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分工与信任
微龙唐2025-08-10 20:025,006

  暖阳透过树梢斜洒在曹海镇中心的广场上。清晨老镇区中央的小广场上,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围坐在几张石桌旁,茶杯里的水汽在阳光中轻轻浮动,几碟瓜子壳已经堆积如山。

  "将军!"一位戴着老式毛线帽的老者突然拍案,把一枚残旧的象棋重重落在棋盘中央,引来对手懊恼的叹息和周围几位看客的哄笑声。

  不远处,某户人家门前支着一张低矮的麻将桌,四位中年男女围坐其间,牌声"哗啦啦"如溪水流淌。"碰!""杠!"的叫声偶尔炸响,惹得路人侧目。

  老街巷口,从茶馆飘出的茶香与远处某家隐约传来的酱肉香气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冬日的曹海镇,像一幅被阳光定格的水墨画,悠闲而安宁。

  而在广场北侧,那幢带着灰色瓦檐的镇政府办公楼,却像另一重世界。大院门口,电动车、自行车一辆接一辆进进出出,骑车人都是低头疾行,风里裹着一股子急躁的味道。门卫老李头坐在门房里,看着进出的年轻面孔,手指机械地翻着门岗登记簿,目光却早已麻木。

  内部走廊,墙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标语因年久失修,边角卷翘,阴影里浮出一层灰。每当有人疾步而过,脚步声和门板“咔哒”一响,便有一阵回音,在这栋略显陈旧的二层小楼里来回穿梭。办公室门牌油漆已斑驳,玻璃门后的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位政府工作人员的脸上都罩着一层紧绷的神色,仿佛空气都带着一丝铁锈味。

  “小王,那个报表下班前必须交!”张主任的声音在走廊尽头炸响。

  “知道了,张主任,马上就好!”小王低头快步,掌心里已攥出一层汗。

  这就是曹海镇。外头阳光暖,里头风声紧。慢与快,闲与忙,像两道无形的水流,在这午后交错涌动。

  付平的办公室在二楼东头,门虚掩着,保温杯和烟灰缸各据一角,桌上文件堆叠如小山。他一手握笔,一手端茶,目光不时游移到窗外金色的街景,却很快又被电话铃声拉回到案头。

  他习惯于这样的分裂感。外头人间烟火,里头权力漩涡。每一道命令,每一纸文件,都在这里起笔,在外头结出果实,有时是喜,有时是苦。

  ......

  下午两点,副镇长许远征敲门而入,脚步带着小心翼翼的急促。他手里夹着几页汇报材料和一个包装精美的竹编笔筒,身上的羽绒服下摆蹭着灰,脸上带着冬日里难得的红润。

  “付书记,竹艺项目的进展,我给您做个详细汇报。”他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却没掩住拘谨。

  付平点头,笔搁在本子上,目光落在竹编样品上。茶杯里的水已经凉了,他端起来闻了一下,放下。

  “说吧,具体到数据。”

  许远征翻开材料,声音一板一眼:“以军大爷为首的竹艺技术攻关小组成立快两个月了,主要改进竹材防霉防蛀和竹丝精编流程。损耗率降低了十五个点。新工艺已经做了八批样品,现在有两个样式,光泽度和精密度,都能和市场上的标准接轨。”

  他战战兢兢地把竹编笔筒递过来。付平拿起,指腹摩挲着光滑的竹丝,眉头微蹙,眼神锐利。

  “这批样品,市场上有人看过吗?”他翻看着笔筒底部的标记。

  “前几天联系了县里供销社和市工艺品公司,初步有意向。合作社上月挂牌,三十五户村民加入。后山流转了两百亩荒山,补种了细径蕲竹,明年春天就能初见成效。”

  付平微微点头,低头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这阶段性成果不容易,你和小组成员都辛苦了。能把架子搭起来,还啃下技术难点,值得肯定。”

  他用笔敲了敲桌面,目光却落在许远征的眼里,像探照灯一样。

  “但光靠技术小组几个人闭门造车,不行。要考虑怎么把更多村民,特别是那些赋闲在家的妇女带动起来。工艺流程要拆得更细,比如劈篾、刮青、打磨、编织、上漆,能不能搞成流水线?哪些环节技术要求低,可以分包到户,按件计酬?收益分配方案也要早点拿初稿,既要公平,也要能激励大家多劳多得。”

  许远征点头,嘴角有些发紧:“书记,这事我们正在琢磨,村里有些人还不太信这个能赚大钱,怕是挣不到工分。”

  “分配方案要透明。工艺品利润大头归集体,分下去的账你得让老百姓心里明白。别到时候出乱子,村里那点人情关系一炸窝,谁也吃不了兜着走。”

  许远征连连点头,额头渗出汗珠。

  付平又问:“流转的那两百亩山地,后面还有一些零散的边角地、坡地,不能闲着。可以组织村民种点周期短、见效快的蔬菜,比如小青菜、萝卜,供给农家乐。或者,连片租给大户,收点租金,增加集体收入。这事你先和孙村长通下气,形成初步意见再跟我沟通。”

  “是,付书记。”

  付平“嗯”了一声,拿起笔筒又看了两眼,淡淡道:“这批样品,等会让办公室小王拍个照片,留底。你把细则方案草稿下周一前交上来,别拖。”

  “好,一定按您的要求办。”

  许远征告退,带着一身汗味离开。门轻轻掩上,付平的目光在竹编笔筒上停留良久,忽然笑了笑。桌上的文件堆像一座静默的山,似乎随时都会塌下来。

  一个小时后,袁云飞敲门而入。他神色严肃,手里夹着一份病虫害排查报告,脚步比许远征还要轻。

  “付书记,柳河村脐橙病虫害排查的情况,给您汇报一下。”

  付平没有起身,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三下,示意他说下去。

  袁云飞翻开文件,语速平缓却带着一丝紧绷:“上周,柳河村所有的脐橙和红橘树全部排查完毕。总共三千五百多棵挂果树,发现有明显黄龙病症状的病株187棵,还有几十棵疑似的,需要继续观察。小钱专家带队,这半个月吃住都在村里,手把手教技术员和村干部怎么识别病株、规范取样送检。小钱专家还提了几条预防措施,包括统一用药、加强园区管理、引进抗病砧木苗。村民反响还行,就是对毁树处理有抵触。”

  付平“唔”了一声,翻开桌上的预算申请。纸张边缘压出一道道指痕,墨迹有些晕开。

  他声音低沉:“这笔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是救命钱,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老袁,你和财政所对接好。每一笔开销,买药、请人工、处理病树,都要有明细账,公开透明,经得起上级检查。”

  袁云飞点头,额角青筋跳动。他明白“经得起检查”这四个字分量有多重。几年前隔壁乡镇就有人在防治专项里挪了公款,最后纪委介入,局面一地鸡毛。

  付平继续看着文件,语气陡然冷峻起来:“这187棵确认病株,一棵都不能留。”他将报告往前一推,“必须按技术规程,挖出来,连根带土,运到指定点集中焚烧,坑穴用生石灰消毒。这事你亲自盯着,不能有半点含糊,也不能怕得罪人。要是留下隐患,扩散开来,整个柳河村,甚至全镇的脐橙产业都得毁。几百户人家,一年指着这点收入过日子——这是天大的事!”

  袁云飞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咽了回去,只低声应道:“我明白,付书记。我马上安排村干部跟进。”

  付平盯着他,目光如铁:“还要注意一件事。村里有些人和病株‘牵扯’深,砍一棵树等于断一家半年的收入,动静大了肯定会有人告状。你要提前做工作,挨家挨户说清楚。补偿方案提前公示,按政策来,一分不能多给,也不能少发。”

  袁云飞点头,手指在文件上不自觉地摩挲,指甲下已经攒出一层冷汗。

  付平看着他,心知肚明。官场上,最难的不是布置任务,而是在利益分配的泥潭里,不让自己和班子成员沾上一身泥水。但有些事,只能硬着头皮往前顶。

  门外,走廊上传来一阵脚步。袁云飞起身告辞,带上门时,回头望了一眼付平。那一刻,他注意到书记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烟头攒了一圈,都是“黄鹤楼”,烟灰压得死紧,像一团化不开的心事。

  办公室终于安静下来。付平揉了揉太阳穴,然后点开电脑桌面上一个名为"曹海镇20XX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计划表"的Excel文件。

  表格在屏幕上展开,各种颜色标记的单元格映照在他微微疲惫的眼睛里。表格分为多个板块:基层党建与治理、干部队伍建设与作风优化、人居环境整治、平安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每个板块下又细分多个具体任务,配有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村、时间节点和当前进度等指标。

  付平的目光在"重点产业发展"板块停留许久。这个板块下,"孙咀村竹艺"和"柳河村脐橙"两行被特别标记为红色——表示最高优先级。

  "孙咀村竹艺"项下,列着四个子项目:技术攻关(标注为"进行中-80%")、合作社组建(标注为"已完成")、原料基地建设(标注为"进行中-50%")、市场渠道对接(标注为"待启动")。

  而"柳河村脐橙"项下则有:病虫害排查(标注为"已完成")、病株处理(标注为"进行中-10%")、专家指导(标注为"进行中")、品种改良规划(标注为"规划中")。

  付平轻点鼠标,将"病虫害排查"的状态更新为"已完成-100%",同时在备注栏添加了"187棵确诊病株,待处理"的信息。

  他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大脑却依然活跃。这两个项目是今年产业调整的重头戏,也是能不能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变化的两个关键点。竹艺那边,技术突破是好事,但怎么规模化、市场化,让家家户户受益,是下一步的难点。脐橙这边,当务之急是控制住病害,保住这个"吃饭"产业的根基。

  这两个看似不相干,但如果都做成了,就能给全镇的产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也能提振大家的信心。等这两个阶段性成果再巩固一下,特别是脐橙病害控制住,竹艺产品能稳定出货了,下一步的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甚至农旅结合的详细规划,才能真正落地。

  付平再次睁开眼,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在文档的备忘录部分添加了几行内容:

  1.明日上午安排去柳河村实地查看病株处理进展,解决农户补偿问题

  2.下周一找镇经济办,商讨竹艺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

  3.半月内邀请县商务局下来,对接电商平台资源

  桌面上的手机突然亮起,付平拿起一看,是县委办刘主任发来的信息:"付书记,县里临时决定,明天上午10点在行政中心召开县域经济座谈会,请准备5分钟左右的发言,重点谈一下特色产业发展。"

  付平皱了皱眉头,回复:"收到,我会准备好。"

  回复完,他又看了一眼自己刚才写的备忘录第一条,犹豫片刻,将"明日上午"改为"明日下午"。县里的会议优先级当然更高,但柳河村的病株处理刻不容缓。他必须想办法在会后立即赶回来处理。

  食堂里的灯光苍白而刺眼,照在老旧瓷砖上折射出一种公务化的冷漠。付平独坐在四人方桌旁,面前一份标准配置的机关餐——一荤一素,白米饭,加一碗紫菜蛋花汤。他的筷子在红烧肉上停顿了一下,眼神飘向窗外,那里是镇政府院内的一排杨树,被黄昏的光线染成了暗金色。

  晚饭高峰已过,食堂里只剩零星几桌同事。后厨传来断续的餐具碰撞声,与模糊的谈话声交织成一种熟悉的背景音,构成了基层政府生活的日常白噪音。

  "付书记,一个人呐?不介意我搭个桌吧?"

  付平回神,看到镇长戴冠宇端着餐盘站在桌边,脸上挂着那种见惯了的公式化笑容,却又不失真诚。

  "老戴来了,坐。刚忙完?"付平放下筷子,微微一笑,指了指对面的空位。

  隔壁两桌的同事交换了一个眼神,其中一人不动声色地加快了吃饭的速度。另一桌的科员匆匆喝完最后一口汤,起身向回收处走去。这是机关食堂的潜规则——领导谈事,闲人退场。没人下达命令,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

  戴冠宇落座后,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斟酌着开口:"付书记,跟您说一下,咱们之前反复磨的那个合作合同,框架协议今天下午基本上都敲定了。对方对咱们提出的主要条款都表示认可,剩下就是些流程性的细节了。"

  付平只是微微点头,一只手指无意识地在餐盘边缘轻叩了三下。

  戴冠宇放下筷子,声音压低了几分:"这次能这么顺利,真是多亏了您前期把最难啃的硬骨头给啃下来了,打好了基础。特别是几个关键的谈判节点,您都亲自出马稳住了局面。后面您还放手让我来主导收尾,这份信任和......"他顿了顿,眼神直视付平,"可以说是'让功',我心里有数,非常感激。"

  付平摆摆手,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老戴,你这话就见外了。我们是一个团队,为了镇里的发展,谁主导、谁收尾不重要,关键是把事情办成。你后期对接细致,能力强,交给你的我放心。结果好,大家都有功劳。"

  两人间的空气因这几句话而微妙地变化,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被拉紧又放松。食堂的灯光下,这些表面上的客套话背后,潜藏着基层政治的精巧算计——彼此认可、相互依赖,却又各自守着自己的小心思。

  付平用餐巾纸擦了擦嘴角,突然话锋一转:"合同这边稳下来是好事。那......芝麻山产业园那边,食堂管理权回收的事情,我看时机也差不多了。这件事拖久了不好,容易生变。你看,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和王大虎他们碰一下,把具体方案定下来?"

  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在谈论明天的天气预报,但眼神却变得深邃起来,像一潭看不到底的深水。食堂灯光映照下,他那略显疲惫的脸上浮现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戴冠宇的筷子停在半空,心领神会地点头:"行!付书记您觉得什么时候合适?我这边随时可以。需要镇里出面协调或者提供什么支持,您尽管安排。这事确实得尽快解决,对后续村里的产业整合也是个关键节点。"

  饭后,两人离开食堂,夜色已经笼罩了整个政府大院。路灯下,他们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像两道平行又将交错的线,在政府大院的石板路上无声地延伸。

继续阅读:第490章 准备收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