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在周三上午八点半准时打破了袁云飞办公室的宁静。他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一份需要下午前完成的报告停滞在第一行标题,屏幕保护早已启动,像一条鱼懒洋洋地游来游去。
"老袁,付书记让您立刻去四楼会议室,有紧急会议。"电话那头是吴冲不容拒绝的声音。
袁云飞一边应声,一边心想完了,又有岔子出了。自从付平来到镇上任职,这种紧急会议越来越多,每次都像一场小型灾难。他嘴上却不敢怠慢:"知道了,马上到。付书记亲自召集的?什么事这么急?"
"具体不清楚,但看起来很重要,其他人都在赶过去了。"吴冲说完便挂了电话。
袁云飞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摸出笔记本和笔。他一向奉行谨慎为上的生存之道,记笔记是其中之一。毕竟,这年头,一句话记错了,可能明天就得去县里喝茶。他起身穿上挂在衣架上的西装外套,对着办公室玻璃门整了整领带,又匆匆忙忙往四楼赶去。
走廊灯光明亮,墙上贴着"实干创新"的标语,每天都看,但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意思。袁云飞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心跳莫名加速。按理说,付书记的紧急会议已经开了不下十次,他该习惯了才对。但每次还是忍不住紧张,大概是因为他骨子里那种对上级根深蒂固的敬畏。
拐过走廊,他看见镇财政所长李明和人大代表张华站在窗边聊天,两人脸上挂着微笑,这反倒让袁云飞心里一紧——这帮人在笑什么?是不是他又错过了什么信息?
"老袁,看今天的《黄州日报》了吗?咱们镇又出风头了!"张华脸上的笑容比起工作会议的假笑要真实得多。
袁云飞点头微笑,心里诅咒自己今早为什么没看报纸:"看到了,怪不得今天召集紧急会议。"他边说边加快脚步,心想:完了,等会儿得找个人问问报纸上写了什么鬼东西。
推开会议室门,温热的空气混合着茶香和烟味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窗外阳光穿过百叶窗的缝隙投射进来,在地板上形成一道道光影。中央长桌整齐地摆着名牌和茶杯,大部分人已经到场,三三两两低声交谈,气氛比平时轻松不少。
吴冲靠在椅背上,看见袁云飞进来,冲他挤了挤眼:"老袁,来得正好。"
戴冠宇则一如既往严肃,镜片反射着窗外的光线,正在翻阅手中的一叠文件。副镇长许远征指着手机屏幕,与身旁人小声讨论,偶尔发出一两声低笑。
袁云飞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趁机对隔壁的张华轻声问道:"今早报纸上说什么了?我赶着出门没看。"
张华压低声音:"县里点名表扬咱们蕲艾产业园区,说是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市委书记亲自签了文章。"
袁云飞刚要继续打探,会议室门突然开了,交谈声戛然而止。所有人起立,目光集中在穿着简朴深蓝色西装的付平身上。他步伐沉稳,面带微笑,像一位刚刚赢得选举的议员,这种自信对一个小镇干部来说实属罕见。
"同志们坐,别那么拘束。"付平环视一周,停顿了片刻,好像在欣赏大家脸上期待的表情,"今天《黄州日报》的报道,大家都看到了吧?上面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只是个开头。今天叫大家来,是想商量下一步怎么走。"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有人拿起笔准备记录,有人坐直了身体,所有人都摆出了认真聆听的姿态。
付平轻咳一声,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他手指轻敲桌面,目光扫过每个人。此刻窗外鸟鸣隐约可闻,给会议室增添了一丝诗意,不过没人关心这个。
"付书记,有什么新指示?我们都准备好了。"吴冲挺直腰板,像个等待将军命令的营长。
付平微笑:"不是指示,是想法,需要大家一起商榷。"
袁云飞心里轻哼一声,这种所谓"商榷",不过是走个形式,最后还不是按付平的意思来。
然后付平说了一句话,让整个房间掉进了冰窖:"我认为,是时候对我们的产业园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没人说话。戴冠宇的笔掉在桌上,发出清脆声响。袁云飞眉头紧锁,下意识摸出烟盒。许远征与副书记交换了惊讶的眼神。这反应不奇怪,产业园区可是他们镇的金饭碗,刚刚被县里表扬,现在却要"全面升级改造"?这不是找不自在吗?
窗外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会议室内十几个烟头相继点燃,蓝色烟雾升腾,没人开口。滴答滴答的时钟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刺耳。
袁云飞在心里暗骂:这不是找麻烦吗?园区才刚稳定下来,又要折腾?别人不敢说,谁让咱是老同志,到时候还得跟在后头擦屁股。
许远征也在暗想:这又是哪位领导的新点子?我们哪有这个精力和资金?更何况,年底考核在即,现在折腾,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吴冲清了清嗓子,挺直腰杆:"付书记,能详细说说您的想法吗?具体要怎么个升级法?"
付平眼中闪过感谢,微微点头:"正要详细说说。大家先别急着下结论,听完再议。"
袁云飞注意到,付平说这话时,看着的是他和许远征,显然,这位付书记已经猜到了谁会反对。
付平站起身,走向白板,用马克笔画出两个方框:"我们的核心思路是: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园区功能。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提升价值。"
他的手在白板上敲了敲:"首先,现有中药材工业园区不变,它是我们的根基。这里有我们20家龙头企业,解决了全镇三分之一就业问题。"
袁云飞松了口气,至少不是要推倒重来。
"其次,在芝麻山村周边规划四大功能区。"付平在白板上继续分区画图,"一是中药材科普教育区,让游客了解从种植到加工全过程;二是民俗文化体验区,展示我们祖辈传下来的中药使用智慧;三是田园野趣活动区,让城里孩子体验农耕乐趣;四是配套休闲设施区,解决吃住游购各方面需求。"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整体定位为亲子研学基地,主打中药文化与乡村体验。"
说到这里,付平的语调变得更加坚定,手势也更加生动:"我们有三大目标: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让留守妇女和老人有活干;拉动消费,让游客在我们镇多留一天,多花一份钱;构建全镇产业协同,让更多村民分享发展红利。"
袁云飞开始在本子上记笔记,但心里的抵触情绪丝毫未减。明明一切都上了轨道,现在又要大动干戈,得罪多少人?身兼几职的他,能想象到各种问题:征地纠纷、资金缺口、人员调配、工期延误...想到这里,他额头冒汗。
副镇长许远征翻着手中文件,眉头紧锁。他负责财政工作,心里盘算的全是钱从哪来的问题:"资金从哪来?人手怎么安排?"
多数委员交换着复杂眼神,既担忧又不敢直接反对。毕竟,付平不仅是镇党委书记,还有副处级待遇,在这个小镇上,几乎就是最高权威了。
付平敏锐地观察着众人表情,判断支持与反对力量。他意识到需要调整以往强推的作风,让班子成员真正参与决策。在他的心里,早有盘算:戴冠宇和吴冲必定支持,这对他们是政绩机会;镇委书记身份给了足够权威,但不能一意孤行;关键是让他们看到这个方案已得到专家认可,不是一时兴起。
付平放慢语速,语气转柔和:"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有什么疑虑,现在就提出来讨论。"他特意看向袁云飞和许远征,示意欢迎他们发言。
戴冠宇和吴冲眼神交流,微微点头,但都没有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这很符合官场规则,即使你已经拿定主意支持,也最好等反对意见出来后再表态,既能给对方留面子,又能显得自己深思熟虑。
会议室里的空气再次变得凝重,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袁云飞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他小心翼翼举手:"付书记,我有个疑问..."他停顿了一下,斟酌着用词,"产业园区目前运行良好,升级改造是否必要?时机是否合适?"
付平点头微笑,一点不生气:"好问题。大家都在想,但老袁敢于直接提出来,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肯定。"
袁云飞心想:这马屁拍得,哪有不懂事的道理。嘴上却严肃地说:"我是怕大动干戈,影响已有成果。"
付平拿出一份文件夹:"必要性有两点:第一,我们的产业园区已经达到瓶颈期。"他翻开数据报表,指着几个数字,"过去三年,产值增长率从30%降到了8%,今年可能更低。"
"但我们园区还有两块空地可以引进新企业。"许远征忍不住插话,他深知这种会议气氛,不表态是不行的。反正又不是他一个人反对。
"请问各位,我们产业园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付平环视众人,抛出一个反问。
"蕲艾资源。"
"地理位置。"
"政策支持。"
众人七嘴八舌地回答。
付平点头:"没错,首先是蕲艾资源。但大家想过没有,全镇蕲艾年产量就那么多,我们能扩大到哪去?"
这话问得在理,袁云飞无言以对。确实,蕲艾年产量就那么多,即使园区全面铺开,也受限于原材料供应。
"有人会说,那就扩大种植面积。"付平摇头,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我去年专门请教了省农科院专家,我们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种植面积不能无限扩大,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要金山银山,也得留住绿水青山。"
戴冠宇终于开口:"付书记说得对。现在环保督查一轮比一轮严,好几个医药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被勒令整改,有的甚至停产。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这个插话很及时,正是付平需要的支持。他点头致意,然后语气转为严肃:"最关键的是,记得县里结对帮扶时对我们的要求吗?全镇发展,不是一个园区的发展。芝麻山村至今还是贫困村,我们有责任带动他们。"这句话几乎是说给所有人听的,带有明显的政治暗示。
袁云飞暗自点头,这确实是挡不住的理由。结对帮扶是县里的硬指标,不完成会直接影响镇领导班子的考核。
许远征看了看戴冠宇的反应,决定换个角度提问:"付书记,为什么选择亲子研学这个方向?我们没有这方面经验,会不会风险太大?"
付平不再站在白板前,而是坐回座位,显得平等亲和:"咱们现在难道不是在商榷嘛。我来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方向。"
他开始详细讲述自己的调研过程,像是在讲一个故事:"我先找了芝麻山村的王大虎聊,他六十多了,一辈子跟草药打交道。他说村里老人都懂草药,但没地方施展,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王说得好:'咱们这些老把式,手艺不传下去,就等于白活一辈子'。"
"然后我请教了市文旅局徐局长,他说我们这一带缺少亲子游目的地,市场需求很大。你们可能不知道,现在的家长恨不得花光积蓄让孩子见世面,什么研学、体验、亲子活动,只要对孩子有益,钱不是问题。"
"之后我专门拜访了省农科院吴教授和省文旅研究所陈老师,他们都认为这个思路可行,还给了具体建议。陈老师说,中药文化加乡村体验,这是一张很少有人打过的牌,其他地方都是农家乐、采摘园,千篇一律,没特色。"
"最后,我让办公室小刘假装游客,去周边县市的几个类似景点实地考察,发现生意都不错,特别是节假日。小刘说,那个叫'童趣谷'的地方,周末一天营业额十万以上,主要就是城里人带孩子去体验农活。"
袁云飞听得有些动心,他自己就有个外孙,每次放假都缠着儿媳妇带出去玩,可不正是这样的情况吗?
人大主席廖志强皱眉,他一向以稳健著称:"构想是好的,但我们镇财政捉襟见肘,人员也有限。万一投入大量资源,结果不如预期,怎么交代?"
付平点头,神情认真:"廖主席说得很对。'人心齐,泰山移'只是口号,真要做事,得有切实可行的方案。"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我今天只是提出构想,还需要专业团队做可行性研究和投资测算。不是明天就要开工,而是先规划、后论证、再实施,一步一个脚印。"
"县里已经答应提供技术支持,省文旅厅也表示可以派专家指导。我们不是单打独斗。"付平的语气中透露出自信,这是他的强项——将上级资源引入自己的工作中。
会议室氛围明显缓和,多数人点头认同,茶杯被端起又放下,有委员开始低声讨论细节问题。这是个好兆头,表明大家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实施,而不是要不要实施。
戴冠宇终于起身表态:"我完全支持付书记的构想。发展不能只盯着一棵树,要看整片森林。这个项目既有利于全镇发展,又能提升我们在县里的地位。前几天县长还在常委会上提到,要培育更多旅游品牌,这不正是机会吗?"
吴冲跟进道:"现在正是转型的好时机。一产抓蕲艾种植,二产抓医药加工,三产抓研学旅游,这才是全面发展。咱们小镇腰包鼓了,老百姓生活才能好,这不正是咱们当干部的本分吗?"
这话说得有点大白话,但符合吴冲一贯作风,倒也真诚。
廖志强看风向已定,缓和了语气:"只要做好方案和测算,人大这边会全力支持。毕竟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
组织委员袁云飞插话:"这个项目和我们的结对帮扶工作也能很好结合起来,可以争取更多上级支持。芝麻山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如果能借这个项目带动脱贫,我们向上面要资金也更容易。"
看着支持声音此起彼伏,袁云飞知道大势已去,再反对也没意义。更何况付平的提案确实有理有据,也经过了充分调研。他放下笔记本,抬头说道:"看来付书记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既然如此,我没有异议,愿意配合工作。"
付平环视一周,目光与每位委员交汇,像是在确认最后的共识:"那么,我提议成立产业园区升级改造领导小组,下设规划、资金、宣传三个工作组,由戴冠宇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戴冠宇神情严肃,微微点头。这个安排正中他下怀,虽然是副组长,但"常务"二字意味着实权在手,正是他需要的政绩平台。
"领导小组第一项任务,就是组织编制详细可行性报告,两个月内完成初稿。大家有没有意见?"付平扫视众人。
所有人一致举手表示赞同,连袁云飞也不例外。从反对到支持,过程虽然曲折,但结果已成定局。这就是基层民主决策的现实——反对声音可以存在,但最终还是要服从集体决定,或者说,服从领导决定。
会议室氛围轻松活跃起来,委员们三三两两讨论细节,有人开始主动提出建议。付平与戴冠宇、吴冲围在一起,低声交流下一步工作安排。袁云飞和许远征也凑在一起讨论。
"你怎么看?"许远征问道。
袁云飞耸耸肩:"看来是要干了,咱们也只能跟上节奏了。不过付书记这次做得确实细,调研到位,论证也严密,不像以前那么莽撞了。"
"嗯,还是有盼头的。"许远征点点头,"最关键的是县里支持,有上面撑腰,干起来就有底气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