夜空。他能想象此刻的柳河村,大多数村民已经入睡,为明天的田间劳作储备精力。而他们并不知道,一场可能改变他们命运的变革正在酝酿。

  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在夜晚的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付平有些意外地看了眼表——十点半了,谁会这么晚打来电话?

  "喂,曹教授?这么晚您还没休息?"付平看到来电显示后,立刻拿起了听筒。

  "哈哈,小付书记,好消息!"曹教授的声音中既有兴奋,也有一丝疲惫,"刚拿到全部的详细土壤检测报告,结果非常理想!尤其是你们柳河村东部那片山地,微量元素和酸碱度都特别适合种优质水果,潜力巨大啊!"

  付平眼睛一亮,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真的吗?太好了!这可真是……真是及时雨啊!"

  "不止这个!"曹教授的声音更加兴奋了,"我们团队几个连夜碰了一下,结合之前的调研和这个土壤数据,初步方案已经有眉目了,比原计划提前了!顺利的话,明天下午我们就能把初步方案带过去跟你们当面汇报!"

  "明天下午?"付平惊讶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那太好了!曹教授,真是太感谢您和团队了,效率太高了!"

  "应该的,应该的。"曹教授爽朗地笑了笑,然后略带提醒地补充道,"你们地方上也要抓紧啊。"

  "您放心!"付平自信地回应,"我已经安排下去了。今天下午刘根生村长来过,我让他和袁云飞副书记牵头,组建了工作小组,土地勘测、现状摸底、群众意愿征询工作已经启动了。配套的初步启动资金,镇里也基本协调好了。"

  "哦?那更好!"曹教授明显被付平的行动力和前瞻性所打动,"你们这行动力也够快的!这样我们对接起来就顺畅多了。那就这么定了,明天下午见!"

  "好!明天下午我带队等您!您和专家们早点休息!"付平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也该休息了。

  挂断电话,付平难掩内心的兴奋和激动。这个消息比他预期的还要好——土壤检测结果理想,方案提前完成,柳河村的发展似乎已经看到了曙光。

  他立刻拨通了袁云飞的电话。虽然已是深夜,但这样的好消息不容耽搁。

  "云飞,告诉你个好消息!"付平几乎有些迫不及待,"曹教授刚来电话,土壤结果非常好,专家组方案也提前了,明天下午就送过来!"

  电话那头的袁云飞显然也被这个消息惊醒了:"真的?书记!那可太好了!这下柳河村可算有盼头了!"

  "是啊。"付平点点头,又回到正题,"计划不变,按原计划推进!尤其强调,前期的摸底工作一定要做扎实,数据要准确,群众工作要做通做透,不能因为方案快来了就赶工、走过场,质量是第一位的!"

  "明白!书记放心,我一定盯紧落实!"袁云飞的声音坚定有力。

  付平挂了电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已经看到了柳河村未来果园丰收的景象。

  "天时地利人和,看来柳河村这次真的要乘上东风了。一切都在加速,是个好兆头。"付平心想,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回到桌前,看着那张被自己标记得密密麻麻的地图,心中暗暗期待着明天专家组带来的方案。有了这个方案,柳河村就能踏上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第二天下午,镇政府办公楼前一片热闹。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一辆帕萨特稳稳地停在了柳河村村口。付平、袁云飞和刘根生早已在此等候。刘根生特意换上了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看上去比平时正式许多,显然是为了迎接专家组而精心准备的。

  中巴车门打开,曹教授率先走下车来,身后跟着赵专家、钱专家和另一位拿着文件夹的技术员。付平快步迎上前去,脸上洋溢着诚挚的笑容。

  "曹教授,各位专家,一路辛苦了!"付平热情地与每位专家握手。

  "付书记客气了,"曹教授笑着回应,"我们也是迫不及待想把初步成果和你们交流。"

  付平一边与曹教授和赵专家寒暄,一边注意到了那位年轻的小钱。与初次见面时不同,小钱今天的眼神有些飘忽,不似上次调研时那般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倨傲,反而多了些许茫然和不安。付平心中微动,但脸上没有表现出来。

  "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请!"付平做了个请的手势,领着专家组走进办公楼。

  镇政府的会议室虽然简朴,但为了这次会议,已经做了精心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都已调试妥当,桌上摆放着矿泉水和纸笔。会议桌一边坐着付平、袁云飞、刘根生等镇村干部,另一边是曹教授和他的团队。

  曹教授站到投影屏幕前,拿起激光笔,开始讲解。赵专家则负责分发打印好的方案概要材料。小钱坐在旁边,偶尔翻看资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似乎思绪飘到了别处。

  "根据最新的土壤分析数据,结合柳河村的气候条件、日照时长和我们之前的实地考察,我们专家组形成了一致意见。"曹教授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中透着专业和自信,"大方向是,以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脐橙作为龙头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为了规避单一品种风险,延长采摘期,带动全年旅游观光,我们建议配套建设一个四季水果基地……"

  曹教授指着PPT上的图表继续说道:"具体品种选择上,我们建议:春季,利用向阳坡地,发展早熟的草莓和杏子;夏季,引进优质的西瓜种和适合本地的杨梅;秋季,就是我们主打的脐橙和现有的红橘进行改良提升;冬季,可以考虑一些本地齐夏柚或利用大棚进行反季节尝试……核心是实现'四季有果、月月有花'……"

  刘根生听得入神,不自觉地点着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付平则时不时记下关键点,眉头偶尔皱起,又很快舒展——他在思考如何落实这些建议。

  "种植方式上,"曹教授转向地形图,"必须改变现在零散的状态,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根据不同品种对光照、水分、肥力的需求,进行科学分区管理……这就需要咱们镇政府和村委会做好几项关键工作:土地流转、现有零散果树的移栽补偿、以及必要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待曹教授讲解告一段落时,付平郑重地站起身来:"曹教授,各位专家,这个方案非常科学、非常细致,也符合我们柳河村的实际!我代表镇党委政府表个态,凡是方案中明确需要我们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承担的责任,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打折扣,保质保量地完成!请专家组放心!"

  付平的承诺掷地有声,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随后,双方就方案细节进行了深入讨论。刘根生也代表村民提出了几个关切问题。

  "曹教授,村民们最关心的是老果树怎么处理。"刘根生有些拘谨地开口,"有些人家的果树好几十年了,感情深啊。"

  "这个问题问得好。"曹教授微笑着回应,"老果树有两种处理方式:品种好、树况好的,可以考虑移栽;如果不适合移栽,我们可以协助村民培育嫁接苗,在新果园里预留位置,算是一种精神传承。"

  "那初期投入呢?"刘根生继续问道,声音更加有底气了,"咱村民手头都不宽裕,大家担心前期投入太大。"

  赵专家接过话头:"村里主要负责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树苗和技术可以申请项目支持。我们也会教大家低成本的管理技术,比如套种间种,第一年就能有收益。"

  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气氛专业、务实且融洽。付平注意到,整个讨论过程中,小钱几乎没有发言,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记录一些要点,与他初见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讨论接近尾声时,曹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这让会议室里的气氛为之一振。

  "付书记,为了确保方案能够顺利落地,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曹教授环顾四周,然后缓缓说道,"我们专家组商量了一下,建议留下一名技术骨干,在柳河村驻点一段时间,进行长期的技术指导和联络。"

  付平眼睛一亮,立刻回应:"那太好了!曹教授,这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我们非常欢迎!专家的食宿问题我们镇上全部负责安排好!"

  曹教授摆摆手:"付书记不用客气,我们学校对驻点人员有相应的出差和生活补贴,不能再给地方增加负担。不过,住宿方面,我倒有个想法。"

  曹教授看向小钱,说道:"上次我们来时,了解到那个给我们送脐橙的小男孩家里比较贫困!"他转向付平,继续说,"我记得那家房子还算宽敞。我们考虑,让我们的专家就住在他家,一来方便深入了解村民情况,二来,我们按月支付一定的食宿费用,比如……一个月1000元,直接交给农户,也算是对他们家庭的一种帮助。你看怎么样?"

  付平略一思索,点头道:"这个办法好!既解决了住宿,又能精准帮扶,一举两得!就这么定!我马上安排人去联系那家农户,把情况说明白。另外,我们镇上给专家准备一套全新的被褥和生活用品一起送过去。"

  曹教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转向小钱:"小钱,那就辛苦你了,接下来这段时间,你就留在柳河村,多听多看多学,把技术服务做好。"

  小钱似乎有些意外,但还是站起来应道:"是,曹老师,我知道了。"

  付平对曹教授指定小钱驻村感到有些意外。按理说,经验丰富的赵专家更适合这项任务。不过他没有表露出来,只是默默记在心里。

  会议结束后,付平低声对站在一旁的贺志强交代:"强哥,你马上去联系一下柳河村东头那家,就是上次给曹教授他们送脐橙,小男孩叫黄静那家,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接待专家住宿,条件就是曹教授说的,每月给1000块食宿费。同意的话,下午就从镇上招待所拿一套新被褥送过去,代表我们镇上的心意。"

  贺志强点点头,迅速离开了会议室。在送专家组去实地考察前,他悄悄靠近付平,低声问道:"书记,留下的是那个年轻的钱专家?"

  付平目光深邃,语气平静:"嗯。年轻人,多锻炼锻炼也好……再忍……等等吧。"

  贺志强从付平的话里听出了言外之意,但没有追问,只是默默点了点头。

  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专家组一行在袁云飞和刘根生的陪同下,再次前往柳河村东部山区,对照方案图纸,实地复核确认规划的种植区域、道路走向、水利设施位置等。

  天色渐晚,橙红色的夕阳笼罩着山间的小路,为他们的前行镀上一层金边。小钱走在队伍的最后,眼神不时飘向远处的山峦和村庄,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而此刻,付平正在安排晚上的接待事宜。他考虑到直接用公款宴请专家组可能不符合规定,且想营造更轻松、更私人的氛围,加深与专家组特别是曹教授的个人关系。

  于是,他决定自掏腰包,安排一个"私人"晚宴。地点没有选在镇政府食堂或大饭店,而是选在了镇上一个口碑极好、环境相对私密的农家菜馆——老李家的"粮满仓"。这家店由一位退休的村支书开设,地道的农家菜远近闻名,关键是饭店后院有几间雅致的包间,既能保证隐私,又不失本地特色。

  除了曹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外,付平还邀请了在镇上负责其他项目对接的专家——如负责芝麻山村的唐专家,以及与项目相关的本地干部或代表,如洪文康、王大虎等。这样的安排既表示了对所有专家的尊重,也能让气氛更加活跃,方便谈论一些地方情况。

  晚上七点,"粮满仓"后院的包间里,一场温馨的晚宴开始了。

  房间不大,但布置得古色古香,几盏黄色的灯笼映照着木质的长桌,桌上摆满了地道的农家菜——老腊肉、野蘑菇炖鸡、石板烤鱼、野菜煎饼……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

  "各位专家,今天这顿饭不是公款招待,是我个人请大家吃个便饭,感谢大家为我们镇里的发展辛苦操劳。"付平端起茶杯,笑着说道,"不是公款,所以也不搞那些繁文缛节,大家就当是朋友聚会,随意些。"

  "付书记太客气了,"曹教授笑着摆摆手,"能为农村发展出力,是我们的荣幸。说实话,看到你们镇这么重视,我们心里也特别踏实。"

  晚宴上,大家避开了过于严肃的工作话题,更多是聊家常、谈见闻、讲趣事。付平频频向曹教授等专家敬茶,表达感谢和尊重。曹教授等人也放松下来,气氛十分融洽。

  "曹教授,听说您是我们省著名的果树专家,在国际上都有名气。"王大虎端着酒杯,一脸钦佩地说,"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国外的果树种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曹教授轻轻放下筷子,笑了笑:"其实,技术上的差异倒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差异是理念和组织方式。比如说,国外的工会真的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有很强的自治功能…"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桌上的人都听得入神。付平则巧妙地在这轻松的氛围中加入了一些个人色彩,谈起他大学时对农业的兴趣,以及他对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进一步拉近了与专家们的距离。

  席间,付平注意到小钱始终显得有些拘谨,很少主动发言,只是偶尔应答几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曹教授对这个年轻人似乎格外关注,不时鼓励他参与讨论,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长辈对后辈的期待和关切。

  晚宴结束时,已近十点。专家们被安排在镇上的招待所住下,明日再返回学校。

  深夜,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灯光仍然亮着。

  曹教授和小钱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一张小桌子。房间里很安静,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曹教授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表情比白天多了一些复杂和关切。他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钱时,那个意气风发的研究生,眼中带着世家子弟特有的自信和些许倨傲。而现在,坐在他面前的年轻人显得有些拘谨,但眼神中的迷茫似乎已经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

  "小钱,坐。"曹教授语气温和但直接,"今天宣布让你留下来,是不是有点意外?"

  小钱略显犹豫地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点……但……也能想到。"

  "我知道,"曹教授目光中流露出理解,"让你这个'世家子'下到村里常驻,你父亲那边是希望你真正扎下去历练历练。但我想听听你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被动接受,还是……"

  小钱沉默片刻,抬头看向曹教授,眼神变得坚定:"曹老师,来之前,我爸给我看了很多照片,是我爷爷、还有我爸年轻时在乡下工作、调研的样子。他们那辈人能在更艰苦的条件下扎根,我觉得……我也应该来,也必须来。这不完全是他的安排,也是我自己想走的路。"

  曹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语气依然严肃:"有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农村的工作,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磨人。答应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能有畏难情绪,更不能当'逃兵',让你父亲和我失望。"

  "老师您放心,"小钱郑重承诺,语气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坚定,"我既然来了,就不会中途退出。我会努力做好。"

  曹教授拍拍他的肩膀:"好,我相信你。有什么困难,随时跟我沟通。"

  夜深了,但柳河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继续阅读:第486章 小钱的一天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