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拽一拽他的袖子
微龙唐2025-08-10 18:596,901

  办公室会客区的空气凝固了几秒。马县长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动作缓慢而沉稳。付平也下意识地端起了自己面前的茶杯,但他的心思完全不在茶上,而是在极度紧张地等待着马县长的下一句话。他一口将茶喝尽,甚至感觉不到茶水的温度,只觉得一种苦涩在舌尖蔓延。他立刻将茶杯放下,茶杯清脆地落在茶几上,发出一声响,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目光紧紧盯着马县长,眼神中充满了不加掩饰的急切和期待。

  马县长将付平的急切看在眼里,没有立刻回应项目问题。他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回忆和赞赏的微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付平同志……”马县长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依然带着审视,“看到你这么急切、这么有冲劲……挺好。”他微微点头,似乎对付平的热情表示认可,“让我想起我年轻那会儿……也是这样,看到好的项目就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把它干成!觉得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只要敢闯敢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他顿了一下,眼神中带着对往昔岁月和年轻锐气的一种复杂情感,有怀念,也有感叹。

  然而,这份赞赏没有立刻转化为同意。马县长话锋一转,回到了核心问题,语气依然带着审慎,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诊断一个高风险的病例。

  “但是,急切归急切,步子还得稳。”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付平,语气严肃了几分,“你刚才说,能保证项目大部分资金自筹……你确定吗?能向组织,向我这个县长,拍着胸脯保证,这个项目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是确定的、可靠的,不需要县里承担主要资金风险吗?尤其是前期的启动资金,动辄几千万……”

  马县长没有等付平回答,直接说出了他最深层的顾虑,这是作为一方主官的责任所在,也是他“求稳”心态的根源,更是他对发展背后风险的切肤认知。

  “付平同志,你说的那些基层困难、那些发展愿景,我都理解。方案也确实好,有创意,有深度。”马县长的语气诚恳,“问题在于,任何发展都伴随风险,特别是像你提出的这种跨产业、大体量、新模式的项目,它的风险等级非常高。”他看着付平,一字一句,语气变得非常直白甚至严厉,如同剥开事物表象,直击其本质,“如果这个项目,花了几千万,甚至上亿,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市场变化、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等等等等——失败了,你付平同志作为项目的推动者,作为曹海镇的党委书记,最多是受到组织的批评、处分,甚至免职……”他顿了顿,眼神锐利,直刺付平,“……这只是你个人的损失。”

  他将目光移开,看向窗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大的画面。“但县里呢?老百姓呢?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损失,县财政要不要承担?留下的烂尾楼、闲置土地,变成了巨大的财政黑洞,谁来收拾?是县政府!是我们这个班子!”马县长语气变得沉重,带着一种无法逃避的责任,“到时候,老百姓指着鼻子骂的,是县政府!那些因为你项目失败而受损的农户,他们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谁来给他们兜底?谁来安抚他们的情绪?还是县政府!”

  他再次看向付平,眼神更加严肃,语气如同铁锤落地,掷地有声。“说句不好听的……付平同志。你在本质上,是绑架了县里!你用你个人的政治前途和能力来赌,把县政府和全县老百姓,都推到了一个高风险的赌桌上!一旦赌输了,代价却要县里和全县老百姓来承担!”马县长的话锋利而直接,如同手术刀般切开了付平“锐意进取”表象下可能隐藏的“不负责任”——至少在马县长看来是如此。“这,才是我不能同意你的方案,不能让你现在上马这个项目的关键!”他用“绑架”这个词,直接揭示了马县长对付平这种激进式发展模式的定性——一种在权力不对等下的冒险,一种将风险转嫁给更广泛群体的行为。

  付平的心头被马县长的话深深地震动了。他第一次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认识到自己“锐意进取”的背后,可能正是马县长眼中的那种不负责任的冒险。他一直想着如何把事情干成,如何取得成绩,但却很少去深入思考,万一干不成,会有什么后果,谁来承担这个后果。他只考虑了自己的前途和成绩,没考虑到县里和老百姓的实际风险——那种可能会击垮县财政,会让无数农户返贫的巨大风险。他承认马县长的话有道理,而且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视角上,对风险的本质进行了揭示。

  “是啊……”付平在心里默默地想,“我想的是把事情干成,但没想过万一干不成,会有什么后果……我只考虑了自己的前途和成绩,没考虑到县里和老百姓的实际风险…”

  但他不能因此放弃。这个项目不仅仅关系到他的前途,更关系到曹海镇未来的希望,关系到那里无数等待改变命运的老百姓。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更加坚定,试图用另一种风险来反驳马县长“求稳”的思维定势。“马县长……您说的,我都听明白了。”付平诚恳地说,“您考虑的是县里的长远责任,考虑的是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这点我非常敬佩。作为县长,您必须考虑这些。”他先表示理解,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发展,必然伴随风险。这是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回避。”

  他直视马县长,语气带着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紧迫。“如果因为害怕风险就什么都不做,或者只做那些四平八稳、永远不会出错的小修小补,那我们县里、我们曹海镇,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地,甚至会越来越落后!眼睁睁看着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看着机遇溜走,看着老百姓守着一亩三分地挣不到钱,看着年轻人宁可去大城市送外卖也不愿回乡……马县长,这难道就不是另一种‘风险’吗?!这不是一种更缓慢、更长期的、对县域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更具杀伤力的‘慢性死亡’吗?!”付平的反驳点出了停滞不前的风险,将“不作为”也定义为一种风险,试图撬动马县长“求稳”的思维定势,让他看到,有时候,大胆的探索,恰恰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

  马县长没有直接回应付平的反驳。他端起茶杯,眼神看向窗外,仿佛思绪穿透了厚厚的墙壁,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感叹,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又像是在讲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道疤痕。

  “你说的风险,我当然知道。”马县长缓缓说道,声音里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疲惫和厚重,“但有些风险,是我们县里,我们老百姓,我们这些干部,真的再也承受不起的了……”他沉默了几秒,像是在回忆一个具体的日期,“1998年……我记得很清楚。”

  他开始讲述那个故事,声音不高,却让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隔壁县,有一个年轻的常务副县长,也是个有想法、有冲劲的小伙子,跟你现在一样,眼里有光,心里装着很多宏伟的蓝图。”马县长说这话时,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似乎那个年轻人与他有着某种联系,“他搞了一个项目,也是当时看起来前景无限,风险回报都很大。他拼命地推动,论证报告做得天花乱坠,把所有人都说服了,包括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

  “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看着他年轻有为,觉得项目也不错,虽然知道有风险,但想着如果成了,是县里的巨大成绩,也是这个小伙子的前途。就……同意了。”马县长说出“同意了”这三个字时,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苦和追悔。

  他顿了顿,看向付平,语气变得沉重,将故事的后果一层层剥开。“结果呢?那个项目……彻彻底底地失败了。不是一般的失败,而是完全烂尾,变成了巨大的财政黑洞,耗费了那个县整整十几年才勉强填平,还是靠市里伸手才度过难关。”

  后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那个年轻的副县长,”马县长语气更加低沉,“前途没了,直接被免职,调到个清水衙门,再没起来,人也废了。更惨的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虽然不是项目直接责任人,但因为决策失误,对项目风险预判不足,都受到了处分,仕途也就到头了……”马县长放下茶杯,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我后来在省委组织部工作过几年,见过太多这样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因为步子迈得太大,最后摔得惨不忍睹,也见过太多领导,因为盲目支持或被下属蒙蔽,跟着一起折戟沉沙。”他提到自己在省委组织部的工作经历,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厚度,也暗示他见过太多体制内的起落沉浮,那些都是用鲜血和前途换来的教训。

  马县长讲完故事,看向付平,语气带着过来人的语重心长,也带着一丝疲惫和劝诫。

  “付平同志,我给你讲这个故事……”他看着付平的眼睛,“是想告诉你,有些教训,是用无数人的前途和地方发展的代价换来的。如果当年那个书记和县长,能多一点谨慎,多一点……用体制内的话说,‘拽一拽他的袖子’,或许那个小伙子就不会摔得那么狠,那个县也不会背上那么重的包袱。”

  付平一直沉默地听着马县长的故事,没有插话。马县长的话,比任何空洞的风险分析都更具冲击力,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激进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代价。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副县长,那个烂尾的项目,那些仕途折戟的领导,这些鲜活而残酷的例子,如同当头棒喝,让付平对“风险”有了切肤之痛的理解。他的表情从一开始的不解和反驳,转变为沉思和若有所悟。

  马县长讲完故事,会议室里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气氛有所缓和,那种剑拔弩张的感觉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思考。

  马县长看到付平的反应,知道自己的故事起作用了,他领会了其中的深意。他语气稍微软化,承认了付平之前“不能因风险停滞”的观点,这是他作为领导的开明之处——即使谨慎,也不意味着完全拒绝发展。

  “当然,你说的也对。”马县长缓缓说道,“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什么都不做。国家要发展,老百姓要过好日子,总要有人去闯,去探索。”他看着付平,眼神中既有审视,也有某种期许。

  他抛出了一个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条件,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为付平,也为曹海镇设下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这样吧……曹海镇的这个项目,我觉得方向是对的,绿源农产有实力,你们团队也有干劲。”马县长语气变得务实起来,直接切入了核心,“但是,风险必须降到最低。”他停顿了一下,看向付平,一字一句,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所以,付平同志,如果你能解决项目前期所需的五千万资金中的四千万资金来源……”

  五千万项目总投资,自行解决四千万?!付平的心猛地一跳,这个数字对一个乡镇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

  马县长继续说,语气放缓了一些,但条件依然明确。“……而且,这个来源是基本确定的,是能够落地的,不管是能拿到上级的政策性拨款,还是有可靠的民间投资能落地,不是那种画饼充饥的计划。”他补充了“基本确定”和“可靠”的限定,“只要你能确定这笔资金的来源,并且能向我说明具体情况,拿到正式的承诺或协议……”

  他看向付平,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也带着一丝只有过来人才有的期许和考验。

  “……那么,我这边……就同意这个项目!”

  听到马县长提出这个条件,并且说出了“同意”二字,付平感到巨大的震惊和难以置信。他没想到马县长会在表达了如此大的风险担忧,讲述了那样一个惨痛的故事后,又给出了同意项目的可能性。他猛地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惊喜和难以置信。

  “四千万?这……这怎么可能?!但这……他同意了?他竟然同意了?!”付平内心狂呼,巨大的喜悦和难以置信交织在一起。

  马县长看到付平震惊的表情,可能猜到了他的想法。他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带着一丝自嘲,也带着一丝老干部的豁达。他解释了自己设下这个条件的深层原因。

  “我知道这个条件很难。”马县长坦诚地说,语气中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智慧,“可能让你觉得我这个老家伙,就是带着点暮气,想推卸责任,给你设置障碍……确实,我可能不如你们年轻人有闯劲了,看问题总是先看风险。”他承认了自己的“暮气”,但语气中没有丝毫的贬低,反而是对自身的一种客观认知。

  “但是,就像我说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马县长语气变得认真起来,眼中闪烁着光芒,“国家要发展,老百姓要致富,总是需要你们这样有锐气、敢闯敢干的年轻干部。我给你设置这个条件,是想逼着你把项目的根基打得更牢,把资金来源搞扎实,把前期风险降到最低。”

  他看着付平,语气带着一种特殊的关爱,“付平同志,这既是在保护县里的利益,不让县财政承担不可控的风险,也是在……在保护你。”

  他解释道:“如果你连这四千万都搞不定,那说明你对项目的资金难度预判不足,对绿源农产或其他合作方的实力判断也有问题,或者根本没有找到真正愿意投入的社会资本。这样的项目,即使县里同意了,仓促上马,失败的可能性也极大。一旦失败,就像我故事里说的那样,你不仅前途尽毁,更可能背上骂名,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马县长语气沉重。

  “我给你设置这个条件,是逼着你去做最难也最关键的事,把项目风险降到你能控制的范围。如果你能做到,那说明你确实有能力,有资源,有手段,这个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那时候,我同意它,风险对我、对县里来说,就相对可控了。”

  付平听到马县长最后的解释,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更深的理解。他意识到马县长并非纯粹的固执或推卸责任,而是经历过风雨后,将风险看得极重,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严苛的考验来培养和保护年轻人,不让他们重蹈覆辙。

  马县长希望他成功,但更希望他能稳健地、扎实地成功。这个四千万的条件,既是县里分担风险的底线,也是付平能否证明自己真正有能力、有资源、有魄力驾驭这个大项目的试金石。

  “马县长……我……”付平声音有些哽咽,“我…感谢您的警醒!您说的那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确实想得不够周全,有些莽撞了,只顾着往前冲,没想过万一摔倒了,后果有多严重……”他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

  马县长见付平领会了他的意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在他面前,不仅看到了县长的权威,也看到了过来人的苦心。

  “你能理解就好。”马县长拍了拍手,“现在,任务摆在你面前了。四千万!”他用明确的任务和期待来结束对话,给予了付平巨大的动力和信任,“去想办法吧!争取尽快解决资金来源,把方案变成现实!我期待着看到这个项目成功!”

  付平站起身,郑重地与马县长握手。“谢谢马县长!感谢您的信任和指导!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您的期望!”

  付平走到门口,即将拉开办公室门。但他的内心依然被马县长的故事和那个条件所震撼。鬼使神差地,他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坐在椅子上的马县长,带着一丝试探和好奇,问出了那个盘桓在心底的问题。

  “马县长……”付平犹豫了一下,声音很轻,“那个故事里的……年轻副县长……他…他是…您认识的人吗?”他点出了很多读者可能已经猜到的——那个故事的原型很可能就是马县长自己或与他关系极为密切的人,那个故事,就是他心底最深的伤疤。

  马县长坐在椅子上,看着付平,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淡然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往事的释然,也有对人情世故的通透。

  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呵…都是过去的事了。”他摆了摆手,不再看付平,“去吧,好好干。”

  这个回答既承认了故事的真实性,又选择了不详细透露,将过去的沉重经历轻轻放下,更衬托出他经历风雨后的淡然和对付平的期许。那个故事,那个年轻的副县长,那些失败和教训,都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塑造了他今天的行事风格。

  付平走出办公司,他的思绪回到了刚才马县长办公室里听到的那个故事,想到了那个意气风发却最终黯然收场的年轻人。他将马县长故事里的年轻人与眼前这位看似“故步自封”、别人眼中“畏缩”的马县长进行对比。

  “谁年轻时不是意气风发呢?”他在心里默默地想,“谁不想干一番大事业呢?可是…潜力未兑现之前,终究只是潜力啊。多少像那个副县长一样的政坛新星,如同流星一般,瞬间划过天际,璀璨一时,然后就永远地消失了…甚至留下一地鸡毛,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

  他深刻地理解了马县长为何如此看重风险,为何如此谨慎,为何将“求稳”作为一种原则——因为他见证了太多类似的失败,可能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跌倒。那种失败带来的后果,不是仅仅是个人前途的终结,更是对地方发展和无数老百姓生活的长期伤害。马县长不是没有梦想,他只是比年轻的付平更懂得,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遍布着陷阱和深渊。

  他最终领悟到,马县长设下的那个看似难以完成的四千万资金条件,并非是为了难倒他,而是一种深刻的“苦心”,一种带着过来人智慧和关爱的“保护”。

  “马县长他不是真想拦我,”付平心里豁然开朗,“他是想用这种方式,逼着我把项目的根基打得更牢!把资金来源搞扎实!如果我连这笔资金都搞不定,那说明这个项目本身就有致命的缺陷,或者我整合资源的能力还不够。那时候项目失败的风险确实太大了。他这是在用县里的利益,用他自己的经验,来给我上这一课,也是在…在保护我啊!”

  他理解了,马县长希望他成功,但更希望他能稳健地成功,避免重蹈覆辙。这个条件,既是县里分担风险的底线,也是付平能否证明自己真正有能力驾驭这个大项目的试金石,是让他从一个有冲劲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能真正承担责任的干部的考验。

  付平的思绪飘向自己的未来。他看到了马县长故事里那个年轻人的结局,看到了潜在的危险。“如果我也像那个副县长一样…步子迈得太大,头脑发热,最终项目失败…我会不会也变成十几年后,在某个场合给年轻人讲故事的那个‘故步自封’的老家伙?会不会也像马县长一样,因为某个决定,仕途停滞,再难有寸进?”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看到了潜在的危险。

  然而,马县长最后的决定——给他机会去争取,以及他释然的笑容,给了付平巨大的力量。“不!我不能停步!”付平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意志,“风险是有的,但马县长给了我机会!他相信我能找到办法!那个故事是警示,不是让我退缩!”他再次想起马县长最后那句“我期待着看到这个项目成功!”这是一种信任,一种期许,也是一种责任。

继续阅读:第509章 默契回应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贫小村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